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10 13:12:57瀏覽73|回應0|推薦0 | |
資料出處:教育家部落格【2015.05.27】 大學指考即將登場,今年二月學測首次出現「李白穿越時空到現代滑手機」的「穿越劇」,掀起考試的改革,也引起許多討論。 什麼是考題趨勢,老師又該如何面對? 力推「學思達教學法」的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分析了今年學測國文科考題後呼籲,國文的學習,大量閱讀是關鍵、培養寫作能力是當務之急。 104年大學學測國文考題公佈了,一定會有教授、高中老師、補習班開始如火如荼火速寫出解答、分析試題、提供詳解,甚至指出爭議點、批評少數考題品質等等。──我不想湊熱鬧,我只想從學測考題來進行教學現場的反省,以前不是常說「考試領導教學」,但是來看看現在考試和教學現場如何產生巨大的脫鉤現象。 學測國文考題,一如往常,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選擇題(單選15題共30分、多選8題共24分)、二是非選擇題(看圖寫作9分、文章分析18分、引導寫作27分)。 選擇題的內容選材,一如往常兼顧了古典、現代作品(也就是文言和白話比例,總是試圖取得大眾能夠接受的平衡比例);選擇考題型式來看,也照舊盡量做到多元型式,遍及記憶(字形、字音、字義、成語、題辭……)、理解(填空、重組、閱讀測驗……)等等。用文字回答的非選擇題,則有短(100 -150字)、中(250-300)、長(文長不拘,但通常600字上下)三種寫作型態。 總體來看,整張考卷在配分上,滿分108分,選擇題佔54分,非選擇題也是54分。在選材上,考題出自教科書內、與教科書外的比例上,非選擇題只有十八分那題的一半內容出自課內(曹丕〈典論論文〉一段),其餘皆是課外;選擇題則是有一半左右內容出自課外。換句話說,整張考卷有四分之三左右出自課外! 以上現象,告訴了老師和家長什麼訊息? 第一:大量閱讀課外書籍才是致勝關鍵。 從前老師認為只要針對教科書大量填鴨、大量考試、反覆複習,這種方式應付學測前的舊型考題可能還能奏效,但現在真的不行了,而且還會破壞學生學習樂趣,造成學生日後厭惡學習的可怕反效果。 就算老師考再多、練習再多,大考只出四分之一,其餘四分之三全出自課外,並且大考也盡量做到幾乎不和市面上、各學校考題一樣,也就是全都是精心新設計出來的新考題。 換句話說,大考考題已經提供給全台灣教學現場改變教學一個良性的誘因,多讀課外書才是得高分關鍵,也才是健康的教學現場。──教科書不是全世界,是老師把全世界限縮在教科書當中,讓學生關押拘束在教科書的井底之下,看不到真正的世界。──大量閱讀,才是真正健康的閱讀與學習模式,更是學生離開學校之後,進入社會的真實學習狀態,老師要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前訓練出學生有大量閱讀的習慣和能力,而不是在學校反被破壞殆盡。 第二:培養學生多元能力遠比不斷填鴨重要。 從大考的選材和內容來看,學生需要的不再只是純記憶力,而是要有多元能力,包括閱讀、理解、邏輯、判斷、重組、分析等等能力。傳統的填鴨教育,就是老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只能聽課,不辦法在課堂上訓練出多元能力的,學生只能在課後不斷努力背誦教科書及回憶老師上課所說,根本不可能有多元能力訓練的機會。 因為老師填鴨之後,根本不知道學生學習狀況,小考就會不斷出現,毫不間斷的小考(糟又糟在小考品質良莠不齊)不會訓練出學生多元能力,只會訓練出學生更深沉的學習厭惡感!──如何在課堂上訓練出學生多元能力,是新時代老師必須嚴肅面對的重要課題! 第三:寫作能力的培養成為當務之急。 大考的引導寫作是學生思考、表達、書寫、想像等綜合能力的表現,而非選擇題一「看圖寫作」是觀察、思考、表達等能力,非選擇題二「文章分析」是理解、判斷、思考、表達等能力的表現,這些都是可深可淺的能力,淺的地方可用在日常生活,深的可達學術研究。