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什麼你信我不信 安德魯紐柏格Andrew Newberg M.D
2010/08/01 18:21:07瀏覽891|回應0|推薦0

M  信念的力量

那一天,萊特先生並不奢望能活過當晚,他渾身長滿了腫瘤、肝脾腫大、肺積水,得依賴氧氣罩才能繼續苟延殘喘。

但聽說他的醫生正在進行克瑞拜贊 Krebiozen 的一種癌症新藥的臨床實驗,他請求醫生以這種被新聞媒體譽為奇蹟的藥物來治療他。

雖然有違研究程序,但克羅菲 Bruno Klopfer 醫生仍決定在回家度週末前,為萊特注射一劑克瑞拜贊,他並不期待能再見到萊特。

當克羅菲醫生在星期一早上回到醫院時,卻發現萊特不但還活著,而他的腫瘤更是足足縮小了一半,即使是輻射治療也辦不到。

「老天!難道我們終於找到了仙丹?」克羅菲醫生暗忖。

很不幸的是,進一步的檢驗顯示,除了萊特之外,其他研究對象的病情並無好轉跡象。

這是罕見的自發性復原?或是另有其他機制發生作用?

克羅菲醫生繼續為萊特注射克瑞拜贊。

10 天後,萊特身上的癌症症狀近乎全數消散,終於可以出院回家安養。

兩個月後,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宣佈臨床實驗顯示,克瑞拜贊毫無實際療效。

萊特得知這項消息後隨即病倒,腫瘤復發,再度入院治療。

克羅菲醫生深信,先前是萊特對克瑞拜贊療效的「信念」治癒了他。

基於驗證克羅菲醫生的假設,決定隱瞞真相,告訴萊特另有一種「更精煉有效的新產品」,保證能得到更好的療效。

萊特同意嘗試這種新藥,他以為這種新藥是以克瑞拜贊為基礎發展出來的。

事實上,克羅菲醫生替萊特注射的只是生理食鹽水而已。萊特的病情再一次大幅好轉,腫瘤消失無蹤,一切回歸正常。

直到報紙報導了美國醫學協會的一份報告,標題是:「全國性實驗顯示克瑞拜贊無力對抗癌症」,萊特讀到這則報導後再次病倒,於兩天後在醫院辭世。

克羅菲醫生在《投射技術 Journal of Projective Techniques》的一篇論文裡指出,當萊特的樂觀信念逐漸褪去後,他對癌症的抵抗力也隨之煙消雲散。

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神奇痊癒病例出現,經常被歸功於信仰和信念的力量,但大多數科學家對這類主張仍然抱持懷疑的態度。

在醫學文獻裡,自發性復原並不常見,每6-10萬個病例,才有 1 個自發性復原病例。而與癌症有關的自發性復原更是罕見。

大多數腫瘤學家相信自發性復原並非奇蹟,而是某些未知的細胞、免疫、荷爾蒙及遺傳機制等,而非心理機制來解釋自發性復原,但專家認為萊特之所以能自發復原,全都歸功於心靈信念對生物機制的效力。

但只有少數科學家試圖解釋信念的生物機制,而大多數有關信念的研究結論,都仍在爭議之中。

幸運的是有關大腦如何製造記憶、思想、行為及情緒的新近發現,提供了檢視信念運用方式的嶄新架構。

信念的本質;大腦的知覺歷程如何形成信念;人際關係、社會、教育和靈性追尋等對信念的塑造力,

讓我們能辨別毀滅性和建設性信念之間的差異;這種能力對妥善處理個人、人際,以及社會問題實屬關鍵。

信念影響我們生活的每個部分;信念指導我們祈禱或投票、信任或迴避某人;並形塑個人行為和道德觀點。

然而,我們極少在信念成形之後,仍然願意挑戰其真實性,即使反證如山時,也是如此。

因此,我們慣於駁斥或輕蔑異於自己的人。

即使他人所抱持的信念與我們所接受的信念頗為相似,我們仍會覺得他們與我們截然不同。

舉例來說,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信仰同一位上帝。然而,近 1/3 的美國人認為這 3 個宗教信仰不同的神。

絕大多數人的道德觀大同小異,我們仍然習於忽略彼此相似之處,反而專注於彼此有別之點。

更重要的因素在於,大腦本能地拒絕不符合既有經驗和知識的訊息。簡單地說,信念也是積習難改,本性難移。

假如我們了解大腦的神經心理機制,那麼可藉著與信念相異的人們互動,增長並改善我們的信念。

希望我們能藉著建立更可靠的信念,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展現出更悲天憫人的態度。

