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可忽視日本的現行侵略
2012/09/22 22:50:58瀏覽194|回應0|推薦4

不可忽視日本的現行侵略

郭都人

《中時電子報》日前刊載了關於日本侵略中國署名評論,全文如下: 

保衛釣魚台 毋忘日侵華史

* 2012-09-20 01:26
* 旺報
 * 【陳錫蕃、謝志傳】

釣魚台自從明朝嘉靖41年(1562年)抗倭最高統帥兵部尚書胡宗納入《籌海圖編》,清朝繼承明朝,康熙、乾隆與同治年間亦將釣魚台納入版圖。依據中日琉外交文書均確認琉球領域不含釣魚台,1879年日本廢琉球藩立沖繩縣(即滅他人之國)前確認琉球36島,久米島與福州間相棉亙島嶼屬中國。由此可知,釣魚台屬於中國領土乃不爭之事實。然而甲午戰後,滿清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澎予給日本,滿清自認亦把釣魚台一併割讓。

1920年時琉球和台灣在日本帝國統治之下,釣魚台列嶼被劃歸日本帝國沖繩縣八重山郡管轄。依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與日本降服文書等歷史文件,台澎主權已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歸還給中華民國,「歷史事實不容否認」。1951年的舊金山和會,中華民國未獲邀參加。但1952年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單獨和約,確認台澎主權歸還中華民國,當然亦包括釣魚台。

日本「共同社」報導,美國政府本年9月14日解密的官方文件顯示,1972年美國要將沖繩(琉球)歸還日本之前,中華民國向美國提出要求,反對釣魚台列嶼納入日本。當時與美國有邦交的中華民國透過外交管道,要求美國將釣魚台列嶼及沖繩(琉球)島切割處理,釣魚台列嶼主權屬於中華民國。

這份解密文件顯示,美國政府考慮到中華民國政府的這項主張,因此在擱置主權的情況下,將沖繩行政管理權歸還給日本。美國此一舉動明確違反《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此次釣魚台事件美國自應負一部分責任。

日本侵略中國始於明朝初年的倭寇,倭寇之亂持續到嘉靖年間才逐漸平息,但是日本野心在滿清衰敗之際再起,因為朝鮮問題發動甲午戰爭,使得滿清割地賠款。義和團(1900年)之後的《辛丑合約》簽訂,使日本開始駐軍中國,日俄戰爭(1905年),日勝俄敗,日本取得俄在東北之所有利益,利用東北豐富資源進行侵略中國,逐步鯨吞蠶食,例如與袁世凱密簽之二十一條,在中日抗戰正式爆發前,日本利用不同程度的軍事攻擊逐步竊占中國領土。

例如《塘沽協定》是因為張學良於熱河戰役、長城戰役接連失利,國民政府被迫和日本陸軍於1933年5月31日簽定918事變停戰的協定; 1935年7月6日的《何梅協定》,根據協定,中國在河北和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喪失,禁止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活動;1932年「128淞滬抗戰」於上海發生,是日本於1931年「918事變」後為了支援配合其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而自導自演引發的衝突,時間長達一個多月。

適逢「918事變」81周年紀念,希望後代子孫不忘日本軍國主義當年侵華歷史,因為釣魚台事件不會是最終一章。

中華民國自我檢討釣魚台事件,假定當年在「開羅會議」中我力主戰後琉球一如朝鮮半島獨立,貫徹我祖先一向「興滅國,繼絕世」的傳統,則戰後琉球若獨立,符合波茨坦宣言》,日本的主權必須被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國四島,又何來釣魚台之爭呢?

(作者陳錫蕃為國策顧問,謝志傳為國政基金會研究員)

日本長期侵略鄰國,窮凶極惡。目前的釣魚台危機,其本質顯然就是是日本繼續侵略
中國領土的實例。

如果,不予以有效反擊與制裁,這種事例勢將層出不窮。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要製裁日本,首先必須做到,掃蕩海峽兩岸的親日分子。

台灣的李登輝屢次發表賣國言論,否認南京大屠殺。若干民進黨要員公開歌頌《馬關條約》,公然忤逆《波茨坦公告》(特別是其中的第八條,概括《開羅宣言》所有條款)。這些奸人現在逍遙法網之外,而在德國、韓國的類似情況都是不可想像之事。

他們之所以膽敢如此放肆,顯然是日本持續顛覆台灣的結果。顛覆台灣就是日本侵華的現行證據,其嚴重性超出釣魚台危機。至於馬英九總統諱言日本無條件投降,而偽稱之為「終戰」,又說「日本讓渡台灣主權」,同樣是對《波茨坦公告》的嘲弄,同樣是日本現行侵華的結果。任何負責任的國策顧問都應該及早主動建議予以糾正,庶幾日本野心得到遏制。

在中國大陸,親日派同樣猖獗。例如宋姓海軍專家罔顧史實,硬說美國曾經同意與日本平起平坐,又在討論日本軍備之際,公然堅持使用日本國王年號,無非居心叵測的表現。

參考文章: 北京海軍專家的數學水平    北京海軍專家以訛傳訛

又例如,有一名劉姓日本問題專家,最近每逢不得不提到琉球,一定添上「古代」兩字為蛇足,有時竟出現「美軍佔領古代琉球群島」的滑稽提法。其維護日本非法所得的苦心,昭然若揭。

如果讓這類現行親日言行在海峽兩岸自由氾濫,哪麼,「毋忘日侵華史」只是空話,而保釣事業也將遭受莫須有的干擾。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國策顧問陳錫蕃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688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