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06 08:21:49瀏覽347|回應0|推薦1 | |
德伊軸心悄然運作 郭都人 據西方媒體報導,美國最近倡議聯合國安理會就核武問題對伊朗實施新的製裁措施。遇到中、俄、德等國的阻力之後,美國開始準備對伊動武的各式各樣方案云云。 這種報導,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無可迴避的是,布什的任期來日無多,而美國新總統在2009年元月20日中午就職之後,新保守派的影響力可能就一蹶不振,因此,親以勢力將不顧成本,務求做到讓新總統擺脫不了伊戰。 只要伊戰一天不停火,伊朗戰爭就有爆發的希望。當然,最理想是,安理會通過全面製裁,讓伊朗激進派忍無可忍,主動尋釁,然後美國加以沉重打擊,儘管不能「三天之內」一勞永逸解決伊核爭議。 最近還有其他事件使以色列感到時不我予,例如,一,以國當局起訴八名模仿納粹的猶太青少年;二,沙地宣布不參加美國倡議的中東和平會議。 上述青少年都是前蘇聯猶太人,後來移民以色列。他們的舉動是以國引進猶太屬性可疑的移民的惡果之一,而沙地不支持布什的和會倡議,無疑宣告巴以和平毫無希望,支持哈瑪斯、真主黨的伊朗將是以色列的大敵,後患無窮。 因此,美國日前不顧日本的哀嘆,在柏林舉辦安理會五常任國與德國的會議,商討制裁伊朗的新措施。不料,號稱親美的德國拒絕了新的製裁措施,使得美方震驚。 其實,美國官員所不了解的是,德國和伊朗的關係源遠流長,恐怕不是親以勢力所能削弱,而目前阿拉伯什葉派勢力方興未艾,在德國而言,鞏固和伊朗的傳統關係,是十分迫切的課題。 德伊之間的軸心,雖然從未有正式盟約文件,卻是非常靈驗的機制。遠在19世紀初葉,德國大文豪歌德就發表了詩集,專門紀念14世紀伊朗設拉子什葉派詩人哈菲茲。 伊朗在19世紀飽受英國與俄國侵略,喪權辱國,引起許多伊朗人對英俄的敵人德國的好感。因此,一戰期間,德國特工在伊朗十分活躍。到了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之後,老王採取全面親德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兩國合作關係更有長足進展,伊朗境內德國人數目激增,引起英、蘇憂慮。 1941年六月,德蘇戰爭爆發,而英蘇也成為盟友,於是達成協議,在八月同時進軍伊朗,肅清德國人員,並逼迫老王傳位太子,然後將他放逐,最終客死南非。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當時西德附和美國,大力支援伊拉克,還為薩達姆製造化學武器。可是,西德與伊朗依舊維持貿易關係。 德國統一之後,雙方的貿易繼續增長,互為重要夥伴。因此,德方所謂「對伊制裁將打擊對德國經濟」並非空言。但是,德方更在乎的是兩個世紀以來的德伊軸心。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