人們常對信念的研究感到不安,因為多數人不知道,許多信念其實都奠基在各種不完備的假設上。

那麼,信念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能讓人逃離病魔的掌握或墜入死神的手中?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哲學家、神學家及政治家許久,我也花費了大部分的醫學生涯在這個問題上。

M  信念、夢境及客觀世界

有人相信上帝,也有人不相信上帝,但卻沒人能提出足以改變他人信念的論證。

我們大多數想法從未改變,假如事實無法支持我的想法,它就不是事實。

圖書館收藏的某些早被遺忘的研究資料,可被用來支持各種離譜的主張,因為每個論點似乎都有其道理。我甚至懷疑這個世界是否真實,也許,萬物的存在只不過是一場夢。

大學時我在無意間讀到下列這首頌讚某位生於耶穌 300 年前的中國聖人的詩句: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由此可見,我不是唯一質疑客觀世界真實性的人。

時間簡史 A Brief History of Time》作者霍金說:宇宙是既真實又「容許無限想像的空間」

霍金《胡桃裡的宇宙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所談理論,如弦論、超重力、蛀孔,嚴格的講都還只是假設而已。

說穿了,霍金的理論離「真實」還很遠,至少目前無人能證實,不能因為他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就一定是對的。

想像力豐富的宇宙學家不能藉想像力發現宇宙真理。

人的智慧多麼虛謊

當我發現物理學家也認為我們無法得知宇宙的真正本質時,我逐漸對人們如何能相信自己的信念感到困惑。

人們為何相信?而推動人們相信的動力又是什麼?

最後我發現假如想了解人為何相信他所相信的事,須研究人的心智。

經過多年研究之後,我逐漸看清存在於客觀世界和主觀意識之間的鴻溝,並了解這道鴻溝如何粉碎了我們一窺客觀真相的希望。

但是,除了相信我們的神經知覺之外,我們別無選擇。

正因為我們不能跳出自己身體之外,所以才必須創造各種主觀假設,來了解客觀世界。

我們追隨的靈性信念,和我們擁有的靈性經驗,也同樣受到大腦神經迴路的影響。

上帝或其它神祕事物也許存在,但我們仍然只能透過大腦來體驗這些事。

我和同事達齊立 Eugene d’Aquili 共同研究顯示:

人類心智的神經架構,促使人類天生較易擁有靈性經驗或較易接受宗教。

但人類似乎也都擁有建構各種道德、宗教及科學信念,以便解釋客觀世界運作的方式。

因此,信念是人類大腦的基本構成要素。

信念使我們的祖先能在這個無法理解且危機四伏的世界裡安身立命。

我們的祖先創造的假設的信念舒緩了他們的恐懼感,提供促進團體凝聚力的價值觀。

M  偏見、懷疑及懷疑主義

我們易於相信他人錯誤的價值觀,而因此在世界各地導致數個世紀的仇恨對立。

早期基督教傳教士經常將原住民的巫術儀式視為崇拜魔鬼的活動,並相信唯有懲罰和教化才能拯救這些原住民的靈魂。

假如這些傳教士走進今日滿是異國草藥的健康食品專賣店時,他們會有何反應?

這種偏見在大腦裡根深柢固,因為大腦傾向拒絕任何不符合其既有的觀點。

不過,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干擾有害信念和形成全新觀念的能力,這些全新的觀念能改變掌管思考和信念的神經迴路。

信念本身也許停滯不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信念。

這一點在兒童的心智運作上再為明顯不過,因為兒童的心智不時致力於發展和維持穩定的世界觀;兒童和成人的信念系統也會不斷受到他人信念的影響。

成人大腦與孩童大腦的另一個相似之處在於,成人也習於假設他人所言為真,尤其當他人所言之事切合其既有想法和欲望時更是如此。

廣告業者就經常利用我們的這種神經傾向。

雜誌封面和滿版廣告提出各項保證,包括立即美白、完美性愛,以及五步驟親密溝通等。

而我們竟然相信這些廣告,經常忽略顯而易見的欺瞞手法。

最近我在某本科普雜誌上讀到一則廣告,宣稱消費者使用某種產品時,「只需4分鐘」即可獲得完整的有氧運動效果。

至少從心血管健康的觀點來說根本不可能!

既然如此,這則廣告為何未被取締?

