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聯盟主導的全球化浪潮下,台灣棒球的民族主義何去何從」系列5
有人常說,台灣的國球是棒球。這句話在寶島這麼不重視運動的地方,根本就大有問題!因為,就算本土籃球界、網球界等都不敢「造次」,紛紛乖乖地把王座讓給棒球,但棒球又承受得起「別人」的謙卑和禮讚嗎?「即帝位」的福爾摩沙國球,又要如何證明自己執體壇之牛耳的正當性呢?
實際上,這個「台灣國球」是有國沒球!更是國大於球!因為,球一直都只是配角,國才是主角!最直接的相關例證就是:大部份棒球迷對比賽結果的勝負誰屬之關心程度,總是遠遠大於「去對球賽之過程和內容,做更深入的瞭解」。反正,贏球就開心,輸球就開罵,一般人都不太想細究「為何咱可以打敗對手」,也不願意去思考「為何咱竟然被敵人痛扁」。
我們甚至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假設:若當年紅葉國小是靠打排球起家的,而且以打敗世界排球冠軍「日本調布排球隊」而名滿全台灣,然後又碰巧美國有一個「三級排球」夏令營聯盟,我們的排球小將年年到那裡拿下三冠王,再加上當時執政的國民黨也同樣藉由排球冠軍來呼籲人民「團結一致,反共必勝,復國在望」,那麼,或許,前一陣子最讓我們感興趣的一定是,北京奧運的排球比賽。
MLB也將如同NHL或NFL一樣,沒幾個台灣人在看,CPBL也要改名為CPVL。也就是說,我們確有國球意識,但卻沒有國球文化!
請注意,排球在台灣也有其悠久歷史,且身高較矮的東方人,在世界排壇仍舊保有不錯的成績,所以,舉排球當例子來做反省,一點也不誇張。
沒錯,這樣說的用意就是想倒過來質疑:我們的棒球文化充其量就只是「一直被包裹在民族主義裡面的附屬品」,永遠缺乏某種獨立自主的專屬面貌。
台灣,一度曾經如同二次大戰時的納粹德國那般,對「如何透過議題操作,來強化人民的國族榮耀認同感」,總是非常熱衷且極有心得,差別僅止於,寶島所賴以「試圖征服地球,向全世界宣告我們在哪」的武器,不是坦克大砲,或一九三六年的柏林奧運,而是棒球和球棒。
但這樣真的好嗎?不會覺得太可惜了嗎?從過去到現在,有那麼多台灣人曾看過無數場精彩的球賽,也曾對國家隊的精彩演出興奮莫名,可是,我們卻一直沒能從棒球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收獲。
話說,棒球是如此有意思的運動,就算以最表面的比賽模式來說吧,兩隊就不是「同時都在場上」,攻擊時還得依序輪流一個一個上,這樣的特殊性就與地球上其他團體球類運動大大不同了,當然值得球迷去細加領略和體悟。
須知,板球是棒球的老祖宗,壘球是棒球的衍生物,三者幾可謂系出同門的血親,其DNA也極其類似。但籃球、足球、手球、曲棍球、水球和橄欖球等,都來自於不同的起源,只有「比賽時皆是由兩隊成員混雜在一起,伺機攻擊對方陣地,唯球具卻大相逕庭」此一面向有相似的同質性。
至於排球,則和桌球、羽毛球和網球等其他個人運動非常類似,交戰雙方分別隔著網子,先依規定佔據球網兩邊「領地」,再捉對廝殺一番。
棒球可就大有學問了。其「可深度思考的空間」,幾乎與「象棋、圍棋或西洋棋等戰術性和策略性兼具的「益智遊戲性或頭腦體操類」活動沒什麼兩樣,也是極少數「可以一步一步地被拆解、被量化和被分析」的運動,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資料派及數據派的棒球迷。
然而,棒球也不會因此就被純理性化,它還有豐富的人文思維,從選秀培育、團隊作戰、守備支援、投打對決、先發板凳及一軍二軍等等的人事分合,處處皆可見人的心智、意念、夢想和慾望在運作,並據以「決定」比賽內容,足證棒球絕非「兩方蠻力對幹」的野性爭鬥,而是知性、理性和感性三合一的團隊運動。
所以,台灣棒球界未來應該要「更用心經營文化面」,使棒球可以跳脫傳統輸輸贏贏的框框,變成一門文化,而不只是國家意識的替代品,當然,「有關單位」也要放棄「每次都藉由大火熱炒國際賽,意圖讓台灣棒球更蓬勃發展」的短線策略。
因為,也唯有如此,台灣的棒球才有可能如同老美那般,讓棒球相關產業可以永續經營發展下去,也才可以如同日本社會那樣,透過文化性的集體操作方式,讓棒球成為人生的必修課,使青少年在奮發向上、勇往直前時,可以把棒球視為「每個青春永遠共擁的美麗回憶」。
儘管這條路對台灣來講,還是很遙遠,而且其無形利益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回收,但台灣棒球若仍依循「現在的模式」繼續走下去,奧運輸了,就期待經典賽,然後再反覆不斷地「在國際賽的輸贏中打滾來打滾去」,我們的棒球將被民族主義綁架,變成一張永遠的肉票,片刻也脫不了身,而其中,一個更殘酷的真相是,一個沒有文化基礎,也沒有廣大的「知性和感性」群眾支持的棒球小島,其國家隊也不太可能強到哪裡去!2009年和2013年的經典賽,又或者,感謝老天保佑,2016年的奧運棒球,也再度幸運地敗部復活,我們還是有可能「不會打得多好」!
備註:本文部份內容與每週一至週六晚上11點至12點在FM98.5「寶島新聲廣播電台」播出的帶狀棒球談話節目「寶島紅不讓」同步播出。
(本文作者為邊邊角角棒球論壇美國職棒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