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吃假食物的第一本書
2013/10/02 13:54:44瀏覽992|回應0|推薦1

不吃假食物的第一本書:擺脫恐怖食品添加物 (附VCD)

你今天吃了多少毒?
  飯糰→乳化劑
  香腸火腿→防腐劑
  麵包油條→膨鬆劑
塑化劑、石油色素、漂白劑、阿摩尼亞…不敢相信,這就是我們吃的食物嗎?

走進市場和超市,隨便拿起飲料、餅乾、包火腿、醬油,會看見上面的成份表註明的食品添加物:
果膠、胺基酸、檸檬酸鈉、焦糖色素、苯甲酸鈉、次氯酸鈉、維生素 E……等。
* 次氯酸鈉可以讓切好的蔬菜殺菌,延長蔬菜的保存期限;
* 苯甲酸鈉其實就是防腐劑,普遍存在於孩童青少年愛喝的碳酸飲料中。
* 糖精、鈉鹽、阿斯巴甜能增加蛋糕和飲料的甜度,又能維持低熱量,讓愛美的女士們趨之若騖。
* 色素讓食物的顔色漂亮誘人,可以長時間維持產品賣相。
這些都是食品添加物的傑作。
人必須要吃東西才能活下去。雖然我們無法避免食品添加物的存在,但卻可以藉由認識食品添加物,避免對身體的傷害。
衛生署規定,食品標示指的是「標示於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或食品用洗潔劑之容器、包裝或說明書上用以記載品名或說明之文字、圖畫或記號。」
在包裝上面必須清楚地標是製造日期及成分等。
主要有五大類:
* 品名、
* 內容名稱及重量、容量或數量、
* 食品添加物名稱、
* 製造廠商名稱、地址、電話、
* 製造日期、保存期限。
在購買食品前,要仔細看清包裝標示,才不會選到過期食品。
但是有經驗的消費者就知道,食品包裝上的標示常常混淆不清,讓人眼花撩亂。
目前通用的日期標示法非常混亂。
1. 2011 09 05
2. 09 05 2011
3. 05 SEP 2011
4. 11 09 05
5. 09 05 11
6. 100 09 05
一個相同的日期,標示竟然可以有 6 種不同的標示法!容易使消費者產生混淆,造成困擾。
目前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散裝食品是不需要做食品標示,例如小吃攤、麵包店等等。
我國規定「黃豆、玉米為主要原料之初級加工食品,包括豆腐、豆乾、豆漿、豆花、冷凍玉米、罐頭玉米、黃豆蛋白等製品」,必須強制標示是否含有基因改造的成分,如果沒有也必須標示「非基因改造」字樣。

食品成分的陷阱

陷阱一 高纖蔬果保健康?
現代強調健康自然,因此市面有許多強調天然食材、低卡的食品。
即使是強調「高纖」的餅乾,為了好吃反而會增添較多油脂,反而讓人吃下更多的熱量。
用蔬果名稱為商品命名,譬如「全麥餅乾」、「蔥蛋捲」等等,讓人誤以為裡面含有許多纖維。
事實上,仔細看成分表,主要成分為澱粉與油脂,高熱量,缺乏均衡的營養。
陷阱二 油切、健美?
蔬菜汁、果汁在製造的過程中,即使號稱「百分之百」,營養素也會遭到破壞,並濾去纖維,加入防腐劑。
蔬果汁裝罐裝瓶,為了增加口感,賣相好看,還會額外加入糖分、色素、香料、乳化劑、鹽分等食品添加物,已經失去天然的營養素。
消費者以為喝蔬果汁等於直接吃新鮮蔬果,但實際上,新鮮蔬果是無法取代的,反而因為喝下這些蔬果汁,額外攝取了對身體不好的物質。
茶具有兒茶素,對人體有益。一些市售茶飲料就暗示有減肥除油的功效,廣告宣傳「油切」、「健美」,
讓人誤認喝下該商品就能減肥,但這些都是不實的花招。
陷阱三 益生菌養顏健康?
發酵乳強調經過乳酸菌發酵,乳糖較少、乳酸較多,能改善腸道內生菌叢生態。
然而發酵乳為保持商品中的益菌穩定、雜菌壞菌不滋生、延長保存期限及增加口感,多會添加額外的糖分。
一瓶乳酸菌飲料,裡面的糖分就有三分之一那麼多,也就是喝下一瓶200ml的乳酸菌,
等於吃下了70公克的糖,對人體不但無益還可能有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優酪乳或養樂多等乳酸飲料與含硝的香腸或火腿、熱狗合吃,會增加亞硝酸鹽在腸胃道的濃度,增加亞硝胺的生成,
對人體有害,因此要避免和這些食品一起食用。
陷阱四 圖片文字僅供參考
市售的食品,用香料、色素來調配,會有內容物與包裝不合的情形,誤導消費者。
譬如黑糖有助於紓緩女性生理期的不適,但是黑糖薑母茶、黑糖奶茶,裡面放的是砂糖,根本沒有黑糖。
水果布丁、果凍、冰棒,成份完全沒有果肉或果汁,只是香料與食用色素。
食品在外包裝上的照片,往往和購買回來的完全不一樣。松露巧克力不含松露,圖片和文字敘述不一樣,使消費者有被欺騙的感覺。
陷阱五 高鈣、高鐵、健康、低熱量、無添加
在養生風潮下,食品也走向健康風。
一些沖調飲品會強調添加某些營養素或特殊配方,藉此強調其養生保健功效。
但是仔細研讀成分表後,會發現許多問題。
譬如,低糖,糖只減少了一點點,或是用代糖來取代。
有些強調補充鈣與鐵,然而鈣與鐵在腸道內結合後,反而會降低人體對鈣與鐵的吸收。
明明含有食品添加物,卻標示「無添加」誤導消費者。

