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7 12:11:37瀏覽477|回應0|推薦0 | |
一度 阿爾卑斯山危機四伏 2003 年 7 月 15 日清晨 4 點,兩位英國登山客克雷格希金斯 Craig Higgins 和維克多桑德斯 Victor Saunders,正要離開荷恩莉山 Hornli 的小木屋,準備攀登瑞士地標馬特洪峰 Matterhorn 時,壓根兒沒想到,自己竟會在這天稍晚成為當地有史以來最大一次救難行動的獲救者。 兩人出發後,先來到一段筆直的上坡,爬過三座高聳的岩峰,又越過幾塊陡峭的岩板,在清晨 6 點走到荷恩莉山脊上第二間比較小的木屋。 才剛抵達,就發生巨石崩滑重擊山的東面,兩人只得快進屋裡躲避紛紛滾落在四周的大小石塊。 當時的最佳因應之道,應該是立即掉頭盡快下山,然而崇山峻嶺的魔力總是令人難以抗拒,於是這兩位英國登山客繼續挺進。 3 小時後,再度天搖地動,因為換北邊出現規模更大的巨石群崩滑,緊接著,第 3 次山崩爆發,連荷恩莉山脊也坍塌了。 當地面開始崩裂之際,有位瑞士登山嚮導發現大難即將臨頭,自知無法跨越岩石鬆動的危地帶,遂以無線電發出求救訊號。 接下來的 4 小時,策馬特航空公司 Air Zermatt 派出兩架直昇機,來回將受困的登山客從山脊上吊起來載回主要營區。 桑德斯回憶道:「當我們慢慢走下山時,持續看到落石揚起一縷縷塵煙,還有直昇機不斷從山區飛回來,才知道正在展開重大救援行動。」 這兩位英國登山客終於發現自己也無路可逃了,便加入等待讓直昇機送往安全地點的隊伍。 據報導當天共有 90 人獲救,而且奇蹟似的無人傷亡,這得歸功於瑞士擁有十分專業的登山嚮導和救難服務。事發之後,山區封閉了好幾天,以供專家們評估巨石再度崩滑的可能性。 事實上,馬特洪峰山區並非只有岩石崩落的危險,就在上述地點發生意外的同一天,附近另一個度假勝地格林德瓦 Grindelwald 也有眾多龐大的冰塊從冰河崩裂,墜入河中激起兩公尺高的巨浪,使得河水一路氾濫至山下,多虧警方火速採取行動,趁著大型土石流沖壞一切之前,搶先淨空度假區。 威福立德海伯利 Wilfried Haeberli 是任教於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冰河學家,當他一聽說這兩個鄰近地區同時發生災變,立刻就斷定原因是暖化,並且毫不猶豫地對記者說:「馬特洪峰是靠永凍層的支撐才能挺立不墜。」 而當時瑞士正遇到自古以來最強的一波熱浪,夏季高溫使得山區積雪比往年早融化,連永凍層與冰河都保不住。 海伯利警告,「一旦開始消融,雪水就會四處漫流,大塊岩石也會從山上崩塌。」 阿爾卑斯山中大部分海拔超過 3000 公尺的山區向來終年結冰,誠如海伯利所言,這些山區都是仰賴永凍層來支撐。 不過在 2003 年夏天,積雪融化區已擴升至海拔 4600 公尺處,比馬特洪峰的山頂還高,幾乎接近歐洲第一高峰白朗峰的高度。 雖然 7 月 15 日當天,所有馬特洪峰的登山客都能幸運獲救,但在同年這個炎夏,有其他至少 5名登山客可就沒這麼好運,大多被落石砸死。 海伯利也是全球知名的永凍層專家,曾與人合撰論文探討 2003 年的炎夏對阿爾卑斯山造成的衝擊。據估算,那年夏天熱浪所引發的解凍,是阿爾卑斯山在近代以來所遭受最為嚴重的損害,而且大多數岩石崩滑都發生在天氣最熱的 6、7 和 8 月。 甚至還發現,這段期間阿爾卑斯山融化的雪水滲入岩層的深度多達半公尺,高於過去 20 年的紀錄。 出乎意料的是,最嚴重的落石崩滑並非在直接受光、熱度最強的向陽坡,而是在蔭蔽的北面山坡,因為炎熱的高溫穿透了山脈,甚至透達從未受過日照的區塊。 這項研究的不祥結論是:全球氣溫若再升高 1℃,阿爾卑斯山的永凍層勢必縮減得更嚴重。 海伯利和他的同事們警告:「由於氣候仍將持續變動,山區岩壁中的永凍層會因暖化而造成崩塌的範圍擴大,以及地質鬆動破壞基礎建設等問題,並且很可能會一再發生。2003 年炎夏為山區永凍層帶來的影響,可視為初步預兆。」 山壁一旦融化與坍塌,阿爾卑斯山與其他山區的所有城鎮和村落,均將陷入危險。 瑞士東邊的蓬特雷西納 Pontresina 等市鎮,已開始建造土堤,以便抵擋從融化的冰坡滑下來的致命坍方,然而有更多城鎮還沒有任何防護與準備,等到突如其來、毫無預警的嚴重山崩造成傷亡,就太遲了。 不過隨著世界愈來愈熱,山崩將不是山區的唯一潛伏危機,另一項很可能發生的是,喪失最寶貴的生命資源:水。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