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23 08:28:11瀏覽5117|回應4|推薦51 | |
最近讀了張愛玲的《流言》,裡面有一篇「造人」,發現張愛玲對小孩的觀察,真是一語中的。 她說,她對小孩總是「尊重」和「恐懼」,甚至敬而遠之。倒不是後生可畏,(多半他們長大成人之後也都是很平凡的,還不如我們這一代也說不定。)真正讓張愛玲可佈,可敬的,應是生為一個孩子,所擁有的性情和性格,那「從生命的泉源裡分出來的一點新的力量」,是世俗的成人難以想像的巨大。 如同張愛玲所形容: 「小孩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糊塗。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怎麼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來,把長輩們大大的嚇唬一下。」 「青年的特點是善忘,才過了兒童時代便把兒童心理忘得乾乾淨淨,直到老年,又漸漸和兒童接近起來,中間隔了一個時期,俗障最深,與孩子們完全失去接觸──剛巧這便是生孩子的時候。」 「無怪生孩子的可以生了又生。他們把孩子看做有趣的傻子,可笑又可愛的累贅。他們不覺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麼認真的眼睛,像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 我想,任何大人看了張愛玲這段書寫,免不了會有一種被針螫到的輕輕刺痛,帶著一種警醒,開始思索自己平日如何看待孩子,甚至回眸探看兒時的自己。 張愛玲說的沒錯,其實我們和她一樣 ,在很小的時候,就看穿大人世界的虛偽和虛榮。大人常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懂,我卻清清楚楚的知道,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恐懼死亡,了解什麼是自卑,渴望有人疼愛,甚至渴望知道在雲層的背後,還藏著怎樣的世界。 年少的時候,情意真摯,想像力豐富,乘著夢想的翅膀,世界突然變的好大好大,好像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為什麼成年以後,大部分的人越活越窄(宅?) 用一顆像孩子般「認真的眼睛」、「天使的眼睛」看待這個世界和自己,這樣的回轉和回眸,竟會變得那麼艱難?甚至視而不敢見? 那是因為成人之後,有很多既定的枷鎖和框架,緊緊套住我們,太多的傷害和禁忌,讓我們不敢逾越某個分寸,自在的流露自己。所以我們開始羨慕孩子可以「童言無忌」的說真話(甚至不敢承認孩子說的話,是真的。更甚者,還加以否決,否定。)反倒忘了我們曾經也是個孩子。 所有的大人,不都是孩子變成的嗎?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