防腐劑 Preservative 抑制黴菌及微生物之生長,延長食品保存期限
古早時代人們使用天然的防腐劑,如鹽、糖、醋等,來製作和保存食物。
雖然聽聞防腐劑令人害怕,但並非都只有壞處,由於防腐劑能夠防止或抑制細菌、微生物等的生長,使我們不會食物中毒,
因此只要符合法令規定的防腐劑種類及添加量,大多數都可以被身體代謝排出體外。
但是,絕大部分的防腐劑都使人體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例如: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會發生亞硝化反應,生成致癌物質亞硝氨,可能會導致人體肝臟、食道等處發生病變。
罐頭一律禁止使用,因此罐頭類不能添加任何防腐劑。
防腐劑的種類
我國有三十幾種允許合法使用的食物防腐劑,其中最常用的有五大類:
「己二烯酸類」、「苯甲酸類」、「對羥苯甲酸類」、「丙酸類」、「去水醋酸類」,對人體的毒性都不同。
去水醋酸類及苯甲酸類防腐劑,屬於毒性較強的防腐劑,已二烯酸及丙酸類毒性較低。
山梨酸類防腐劑抗菌力強、毒性小,可經由人體正常代謝,被轉化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受到廠商喜愛使用。
苯甲酸的毒性比山梨酸強,而且抑菌效力比山梨酸差,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已逐步改用山梨酸而禁用苯甲酸。
但因苯甲酸類價格低廉,在我國仍作為主要防腐劑,多用在碳酸飲料中。
例如著名的可樂,就含有這種防腐劑。
苯甲酸進入人體後,大部分可從尿中排出,剩下的由肝臟的解毒作用排除,所以肝功能不好的人最好少吃。
如果攝取過量,會引起流口水、腹瀉、心跳加快等症狀。

防腐劑對人體的毒性大小依序為:去水醋酸鈉>苯甲酸類>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己二烯酸類(山梨酸類)。
己二烯酸在人體內會代謝成二氧化碳及水,屬於五類防腐劑中,毒性最低的防腐劑,挑選食品時,如果含有防腐劑,盡量挑選這一類較安全。
由於價錢較高,因此廠商並沒有全面採用。雖然較為安全,但食用上還是要注意過量的問題。
去水醋酸對於黴菌及腐敗菌等防腐效果很好,又可使產品更為蓬鬆爽口。
但毒性較高,根據食品標準規定,只可添加在乾酪、乳酪、奶油及人造奶油裡面。
日本對動物實驗發現,如果每公斤體重吃下超過0.3公克的去水醋酸,動物會出現嘔吐、痙攣、甚至死亡等危害。
我國已經禁用的防腐劑有:硼酸、甲醛、水楊酸、苯酚、焦碳酸二乙脂等。
市場上最常被廣為濫用的防腐劑有:
* 粽子、蝦子、麵條、魚丸等濫用硼砂,
* 筍乾、魚乾、啤酒、米粉、蘿蔔乾、肉類都有發現過違法添加甲醛的情形。
甲醛俗稱福馬林,可防腐兼漂白,本身也是致癌物。
* 金針裡的二氧化硫、香腸裡的亞硫酸鹽,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如何避免買到防腐劑食品
由於每種食物所能添加防腐劑的種類和濃度都不同,必須依照衛生署「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不過衛生單位在稽查市售食品的時候,還是常常會發現錯誤添加或添加過量的情形。
為了求自保,首先,我們購買食品時,一定要仔細看包裝標示,認識食品裡添加的是什麼防腐劑,是否為毒性較低的防腐劑,例如已二烯酸類(山梨酸類),而避免選擇毒性較高的醋酸類,並注意防腐劑含量。
由於台灣氣候潮濕炎熱,很容易滋生細菌,因此加工食品普遍都有防腐劑的添加。
因此,想要避免吃到過量防腐劑,與其去要求買到不添加防腐劑的食品,不如檢討我們自己的飲食習慣。
如果我們總是喜歡吃一些不是當地生產(進口食品),非當季的食品(過季水果蔬菜等),
或著不耐久藏容易腐敗的食物,就容易吃到防腐劑。
這是因為這些食物為了應付長久運送和儲藏,必須要添加防腐劑。
如果習慣吃這些食品,久而久之身體就容易累積過多的防腐劑。
譬如,製造商地址在國外或遠地,製造日期及保存期限竟然可以長達數年,
為了維持比較長久的防腐效期,可以想見防腐劑含量一定也較高。
如果不用防腐劑,應該也含有高鹽分或高糖分,以抑制細菌的生長。
為了安全,選擇真空、冷凍包裝,或保存期限較短的食品,可能吃到的防腐劑會比較少。
購買時也要留意產地和來源。
如果是來自法律規範比較完善的地區,如歐美日,相對會比東南亞、中國大陸等地安全,
並選擇信譽優良的廠牌,而不要來路不明的產品。
此外,我們也不要喜歡挑選「好看」的食品,因為廠商為了「好看」,常添加漂白藥劑,
因此不要迷信太白太鮮艷的食物,而是盡量選擇顏色自然、未經漂白的食品。
另外有一個秘訣。由於防腐劑大多為水溶性,如果烹調過程需要泡水,可以先浸泡 40 分鐘,使防腐劑釋出,丟棄浸泡水之後再食用。
或煮熟食物時不加蓋,使其揮發。少喝湯或著不喝湯。這些都可減少防腐劑的攝取。

