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3/19 18:06:36瀏覽439|回應0|推薦17 | |
一段關於夜的對白─三斷想
黑夜卸下白天的僞裝 月亮揭開面紗 一張陰森的臉龐
靈魂隱藏于黑幕之下 冷冷的聽著 心 淒凔的嘶喊
凍僵了溫柔
茫茫 以上深刻強烈的詩之作者Rebecc (rebec)引自「心之界」 城市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trackback.jsp?no=50370&aid=2111069 以下三段亦見於「心之界」城市 ───── ────── ─────
我常想── 夜,是休息的時間 是舔傷口的時間 是為自己添加溫 暖,彼此溫暖的時間 會不會───我們沒有被教導 無形中被剝奪了自然的權利。 讓孩子從小懂得那是自己的權利。幫助他們維護他們的權 利。讓他們有迎接隔日挑戰的習慣。 夜如水,應該是安適的;夜風如撫慰,應該是棲息的;月夜 如溫柔,應該是遐思的,‧‧‧應是一切熨藉,為白晝的勞 心勞力劃下休止符的‧‧‧ 有一首詩叫「歡樂」,如此教導孩子,請朋友們參考── 請告訴我 歡樂是什麼顏色 像白鴿的羽翅? 鸚鵡的紅嘴? 歡樂是什麼聲音 像一支蘆笛 還是從那稷 稷的松聲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以握住的,如那溫情的手? 可見 的,如亮著愛憐的眸光 ? 會不會使心靈微微地顫抖 而且靜靜地流 淚,如同悲傷? 歡樂是怎樣來的?從什麼地方? 像營火蟲一樣飛在朦朧的樹蔭 ? 香氣一樣散自薔薇的花瓣? 它來時腳上響不響著那鈴聲‧‧‧? 對於歡樂,我的心是盲人之目; 但它是不是可愛的,如‧‧‧我的憂鬱? 我想應由保障孩子心靈的休憩權利與開發孩子心靈的靈動活力 做起;可能是可取的途徑。 泥土敬白 〈這詩不是泥土作的,原作是三○年代詩人何其芳,特此聲明,不要誤會〉 在「會不會」一文中,泥土提到了應該自小教導小孩學習如何捍衛自身「休憩」的權利;因為,人類自遠祖以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模式,原來應該是很重視這種休憩權利的。 可惜進入工商社會後,我們舊有的種種生活習慣都受到動搖;以生活緊湊作為上進的標榜。生活壓力就此進入整個生活裡;以致,我們往往忽視了我們應有的休憩的權利。 其實,西方社會的工商業文明是以基督教文明為背景的,我們走向工業化,只注意到我們的工業與商業需要如西方社會明顯發展,卻沒注意西方社會是以基督教文明為基礎的。簡言之,每天西方人在吃飯時,會有一個對上帝感恩的小動作,然後,整個用膳的時間就沉浸在迥然不同於工作的用膳情境中的。據說,在今日美國若干窮困地方,窮人中倘非宗教虔信者,多為酒癮與毒癮者。或即與此有關。 在中國兩岸,則讓泥土想起兩岸都有的那句俗語──「吃飯皇帝大」;這是中國傳統中沒有足以威嚇全民的神靈,只有世俗的主宰者──皇帝。在中國傳統中每天吃飯的時刻,簡直被重視到絕對不應被打攪的程度;這對應於在西方社會裡大約只有宗教虔信者才奉禮如儀者,此一宣示,實在更為明豁,好像已是道德上的無上命令了。想想或許這正是當年中國能夠雖然災禍不少而仍能膨脹到四億人口的理由?! 由於,以上的觀點,泥土以為我們不僅應該為自己,也為孩子們爭取每天休憩的權利,更是一定要及早為自己爭取休憩的權利! 我們所要推動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讓我們由為我們的孩子爭取實現「吃飯皇帝大」的傳統權利開始吧。 大權在握的父母們,請不要在餐桌上嘮叨您的小孩,讓他們每天安全而快樂地吃完那三餐飯,可以嗎。 泥土又及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