箇中原委在於這則廣告藉著大玩文字遊戲,逃避相關規範的限制。

「有氧運動」解釋為能將氧氣提供給人體的運動,即使只是床上翻滾,都可將氧氣輸送至肌肉裡。

這則廣告描述的運動,誤導人們可以藉這種運動 4 分鐘,獲得有如激烈運動 20 分鐘的效果,甚至利用人們喜愛事半功倍的心理傾向。
食品業者也使用類似的手法宣傳產品。

許多食物的包裝上可見「純天然」字樣,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只意味著這些食物不含金屬、塑膠或其他人工合成物質,但「天然」並不等同於「健康」或「有機」。

正如所有廣告業者皆知,這種似是而非的偽科學術語,就是大幅提高產品銷售量的最佳方法。
我們天生擁有相信他人所言的傾向,當然更沒時間懷疑自己接收的每一則訊息。

試想我們得花上多少時間,才可能將一本雜誌裡的所有報導查核完畢。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訓練自己更小心謹慎,並培養懷疑但開放的態度。

很不幸,許多人誤將懷疑主義等同於悲觀、疑惑和不信。

懷疑主義者始祖柏拉圖,主張我們無法精確認識世界的真相;我們不能得知上帝的本質。

因此,〈懷疑主義者〉只是那些仔細檢視自己的信念是否為真的人,對各種意見抱持開放的心態,而且願意傾聽不同的論證。

我們都需要一點健康的懷疑、寬容及信任,尤其當我們的信念攸關他人福祉時更是如此。

這些態度在醫藥和科學研究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道德、社會、政治和宗教討論裡的地位也不容質疑。

毫不懷疑的信任和寬容,會令我們陷入困境;

但失去信任和寬容的懷疑,卻使我們放棄賴以為生的信念。

每一種態度都各有優劣。

懷疑主義可能遭到濫用,讓我們拒斥怪異的新觀念,導致我們不時懷疑他人觀點的真誠度和真實性。

這種心態能觸發憤怒、痛苦、敵意及憂鬱等情緒,長期下來,引起的荷爾蒙和神經變化,對生理健康會造成嚴重傷害。那麼,我們應該信任哪些人或相信哪些事?

如何在面對牴觸個人經驗或信仰時,保持開放的態度?

宇宙的歷史已有數十億年之久?

人類和黑猩猩乃由同一個祖先演化而來?

面對這些證據的態度,懷疑、嘲諷、寬容和接納皆有。

由此可見,挑戰早已流行千百年的假設,並非易事。

M  科學、醫學及信仰

在醫學研究裡,我們應該對新療法抱持健康的懷疑,因為這些研究攸關眾人的健康和生命。

在我決定試用某項新療法之前,我必須見到充分的支持證據和資料。

懷疑主義能讓我對新療法保持開放的態度,接納證實有效的新療法,以便促進病人健康。

假如我把臨床上的懷疑主義運用在所有的事物上,我將時刻處於懷疑狀態,日常生活也變得極為不便。

舉例來說,在親密關係當中,總有必須停止懷疑的時候,相信我們的伴侶值得信賴;對自己和環繞自己身旁的人們,尤其是我們所愛的人,保有充沛的信心。
同樣地,萊特必須對他的醫生有信心,而克羅菲醫生也必須對他的病人的信念抱有信心。

這種信心超越任何理由、理性及懷疑,而且具有療效,但並非魔術。

事實上,我們甚至可在老鼠和其他動物身上觀察到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的存在和可量測性,讓我們得以追蹤信念的神經生理機制。

建構信念的主要機制包括了知覺、評估、注意力、情緒、動機、制約及預期。

而在人身上,語言也是建構信念的重要機制之一。

恐懼、焦慮及懷疑,會引起反安慰劑效應,引發干擾身體復原歷程的悲觀信念。

我們在萊特身上,見識到樂觀和悲觀信念的強大力量。

在缺乏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萊特超越了理性,深信他將會擊敗病魔,而這個盼望似乎扭轉了他的病情,讓他的大腦發出能刺激免疫系統的生化信號。

而當萊特得知他接受的藥物並無實際療效時,低落的情緒和深信死神終將來臨的信念,抑制了他的免疫反應,釋出大量的壓力荷爾蒙。

目前我們對於刺激免疫反應的生化機制所知不多,但某些壓力荷爾蒙的作用方式,已在我們的知識範圍內。
其他因素也可能在萊特這個病例裡扮演重要的角色。

樂觀信念也許可以延宕死神降臨。這是個驚人的發現。

假如未來的研究大量顯示同樣的效應,那麼我們終將得知如何藉由控制自己的心智,來延長和提升生命品質。

我也深信我們愈為了解信念的生物機制,便愈容易在盲目的信任和斷然的拒斥之間尋得平衡。

但即使如此,我們仍得面對人類無法跳出大腦之外,來認識世界的難題。

所以,對於在幻想和真實之間並無清楚的界線,此一弔詭事實,我們只能虛心接受。

M  所有的生物都擁有信念嗎?

