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靈魂共舞《關於活著這件事》/ Alisa
2010/06/25 09:58:38瀏覽876|回應1|推薦1

小時候看電視劇,總覺得編劇好誇張,這麼戲劇化的情節應該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吧!

不過,隨著年紀漸長,特別是戀愛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也是個超級入戲的演員,演什麼,像什麼,情節精彩,絕對是未來茶餘飯後跟孩子分享的好題材。

現在說來輕鬆,當下的我,可是承受著很大的痛苦,找不到出口!

越是痛苦的時候,心靈成長的越快,每克服一道關卡,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又往上開了一層,總之,一切都值得。回想起來,似乎很多和心有關的形容詞,我都經歷過。

心痛、心碎、心如刀割、心寒、心跌落了谷底、心死,原來文字描寫的心境,都是真的。

當我把矛頭指向別人,指責都是對方的錯,害我如何又如何,把情緒發洩到對方身上,也挑起對方的情緒,又將情緒宣洩在我身上。

就這樣,負面能量在兩人之間來來回回,無法停止,從自己出去的力道,最終還是回到自己身上。但如果我們願意靜下來,往內尋求,看看自己的心哪裡出了問題,事情才可能有轉機! 

面對自己需要極大的勇氣

我們往往只知道那 5 的表意識,對另外 95 的潛意識,卻摸不著頭緒。

這股潛意識暗流影響了自己大部分的外在行為,不容忽視。

如果願意靜下來,挖掘出表意識的自己所不願承認的秘密,覺察到了、承認了,才可能放下。

原來,是自己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付出,是想藉此換取別人的愛,但害怕失去所愛的恐懼,又讓自己不敢接受對方的愛。

原來,外在的情境反應自己的心,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該是面對自己的時候!

以前,只知道看書很重要,會帶來許多觀念上的改變。

夜深人靜時,聽聽內心深處最想要的是什麼。

有時候,內心的渴望會跟頭腦的意見相反,我需要有很大的勇氣,才能順著內心的聲音去走。

最後,我會將自己的疑惑、想法、希望都告訴神,請祂帶領我,而祂真的會回應!

藉著直覺,或是書上的話,或是朋友的建議,無形中都可能點醒了我,引導我走上對的道路。

而這些方法,在我明白什麼是靈性成長之後,才發現原來背後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痛,是消除你幻覺妄想最好的東西,痛愈多愈清醒,你要感謝上天為你安排這一段,祂設了好幾個鬧鐘,就為了讓你醒來,直到有一天你全然覺醒了,就再也沒有任何痛苦可以困擾你。

事情往往很簡單,但相關的人卻是最棘手的部分。

要搞定事情,先得搞定人心,但改變別人太困難,不如先改變自己。

眼睛若只盯著外在世界的紛紛擾擾,事情永遠處理不完。

當人願意先看自己,認識自己,外在世界才會有轉機!

否則,就算老天爺想幫忙,旁人再怎麼著急,也莫可奈何。

血淋淋剖開自己的確很痛苦,但不先去嚐這份苦,如何能得到你所希望的甜美果實呢?

祝福身邊正在煩惱痛苦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勇敢地往內尋找真正的自己。唯有往內求,事情才會有轉機!

《關於活著這件事 (第一部) Commentaries on Living (first series)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 1895-1986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真理不存於任何人為的組織中,純屬個人的了悟。

克氏有近 8 年的時光獨處,身心化於純然的覺察當中,與至愛的一切合一;他遠赴歐美各地以及印度公開演講、傳播他的教言,幫助人從無端的恐懼和無知中徹底解脫。

赫胥黎、亨利.米勒、羅洛梅、卓別林等當代重要知識份子都樂於與他交遊,並曾於他們的著作中談到這奇異而美好的經驗。

自願追隨的門徒將克氏的教誨整理、紀錄後出版成 70 多種著作,在世上流傳至今,從來未曾絕版。

克氏永遠本持著徹悟時的見解,主張「實相是無路可循的」:

沒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往實相,實相必須被探究出來,但這種探究不能有任何公式。

你必須在方向不明的大海裡冒險,而這個沒有方向的大海就是你自己。

你必須起身出發去探究你自己,但不能按照某個計畫或模式,因為這麼一來就不叫探究了。

探究會帶來喜悅──不是可以被憶起或做比較的享樂,是永遠煥然一新的喜悅。

這一套三部曲著作,大部分出自美國克氏基金會 Krishnamurti Foundation of America 所發行的早期全集,是克氏最簡明易懂的系列作品之一,遠比後期教誨的反覆辯證,更能展現出「真理是不講情面」的風範,徹底呈現了克氏直言不諱的洞見。 

胡因夢:

《關於活著這件事》讓人有一種「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的感悟。

「真理是不講情面」這種不妥協,也不給方便的做法,令許多仍然渴望抓住一些支撐的人,不知道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於是只好以既有的宗教典範,來界定克的體悟和觀察。

當時的印度學者主張克氏表達的就是沒有扭曲之前的正宗佛法,也有一些哲人主張他是一位「以理入禪」的道地禪師。

但是克氏悟道之後的第一個行動,是解散通神學會為他設立的組織,拒絕扮演救世主和上師的角色。一個徹見空性的人,是不可能執著於上述的把戲的。

這段精采的往事,很清楚地記載於克氏傳記裡面(《克里希那穆提傳 Krishnamurti: A Biography》,普普賈亞卡 Pupul Jayakar, 1916-1997 著),讀者可以閱讀一下做為重要的參考。

讀者很容易迷失於心想事成、念力的開發、吸引力法則、通靈、催眠、靈療、靈能傳遞等等的現象中,誤以為這些能夠帶來進一步的滿足,提供相對意義和價值的「概念」及「活動」,就能取代「非概念性的存在」與「行動」,使我們輕易地嚐到至樂、愛、美,以及人人都想達成的祥和與解脫。

的確,從「探個山窮水盡,忽然一念頓歇而徹了自心」的層次來理解本書,讀者可能就不會將克氏「只破不立」的洞見,看成是不夠慈悲、不夠圓融的見解了。

本書有克氏在散步時與大自然互動的如實描述,也有與來訪的各界人士探討自我真相的洞見,而這兩種場景之間,很巧妙地,未經刻意安排地,形成了一種帶有啟發作用的對比,使得有慧心的讀者立即能意識到解脫與煩惱、自由與糾結之間的差異性。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4163126

 回應文章

靈光自由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生死間───覺察
2010/06/25 10:15

苦海原來是人覺悟的環境,痛苦原是讓人覺察的方法。我的靈魂啊請別在痛苦中拋棄我呀!如果如此我在此生將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