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京海軍專家的數學水平
2009/04/28 21:16:28瀏覽884|回應0|推薦3

 參考文章:【北京海軍專家以訛傳訛】

北京海軍專家的數學水平

郭都人

最近,中國大陸官方的極重要重要網站「特別榮幸地邀請到著名軍事專家宋」先生,為受眾「介紹海上閱兵」的相關歷史發展情況。

可惜,這位宋姓專家的數學素養與歷史知識都令人驚訝,無可避免地引起部分讀者對他的質疑。

以下略舉數例,並加以明辨。

其一,宋姓軍事專家說:「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日本昭和十年的時候。那時正是日本的鼎盛時期,也就是1935年。日本海軍當時經過了甲午戰爭(日本人稱為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後已經成為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而且當時有一個海上強國訂的協議,讓最強的英國保持第一,其他國家都有一個相應比例」云云。

其實,一次大戰以後,美國的經濟力量已經遠超英國。後者經過一次大戰,元氣大傷,別的國家也許願意繼續接納「英國最強」的傳統說法,美國可不同意。因此任何國際協議,如果獨尊英國,根本不可能得到美國的同意。

事實上,美方早在1920年宣稱,要建立不被世上任何國家超越的海軍。何況, 當時美國的生產總值是英國(不含殖民地)的三倍,因此,美方不可能讓英國盤據什麼「海上強國」榜首。

其二,宋姓軍事專家說:英國靠的是橡樹林,當年英格蘭南部全是一片橡樹林,靠這些樹木造非常結實的船,那時候沒有森林就談不上海軍,所以華盛頓海軍協議就定下來按照比例5:3:3,英國是5、美國和日本都是3,實際上 就是讓美國和日本基本上這兩家平衡了,英國是老大」云云

上文已經討論過,美國按當時的既定國策,不可能讓英國當什麼「老大」 云云。事實上,按國力、資源,美國願意與英國平起平坐,已經是十分克己 的表現。宋姓軍事專家所謂「按照比例5:3:3,英國是5、美國和日本都是3,實際上就是讓美國和日本基本上這兩家平衡了」云云,完全是不堪推敲 的天方夜譚。

至於「橡樹」、「森林」,它們與當時英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海軍的關系極微,與任何國際海軍協定毫無關聯,不必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華盛頓海軍條約》,及其後果。

原來,《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於1922年二月,締約國五個:美、英、日、法、意大利。1922年三月底,美國參議院批準這海軍條約;六月初,美國總統哈定予以簽署確認;八月下旬,條約宣告生效。

整個《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精髓在於第四條、第七條。原文(先法後英,但是兩種版本同等有效)的中譯如下:

第四條:簽約各國的主力艦噸位,不能超過本條約所規定的水平:美國,525000噸(533400公噸);大英帝國,525000噸(533400公噸);法國,175000噸(177800公噸);意大利,175000噸(177800公噸);日本,315000噸(320040公噸)。

第七條:各簽約國的航空母艦噸位不得超過以下標準:美國,135000噸(137160公噸);英國,135000噸(137160公噸);法國,60000噸(60960公噸);意大利,60000噸(60960公噸);日本,81000噸(82296公噸)。

任何人只要有小學的數學水平,肯定可以毫不費力算出條約規定:一,美、英、法、意大利、日本的主力艦噸位比例是,525:525:175:175:315,可以簡化為,5:5:1.67:1.67:3;二,美、英、法、意大利、日本的航空母艦噸位比例是,135:135:60:60:81,可以簡化為5:5:2.22:2.22:3。

可見,法國、意大利除外,美、英、日三國的噸位比例,無論是主力艦,或是航空母艦,都是5:5:3。因此,宋姓軍事專家所謂「按照比例 5:3:3,英國是5、美國和日本都是3,實際上就是讓美國和日本基本上這兩家平衡了」云云,無非信口開河,切不可信。

宋姓專家顯然不曾認真讀過《華盛頓海軍條約》的有關條文,難怪錯誤百出。 如果,他讀過條約的法文或英文原文(甚至中譯),哪麼,可以推斷所謂「按照比例5:3:3,英國是5、美國和日本都是3」之類的謬論,極可能源自低落的科學素養與數學水平。

事實上,美國當時的生產總值是日本的六倍。美國不但不可能讓英國當「老大」,也絕對不可能與日本搞什麼「平衡」,更談不到簽訂什麼條約。

美方的立場很簡單:美國國防必須概括兩大洋:大西洋、太平洋。日本的勢力范圍則不出西太平洋,何況全在北半球,論地緣格局,根本不能夢想與美國平起平坐。論資源和生產力,美方更是以逸待勞,隨時可以靠軍備競賽,拖垮日本。可見美日「平衡」之說,近乎日方的標準夢囈。

但是,宋姓專家如此罔顧史實,如此抬舉日本,還如此喜歡使用日本年號,令人矚目。此是後話。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289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