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何會有白肉優於紅肉的傳說?《關鍵飲食》
2010/08/10 18:18:37瀏覽497|回應0|推薦1

為何聽說紅肉不好?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吃紅肉易罹患結腸癌、乳腺癌及攝護腺癌等。在〈肉食產生數種致癌因子的機制〉圖中表示:

吃紅肉易產生「內生性亞硝基化合物」。 

曾有學者實驗 4 組人,每日吃不同量的紅肉(161241 421 g/day),經過 11 天後,這 4 組人隨著吃紅肉量越多,糞便中的亞硝基化合物產生量越高。

大腸中的細菌分解了肉中的蛋白質,在腸道中轉變為亞硝基化合物,會使得致癌的機率上升。 

同時,紅肉中富含「血鐵蛋白」,已被證實會促進紅肉產生亞硝基化合物。

至於加工食品臘肉、香腸及煙燻鹽漬魚中添加的防腐劑兼著色劑亞硝胺,目的在使肉呈現粉紅色澤,並且防止肉毒桿菌的生長。是外在被添加或加工製程中產生,同樣也被證實有致癌的可能。 

並非白肉就沒有問題 

紅肉是不健康的食物,以為白肉不會產生雜環狀胺化合物,而企圖改攝食白肉來避免這些飲食疾病。

事實上白肉經過烹調後,也會產生雜環狀胺化合物。

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研究,比較去皮雞胸肉,煎煮、爐烤和架烤等方式,發現白肉一樣會產生雜環狀胺化合物,且隨烹調時間越久所產生的量越多,其中以架烤所產生的量最多,爐烤次之,最後是煎煮,科學家甚至發現,用爐烤雞肉還比爐烤牛肉多出了 2  

所以雜環狀胺化合物的產生量與肉的烹調法有密切相關性,這與是否紅肉或白肉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加熱程度越大及烹調時間越長,產生的量就越多,就算是魚,也同樣會產生。

此外,油炸白肉魚及帶皮雞肉,也被研究出有導致乳癌的風險 

吃白肉並不能降低血膽固醇含量 

許多的傳聞認為改吃白肉可以降低膽固醇,減少吃紅肉後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其實早在 1981 年,科學家就已經以實驗證實,每天吃白肉(雞肉和魚肉)和吃紅肉的兩組人,經過了 6 週後,血中膽固醇含量並沒有差異。

之後,有學者於 1999 年以連續 16 週的實驗,進食白肉和吃紅肉的比較,顯示,實驗者血中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也都是相同。

所以,進食白肉能減少體內膽固醇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只是個錯誤的迷思。 

雞的飼養充滿了問題 

支持吃白肉的人,都以為吃雞肉會比吃豬牛羊肉來得好。

殊不知,超過  91% 的雞都是在工廠式農場中長大,雞隻的疾病往往會互相傳染。美國有將近 31% 的肉雞受到沙門氏菌的汙染,7191% 受到「螺旋桿菌」的感染,有痙攣、腹痛、帶血腹瀉及發燒等症狀。 

這種病菌對一般的抗生素,已具有相當的抗藥性,因為業者替雞隻注射抗生素以對抗傳染病時,其抗藥性已逐漸增強。

並且,雞隻屠宰場是散播病菌最有效率的工廠,根據獨立運作的「政府責任組織GAP」資料,躺在檢查線上的雞隻,有高達 25% 是覆蓋在一堆糞便、膽汁和飼料當中,因此都必需浸泡在氯水中,以去除汙濁的黏液和惡臭。

為了捍衛大眾的健康,每個檢驗員一天要檢查 12,111 隻雞,每隻雞大約也只有 2 秒鐘的檢驗時間!

31 位知名醫師,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就是吃肉致癌!

如果您仍堅持一定要講究什麼火候、什麼獨門料理、什麼五星級主廚........之類的「美食」。那麼,有一天,癌症來了,希望您不要太意外!!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4308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