──因為文章分析、寫作表達都是學術研究得最重要基礎! 學測考題的非選擇佔了整張考卷一半分數!如果從投資報酬率來看,其實就意味著高中三年,老師應該有一年半的時間要教學生寫作!事實上呢?當然不是這樣,因為老師們受困於教科書的教學進度,忙著趕課,忙著填鴨,哪有多餘時間可以教寫作?再者,台灣的老師有有效教導學生寫作的方法嗎?答案很可能也很讓人感到驚心。 換句話說,又是大考考題內容改變了,教學現場卻應變不急。──理想的教學狀況應該是:教學現場每一節課都是良好的寫作訓練才對。 考試不是會引導教學嗎?大考這樣考,應變不及的教學現場應該如何迎頭趕上?才是我們要關注的焦點。 第一:勇敢改變教學方式吧 不要再從上課第一秒一直講到下課最後一秒了。請注意,這就是最典型的填鴨式教育!一個學生最佳的學習時間只有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老師講超過二十分種,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陡降。 再者,填壓的學習成效只有百分之五,講再多,講再久,學生成效只會越差,不會越好。所以老師不要再填鴨了,應該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豐富而多元的能力:自學、思考、表達、合作、競爭等等能力。──如果老師做不到呢?沒關係,有很多老師做到了,請上網參看學思達教學法和臉書社群,有很多老師和文章都會教導大家如何做到。 第二:減少小考、讓段考的考題品質變好吧! 因為老師填鴨,所以每天都要小考的病態學校文化,才一直存在於台灣教學現場,學生永遠都只為了明天小考而讀書,日後要付出的慘痛代價就是,上了大學只剩期中考和期末考,全台灣大學生只會在兩次考前一到兩個禮拜讀書。 大學畢了業,沒有考試,就不讀書了!如果每一堂課都在訓練學生能力,每一堂課都有豐富而多元的評量方式(不光只有考卷才能評量),小考就能慢慢消失,學生也才會培養出真正為了知識(不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的良好習慣。 再來,大多老師「視出考題為不重要之事」,隨便亂出,要不就從出版社提供的題庫光碟選幾題來出。這樣的狀況是不好的,小考減少,段考就變得異常重要。 段考出題老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模仿大考考題的選材、型式和配分方式,這樣才能真正擺脫填鴨的禍害,進行全新的教學革新。更重要的是:出好的考題必須經過全年級任課老師們一題一題公開共同審題,透過同儕智慧,同時也是同儕壓力,讓段考考題品質達到最好狀態! 第三:進行有效的寫作教學 傳統寫作教學,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寫出一篇作品,老師辛苦批改,然後發回給學生。這樣模式的寫作教學其實成效並不高。 真正的寫作教學,每一篇課內外的文章都是寫作範本,所以每一堂課都是寫作課,就怕老師不會教。另外,寫作應該從源頭開始教,教會學生尋找自己的寫作獨特題材,老師先幫學生發現寫作題材,再讓學生用口頭講出題材及內容,老師當場以寫作技巧來修訂學生講出的內容,最後才讓學生自己找時間寫出來。真實的寫作狀態不是在一堂課時間內就得完成,而是可以醞釀的。 學生寫完之後,老師批改時也不要再用八股評語來改作文,而是告訴學生哪些地方好,哪些需要修改。然後讓學生拿回去再修改,重新修改一遍,若還不好,又修改。這才是正確的批改寫作的做法,因為真實的寫作,也是不斷修改的過程!這樣,學生寫作才能長足進步,也才會學到正確的寫作觀念,學生有了寫作的能力和興趣,也就能應付大考寫作! 結論很簡單:學測考題早就變得越來越好了,教學現場要趕緊追上,也要越來越好啊! 資料來源: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