研究發現,靈長類和其他動物的確擁有與其周遭環境相關的粗略信念。

許多原本排斥人類的野生動物在經過訓練之後,能對人類產生信賴感,顯示牠們具有形成全新假設的能力。

舉例來說,狗就會呆坐在門前好幾個鐘頭等待主人回來。

大多數狗對主人都保有樂觀、堅定的信念。

我的狗甚至知道我每天回家的時間,並在我打電話回家告知我已在回家途中時,隨著電話鈴聲吠叫,但在其它時候則不會有此舉動。

從生物學的觀點來說,這種現象說明了信念對於維持信心的重要性。
即使是單細胞生物的行為也可受到制約和改變。

舉例來說,當變形蟲被施予輕微電擊之後,它們將會在探索環境時顯得較為猶豫,因為它們已經不再假設客觀世界是安全的。

換句話說,原本充滿信心的變形蟲變成了懷疑主義者。

當電擊持續不停時,它們即可能退縮不前,直到死去為止。聽來有點不可思議。

再讓我們看看被生物學家暱稱為社會變形蟲的土壤阿米巴,盤基網柄黏菌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似乎也有道德行為,因為它們可以從事各種欺騙和利他的活動。

我們能找到充分的證據,證明細胞和基因的確能既獨立,又共同作出影響其未來生存的決定,那麼我們便可以肯定地說所有的生物都擁有信念。

宇宙最小的粒子可能擁有某種形式的意志、意識或信念嗎?宇宙本身可能就是某種形式的生命嗎? 

某些聲譽卓著的物理學家相信,意識和物理世界二者不可切割,而有機和無機物之間存在著深奧的聯結。

蓋婭假說 Gaia hypothesis主張地球的每個環境系統,都能藉由自我調控來保持其內外平衡。

某個數學理論甚至能以兩種雛菊之間的互動,來解釋全球氣溫的變化模式。
有趣的是,在許多原住民的神話和信仰裡,經常可見無生命也擁有意識。

由於相信萬物(石頭、樹木及天空等)皆有意識,原住民往往感受到自己與神秘不可知的客觀世界緊密相關。

北美洲蘇族後裔伊士曼醫生 Charles Alexander Eastman1858-1939〉曾於 1911 年描述美洲原住民文化長期遭受摧殘:

「我們相信靈性充滿天地萬物,雖然生物的靈魂並不必然具有自我意識。樹木、瀑布及灰熊等,都是天地之力的實際體現,所以也都是我們尊崇敬畏的對象。印地安人未透過科學方法來描繪廣大無垠的自然,或傳達自然的奧妙。

他們有限的因果知識,讓他們在萬物裡得見奇蹟;在種子和蛋裡看見生命的奇蹟;在閃電和深海裡看見死亡的奇蹟!」
直到目前為止,科學仍然無法證實意識是否能存在於大腦之外,但相關證據指出,信念能在大腦裡製造出平靜安詳的感受。

我們愈能體認到我們與這個世界實為一體,我們便愈能對他人保有同情心。

從神經科學的觀點來看同情共感的態度,在人類的道德發展過程裡扮演重要的角色。
簡而言之,我們的信念具有各種促進生存的功能!
信念能:協助我們以有意義的架構來認識世界;賦予我們有關自己的印象;幫助我們以特定的方式來行動;輔助我們達成目標;協助我們調節大腦裡的情緒中樞;幫助我們與他人互動;指導我們從事道德或學習活動;輔助我們治療身心疾病。

信念也可被用來貶抑他人、替不道德的行為脫罪,或讓我們殘酷成性。

但我們也可藉著信念,透過宗教、科學,或有如兒童一般的想像力和好奇心,與經驗的超越層面融為一體。

更重要的是:信念能為我們帶來無窮的靈感和希望,而這兩者正是治癒各種人生難題的仙丹妙藥。

Andrew Newberg M.DCharles Alexander Eastman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4280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