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1 19:55:02瀏覽545|回應0|推薦5 | |
話說,洪蘭在2012年6月14日天下雜誌的訪問中,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在為社會培養出能『被使用的』人才」。我個人頗不認同! 因為這種觀點,依然把人當作是有義務的奴隸,被有錢、有勢的人甚至政府所控制,這就是為什麼台灣人才出走的重大原因之一。 筆者過去在部落格發文,指出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要培養一個人有思考能力,並且選擇人生的道路,這個人生的道路不一定是要為國家、為社會貢獻。然而,我們現在的價值觀仍停留年輕人應該為社會、為國家犧牲奉獻。可是,當一個國家不值得為年輕人所付出的時候,年輕人就沒有義務被這個國家或者社會所使用,年輕人可以選擇出走或者年輕人用最低的消費以及消耗隱居山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很多年輕人寧可宅在家裡,透過數位科技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不必要的外出、不必要的消費一律避免)。 義務教育的觀念與制度將會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將會是「未來私塾(私有)教育」,很多高知識水準的家長已經意識到「公平的考試競爭制度」以及「明星學校」沒有辦法讓孩子取得世界性競爭力或者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所以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國外或者讓孩子涉獵更多社會上的知識與技能,讓孩子選擇人生的道路,甚至獨立創新,不讓孩子被現在的社會規則或者不成文規定所控制。 隨著電腦與網路的進步,人類的智慧將隨著龐大的資訊而演進,很多年輕人受到高等教育,在思考上提早進入哲學層次,因此提早了解到何謂真正的自由。老舊的社會倫理、國家法律將會因為年輕人的自由意識而逐漸落寞,取而代之的是新世代的「普世價值」。受過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年輕人很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甚至用公民力量把舊世代的迂腐觀念、不公平正義的作為透過電腦科技攤在陽光下,讓不守倫理道德的人無所遁形。因此,支撐未來社會的穩定與否的將會是「大原則」而不是「複雜凌亂的倫理與法則」。 如果洪蘭教授還是以老人的觀點在看待未來的教育,那我可以保證洪蘭教授未來將會遭遇更大的挑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上一次的「吃雞腿事件」。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