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蓋婭的靈訊:迎接全新的療癒與轉化 2
2016/04/25 15:20:49瀏覽551|回應0|推薦0

 

 

內在之旅的第一階段:從頭腦到心

剛剛踏上內在成長之路,

你可能會以頭腦為起點。

你開始感興趣的訊息引導你思考,

你該如何行事、該如何安排人生;

評判好壞與善惡的觀念開始動搖;

開始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你的人生。

與他人交流、參加講座、工作坊、

閱讀書籍雜誌或視訊都能幫助你,

激勵你打破傳統固有思維的禁錮,

許多人就這樣開始內在探索之旅。

你內在深處希望覺醒、渴望改變,

開始深思熟慮那些新觀念新看法。

漸漸地你開始渴望更進一步發展,

心無旁騖地問自己如何付諸實踐?

如何實踐彰顯成為活生生的現實?

如何真正將頭腦知識轉譯成行動?

這些疑團使你感到困擾甚至絕望。

但是,你無法催迫生命汩汩之流,

當時機來臨自然會發生某些事情,

帶給你大幅度的自頭腦轉至心靈、

由理性進入感性,突破性的進展:

這常常是工作、關係的突變危機,

或身染重疾、或至愛之人的離世。

此時此刻,你的內在感受被喚醒,

除了聆聽、體驗轉變之外別無他選。

此時你的頭腦被喚醒,開始移向心。

內在的情緒感受如火焰湧上而浮出,

心靈中心緩緩開啟,能量注入心輪。

轉變劇烈深刻讓〈一體〉意識甦醒,

內心洶湧澎湃蕩氣迴腸如驚濤拍岸,

意識到〈一切萬有〉是彼此的鏡子。

心靈意識的突破進展變得更加敏感,

意識可以覺知萬有細微的心靈活動!

 

內在之旅的第二階段:自心至腹,找到寂靜中心

從頭腦到心的突破進展美麗而有力,

靈魂喚醒內在深處的感受走向療癒,

而納入大量訊息,失去地球的連結。

彷彿迷失路途,陷入憂鬱與恐懼中。

此時的靈魂想要更深地流入身體。

而在腹部的中間有一個寂靜中心,

不存在任何思考概念,只是聽風聲蕭蕭,

用心靈意識去覺察內在一泓安住的寧靜。

內在覺知感受連結到安全感、溫暖與愛。

靈魂正在流經頭腦的思維、知曉與智慧;

心靈的自信、自尊悄悄來到腹部的寂靜中心,

頓然覺知到:本然的我完完全全可以做自己,

感受閃耀自身金色的靈魂之光正在流入海底輪,

與地球連結,變得平和寧靜,安住於寂靜中心。

自己決定調整情緒的運用,敞開、回歸或放下。

 

內在之旅的第三階段:觀想動物,腦、心、腹三合一  

為了幫助你與寂靜中心建立連結,

動物的本能,依自發性反應行事。

觀想一種象徵你內在力量的動物,

映射你的內在覺知,靜靜等著你。

邀請這動物走近你,

看著牠眼睛問問牠:

是否帶給你沉入腹部更深的訊息?

聆聽牠體現牠本能的智慧與覺知。

用你頭腦與心靈接納牠的智慧與覺知。

用你的腦、心、腹共同合作,

體察與表達這份整體完美效果的智慧。

頭腦能夠賦予你許多有益有趣的喜樂;

思維為你提供與他人溝通的共同語言;

心為你體驗喜悅,感受各式各樣的情緒;

使人生豐富如一份多彩多姿神奇的禮物;

心輪是〈愛〉與〈合一〉能量所在之處。

心攜帶〈趨向一體,達到和諧〉的能量,

把注意力集中到〈心輪〉會感受到溫暖。

腹部提供奠基石,以堅持自我設定界限;

當靈魂能量流入腹部感受到太陽神經叢,

連結創造力、生命力、野心和個人力量,

奠定堅實的基礎,使意志堅定信心堅強。

就為自己與感受和思維協調、互動合作。

發自內心生活,感到值得去完整地體驗。

就不會有詮釋或評價事實的某一套看法。

不再對事抱持強烈信念,而像個觀察者。

不對任何問題下道德判斷,因尚未瞭解。

當你發自內心行事,任所呈現之勢流動,

不去推動或強迫,即可調整到與心一致。

若只圖實現目標,卻沒有真正進入內在,

請用心去檢查此目標在往智慧、創造力、

最深渴望的內在道路是否對你真的有用。

出於自我憎恨無法創造更充滿愛的實相;

推開厭惡的無法用意志力進入新的實相。

由心指引轉化,意志力無須推動或強迫,

就出現完全不費力同步性地創造和流動。

以同步方式共同運作,會增進目標實現,

發生的事件是不可思議的、驚人的巧合。

你的人生便充滿愛、溫暖、激勵與樂趣。

你去做任何讓你心動、使你受鼓舞的事,

卻不會失去自身的堅定意志或偏離中心;

你渴望真正充滿愛、與對方交流的關係,

如果你的意識保持渴望,不下任何結論,

並不採取行動,你的渴望將被宇宙回應。

在完全做自己的同時,也能施予和接受。

行至此刻你已返回本能秉賦,回歸天家。


 

新一代的力量

新一代的兒童正在加速實現兩個承諾:

共同的人性、開放的心靈。

許多兒童帶著開放、敏感的心降生到這個世界。

出生在六O年代或之前的人,

在基於恐懼、威迫與權威的價值體系中長大,

不得不努力去適應合群隨眾,以便贏得立足。

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現到,

所有這些力圖適應社會的努力,

使他們失去了自己某些內在特有的本質,

外在的壓力,使他們與自己內心的聲音、

真實的感受與內在的覺知,失去了連結。

人生危機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渴望,

渴望能找回失去的一切回歸真正的自己。

O年代以後出生的新一代的人,

在恐懼與威逼較少的環境中長大。

這是個偉大的進步,使生活多了些輕鬆。

那些信任孩子具有內在力量的父母,

為孩子營造開放、自由的成長環境,

開創了嶄新的養育孩子的理想模式。

不要求孩子努力去適應既有的一切,

而以開放的態度,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

接納每個孩子攜帶來的嶄新能量的火花。

那些孩子自然而然地為你指出盲點,

以及你所有根深蒂固的傳統看法。

也因此,新一代的「標新立異」

常常挑起老一代人的不滿與反對,

因為他們偏離了老一代所習慣的一切,

偏離老一代心目中正確、適宜的軌道。

在目前這個靈性愈來愈成熟的社會,

新一代所帶來的嶄新、迥異的能量,

則恰恰是整個社會成長與發展的動力。

這些孩童們帶給我們新的創意、新的創造力和光。

整個社會容許他們更加依循自己內在的感受而行,

決定他們行動的不是「該如何」、「必須如何」,

而是他們自身感受這樣做,是否更好?

他們比較自信,自我懷疑的程度較輕!

對於各種受威迫、強制與紀律約束的覺知度較小。

因自身敞開的心靈很容易對他人的痛苦產生各種反應。

在與他人交往時,他們「設置」的緩衝較少;

使他們變得脆弱,對外在刺激過度反應;

對他人的心情、所留的印象,過度反應;

可能使他們遭致失去平衡,但與此同時,

也深深受益於他們與大自然強而有力的意識連結,

幫助他們回歸本質核心、回歸真我、回歸自己的使命。

對那些敏感、另類的孩童所表現出來的「無界限」行為,

父母和師長不可以用紀律強制約束他們,逼使他們就範。

只能用愛心鼓勵他們腳踏實地做自己,來引導他們,

以寧靜、純潔來與大地堅實連結,會使他們大受裨益。

這是對他們的開放、敏感與理想主義的平衡。

通往新世界的道途,應該充滿了喜悅與豐盛。

新一代兒童,所接納的只是來自他們內心深處的界限。

他們會堅決抗拒迷失自我,並非不情願或者故意作對,

只可透過責任及道德形式,自內向外設定外界的界限。

這正是新一代兒童為我們帶來的靈性訊息承諾-自由。

不再受縛外在權威的脅迫,也不再受縛於內在的恐懼。

擁有依循自然本性生活的自由,以此基礎與世界連結。

你可以允許自己依心而行,來促進、推動這一波自由,

這也會使你成為更加輕鬆自在的人,

成為新時代兒童的一座明亮的燈塔。

無論你現在年齡而立、不惑、知天命...

就在此時此刻,蓋婭希望你本人,

也篤定地變成心靈回春於新地球的兒童!

蘊含在你內心的承諾

現在我想討論最後一個承諾:

蘊含在你內心的承諾,是我獻給你的讚歌!

希望你能敞開心靈,覺知並接納蘊藏在你內心的承諾:

〈成為美麗、自由、幸福的人。〉

我愛你,如你當下所是的樣子,

也想幫助你看到那個更大的自己、未來的自己。

我鼓勵你去擁抱活躍在你內心的生命:

感受、情緒、懷疑、恐懼、希望、靈感和喜悅。

所有這一切都屬於你,是你豐富人性的一部分。

你無法藉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來彰顯這承諾,

唯一的方法是:全然理解與擁抱本然的自己。

這其中蘊藏著一個最大的承諾:

你帶著全然的愛,擁抱自己,擁抱你的自然本性。

與本然的自己和平相處;

請臣服於自己的人性、臣服於自然,

與你的痛苦、憂傷、希望與渴望和平相處。

生命希望能流經你,希望你能感受、體驗生命,

生命是用來體驗的,無論是體驗巔峰還是低谷。

而不是努力去規畫、去掌控生命!

自由蘊含在對生命之流的臣服中,

在覺知中臣服,是你所能運用的,最強而有力的工具。

藉由你放棄抗拒現實,就會在心中創造出開放的空間,

不再批判、也不再期待,生命就能自由自在地流經你。

順著風勢翱翔起舞,依循內在的自然韻律,

順生命之流而行,你就會從中體驗到喜悅,

這種喜悅,與某個經歷是否積極正面無關。

喜悅就出現在你臣服的那一刻,那個當下,

出現在你真正感受、體驗生活的那個當下。 

我蓋婭看到真正的你是誰,看到你特有的美麗和光芒,

即使在你深陷於懷疑、恐懼和黑暗的想法中時亦如此。

我是你的母親,母親總能看到孩子的內在之光——

即使我的孩子尚未看到自己的內在之光。

母親能透過雲層,看到那自始至終都光彩奪目的太陽。

我想提醒你,幫助你看到你所是的-光彩奪目的太陽。

請看看我,看看閃耀在大自然,遼闊的天空、

嬌嫩的花朵和潺潺的山溪中的活生生的光芒。

這美麗的光芒也存在你內心,

因為,我們全部都是一體的!

請進入大自然的瑰麗姣美中,看到你自己!

因為,這正是你〈自身之美〉的投射。

請聽一聽、看一看,我蓋婭獻給你的讚歌!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5444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