抗氧化劑 Antioxidant 防止油脂等氧化之物質
食品放久了,顏色會變黑,味道也會變,如果添加適量的抗氧化劑,就可以延長食品的賞味期限。
像是口香糖、點心、洋芋片、穀類片早餐、泡麵或是魚貝類乾貨裡,由於含有油脂,氧化會變質,就常見添加抗氧化劑。
生鮮蔬果在切割、去皮、切片和磨碎後,會出現顏色變深的現象。
因為果肉組織和氧氣直接接觸,裡面的維生素 C 就會被氧化,產生棕褐色的褐變。
抗氧化劑添加在食品中,是用來減緩油分、脂質氧化酸敗,防止油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被氧氣氧化而分解。
抗氧化劑有防止食物變質的功能,食品都會自然被氧分子氧化,造成食品變質,而抗氧化劑就是要阻止或延緩這種食品氧化的過程。
抗氧化劑分為自然和人工合成兩種:
* 人工的包括丁基羥基甲氧苯(Butylated Hydroxy Anisole、BHA)、二丁基羥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 Toluene、BHT)、沒食子酸酯(Propyl gallate)和二異丁基對苯二酚(TBHQ)。
* 自然界也有許多物質可以作為抗氧化劑,例如生育醇(維生素 E)、抗壞血酸(維生素 C)、卵磷脂、黃酮和氫硫化合物等。
近來由於健康訴求,常用天然維他命E來做為食品的抗氧化劑。
丁基羥基甲氧苯(BHA)為無色、白色或帶黃褐色的結晶物,有一些像汽油的刺鼻味。
二丁基羥基甲苯(BHT)為無色結晶或白色粉末或塊狀,無味無臭。
這兩種抗氧化劑,是從石油裡提煉出來的,過量會使人身體不適,嘔吐頭暈。
沒食子酸酯主要是用在油品和奶油裡,當作抗氧化劑,防止油脂變質發臭。
天然的抗氧化劑有維生素E和維生素 C,維生素E是油溶性,添加在油品中;維生素 C 是水溶性,常用於飲料、果汁中。

泡麵的問題?
泡麵可以在短時間內加熱食,非常便利,因此經常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食品。
泡麵的製作方式,是用棕櫚油將已煮熟調味好的麵條炸硬,壓製成塊狀,再加入調味包。
炸過的麵條是熟麵,容易吸收熱水恢復原狀,因此才能在幾分鐘之內快速泡好。
炸泡麵的棕櫚油的主要成分是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為固態。
飽和脂肪酸不容易氧化變質,但是吃多了對健康無益。
由於棕櫚油是油脂類,為了避免氧化,廠商會添加維生素 E 作為抗氧化劑,而不是防腐劑。
事實上,國產的泡麵裡並沒有有防腐劑。
泡麵裡主要的食品添加物是抗氧化劑,許多人以訛傳訛,把抗氧化劑當成是防腐劑,其實兩者完全不同。
由於健康意識抬頭,現在泡麵裡添加的抗氧化劑大多都是天然維生素E,防止泡麵在保存期滿前發生油耗味。
因此泡麵雖然含有抗氧化劑的食品添加物,但對人體並沒有害處。
不過,雖然泡麵的成分表上,標榜以維生素E當作抗氧化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廠商用來由炸麵體的棕櫚油中,添加了BHT,可能會引起人體不適,尤其在大量食用下,醫學報告有可能造成嬰幼兒的生命危險。
因此不建議選購含有人工合成抗氧化劑的食品給嬰幼兒吃。
目前市售的泡麵都符合政府規定,因此有關泡面對健康的危害傳言不需要太過緊張。
只是泡麵營養成分不均衡,又是以麵粉和油炸,熱量較高,裡面的調味料含有較多鹽份,吃多了容易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因此不宜多吃,或注意搭配蔬果。調味包油分多,也曾經查出受到塑膠包裝裡的塑化劑污染,因此也要多留意。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881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