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日本名醫57歲比30歲更年輕的秘密,做起來真的沒那麼難
2012/09/07 10:40:01瀏覽5121|回應1|推薦4

 

1   為何少吃對健康有益?

人類的生存關鍵為「生命力基因」
現代人絕大多數都毫無疑問的認為:一天吃三餐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人類每天三餐都能真正吃飽,不過是最近數十年的事,最多也不超過 100 年。
就是因為以前每天三餐無法吃飽,所以才產生出「攝取充分的營養是健康的秘訣」等神話。

中國於紀元前 2000 年左右開始種稻,至今不過 4000 餘年,在此之前的 166000 年間的狩獵時代,是沒捕到獵物,就數日都無食物可吃。

即使稻作文化開始之後,世界各地也反覆因為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而造成飢荒。

因此稱人類的歷史為不斷與飢餓戰鬥的歷史也不為過。
直到現在飢餓依然持續,根據「世界糧食計畫署 WFP」所發表的「飢餓地圖」,可以看出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等,有不少國家處於飢餓狀態中。

飢餓是指「相對於身高,無法攝取到維持最低適當體重與進行輕度活動所必要之熱量的狀態」。由於自然災害、長期紛爭和極度貧困,至今仍有許多人無法攝取到最低限度的食物。
但是可以發現,愈是處於飢餓狀態中的國家,出生率愈高。

相反的,處於飽食狀態下,看起來很幸福的國家,出生率卻非常低,人口不斷減少,是屬於「瀕臨絕種的物種」。

如果繼續下去,推測數萬年後只有飢餓區的國民能繼續生存。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生命力的差異呢?

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除了飢餓之外,還反覆遭遇天災、傳染病、戰爭等危機,的確有不少人種從地球上消失,「北京人」、「爪哇人」、「尼安德塔人」都已經絕種了。

在處於飢餓狀態下的國家面臨人口爆發問題時,先進國家不論如何利用科學手法,也無法阻止出生率的下降,即使運用人工受孕等生殖醫療科技,也很難使人口增加。
現代人是克服存亡危機而存活下來的人的子孫。

人類體內擁有遇到飢餓、寒冷、傳染病時,就會湧現能存活下來的「生命力」。
這種生命力之源正是人類克服危機後所獲得的〈生命力基因〉。

〈生命力基因〉並非單一個基因,而是我們體內具備戰勝飢餓的「飢餓基因」、在飢餓狀態下仍能生存的「長壽基因」、飢餓狀態時提高出生率的「繁殖基因」、戰勝感染的「免疫基因」、與癌症對抗的「抗癌基因」、防止老化和治癒疾病的「修復基因」等不勝枚舉的基因。

但是,〈生命力基因〉必須在飢餓或寒冷的狀態下才會發揮作用,若在飽食狀態下,反而會使身體老化、降低出生率,免疫力更會攻擊自己的身體。


飲食過量正是疾病的開始 
有些國家將肥胖視為富裕的象徵。

但另一方面,電視、雜誌上的美食專題增加,使「飽食」成為普遍現象,動物本能的「食欲」被完全解放。
在動物的社會,已經吃飽的獅子不會侵襲從眼前通過的兔子。

人類剛吃過早餐不久,中午不餓也要吃中飯。簡直比動物還不如。
每天三餐都將肚子填的飽飽,真的有益健康嗎?答案是「NO」。

營養不足可能生病,但體內的〈生命力基因〉會發揮作用來治癒和預防疾病。

但是幾乎沒有任何〈生命力基因〉會在飲食過量時發揮作用,因此因過度飽食而致病的人不斷出現。
已知「癌症、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四大疾病,都是飲食過量導致肥胖,或營養不均衡的飲食習慣所引起的。  

為了保持始終年輕、健康、有活力的生活品質,避免吃太飽是很重要的。
通常瘦身的目標,都是使身體變瘦,「一日一餐」的目標是持續保持腰部緊實的體態和光滑的皮膚。

為什麼如此強調「外觀」?

原因是外觀的年輕和美麗,正是健康的指標。
我現年 57 歲,最近十多年來,我一直保持身高 173 公分、體重 62 公斤的體型。

不少人認為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 15-20 歲。
說句實話,我在 40 歲以前的體重曾達到 77 公斤,比現在重了 15 公斤,是標準的代謝症候群體型。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6826257

 回應文章

qq
更正
2012/11/16 22:59
他是大陸中醫師,不是日本名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