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1 19:45:42瀏覽842|回應0|推薦1 | |
全球新政:氣候變遷下的世界經濟改造計畫 A blueprint for a safer planet: how to manage climate change and create a new era of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譯者序 ∕ 鄭麗文 2009 年 4 月初在《經濟學人》看到對史登爵士這本新書的推薦,我除了決定在5月底書一上市就從網路訂購外,當下也起了翻譯此書的念頭。 為什麼呢? 去年國際油價飆漲引爆停滯性通貨膨脹,民生物資聲聲漲,股票市場深深跌。 詎料,屋漏偏逢連夜雨,9月,雷曼兄弟破產倒閉,世紀金融風暴排山倒海,橫掃全球,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首當其衝。 從苦惱通貨膨脹到憂心通貨緊縮,台灣經濟在短短一年內歷經驚濤駭浪。 台灣的能源 99% 靠進口,GDP 65% 靠出口,世界經濟大環境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台灣造成影響,更何況是遇到二次戰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最嚴峻的打擊。 奇特的是,台灣的媒體和公共討論對於相關議題的關注卻是少的可憐、淺的可怕。 然而,緊跟在後頭的還有來自氣候變遷更嚴峻的考驗,我們卻有如溫水中慢煮的青蛙,渾然不知。 這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嚴重觸礁擱淺,在激烈的爭吵中,各國紛紛祭出史上規模最大的擴大財政支出刺激內需方案。 就在此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曾任世界銀行副總裁及首席經濟學家的本書作者史登,以及聯合國環境計畫署都異口同聲的提出了「綠色新政」的概念,大聲疾呼必須將各國的振興方案投注於綠能經濟。 史登更是明確計算出必須投入至少 20% 的綠色投資比例,否則,這一波大規模的振興經濟方案將如同引鴆止渴。 事實上,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經濟發展就高度倚賴化石能源,如今,不但符合成本效益的油源將在未來 40 年內耗盡,而且,經濟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將在本世紀就會出現毀滅性的後果,比金融海嘯更大規模的風暴已經悄然形成,世人再不採取行動,重新啟航的資本主義這艘大船,將難逃鐵達尼號永沈海底的厄運。 很抱歉,這不是危言聳聽,史登在本書中提出了科學的證據和經濟學的論證基礎,證明這絕對是真的。 根據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的最新研究指出,如果持續當前的高碳經濟成長模式,本世紀結束前全球平均氣溫將比工業革命前上升 4℃,而且上升 5℃ 的機率也超過 50%。 在過去的 2、30 年,溫室氣體的排放急速累積,世界各地都曾發生重大的災難,然而,我們現在的氣溫卻才上升約 0.8℃ 而已。 如果您不知道溫度上升超出 4℃ 會有何後果,在上一次地球的氣溫比現在高出 4~5℃,是在 3000~5000 萬年前,當時的地球在靠近北極的地方是有鱷魚的。 未來氣溫若發生如此重大的變化,許多物種將無法生存,南歐將變成沙漠,許多大都市將被海水淹沒,饑荒、乾旱、洪水、傳染病,人類將被迫大規模的遷徙,整個世界將因此陷入長期大規模的衝突。 發生在蘇丹達佛的種族屠殺只是這一切後果的序曲罷了,如同英國社會學大師紀登斯所言,氣候變遷所將摧毀的不是地球,而是人類的文明與生活方式。 依照史登在書中務實的解釋,我們或許已失去機會將溫室氣體的濃度控制在 400 ppm 二氧化碳當量,以致於無法把氣溫上升限制在 2℃ 以內。不過,我們仍可以在合理的成本下,控制溫室氣體的濃度在 500ppm 二氧化碳當量,而有很高的機會使溫度上升不超過 3℃。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在 2050 年之前將全球的溫室氣體減量 50%。同時,我們仍須面對氣溫上升 2~3℃ 的劇烈效應,進行各種調適。 史登強調,在這本書中要傳達的訊息不是絕望,而是在科學證據的基礎上,用紮實的經濟學理論,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一個永續成長和繁榮的藍圖。 結論很清楚,對抗氣候變遷,必須同時進行減緩和調適,唯有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向低碳經濟邁進,才能解決貧窮與氣候變遷的問題,並找到永續成長的驅動力。 這裡頭同時包含了人類最大的惡夢和最美的夢想。在夢魘與願景之間自然充滿了混淆和疑惑。 史登在書中嘗試著一一加以釐清。 首先,氣候變遷的政治經濟學面臨「紀登斯的弔詭 Giddens’s paradox」 的重大難題。 因為氣候變遷的危險並非當下立即會感受到,所以人們就不採取行動,但等到危險出現時,要行動已經太遲了。 因為氣候變遷的效應充滿巨大的風險、不確定性和時間落差,因此,不僅經濟學家們不願正視這個問題,而且許多人因為民主政治短視近利的特質,而對自由民主社會能否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感到悲觀。 為此,史登特別深入探討「折現」未來的方法,這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未來世代的福祉。 若是按照許多經濟學家錯誤的「折現」方法,只會更惡化「紀登斯的弔詭」所產生的困境。 接著,史登用最近金融風暴的例子,提醒我們,市場並不完美,我們必須認清,溫室氣體的排放形成前所未見的重大市場失靈。 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市場,而是要矯正它,這最主要是靠價格和技術。 價格政策包括了碳價、碳稅及碳交易等重要的制度設計。 這就是經濟學上的「污染者付費」概念。鼓勵新技術的研發和使用也至為關鍵。 固定電價收購制度便是一個有效鼓勵使用再生能源發電的重要方法,這在德國已經有很成功的經驗。但這些重要的制度設計,仍面臨許多人的誤解,包括經濟學家在內。 此外,氣候變遷的挑戰是全球性的,想要有效因應必須要國際社會的全面合作。 這是何以史登要在 2009 年 12 月的哥本哈根會議,大力催生一個全球新政的原因。 史登一再強調,為了讓富國和窮國並肩合作,就得充分理解公平性的問題。 富國必須為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暖化問題負起大部分的歷史責任,但未來主要的排放國會是開發中國家。 所以,富國必須帶頭進行大規模的減碳行動,並提供開發中國家所需的技術與資金,讓開發中國家願意投入減碳的行列。 要讓開發中國家不再重蹈高碳經濟成長的覆轍,已開發國家有責任向世界證明低碳成長的可行性。 當然,要進行如此全面而根本的轉型,強而有力的領導力是不可或缺的。 而就如同所有重大的國際議題一般,對全球新政的制訂,最重要的就是美國和中國。 因此,史登對兩國充滿期許,尤其是對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歐巴馬的當選一改美國以往對氣候變遷議題的保守態度,並立即做出重大承諾,美國要在 2050 年前達成減量 80%。 史登並在最後引述歐巴馬的當選演說,自問當他的女兒老的時候,「她們將會看到怎樣的改變?我們將促成怎樣的進步?」生在21世紀初的我們,將會決定這個世紀人類的故事。 在本世紀結束時,會是一個衰敗、衝突、自我毀滅的悲劇嗎? 或是我們將寫下一個振奮人心的故事,地球將變得更安全、更乾淨、更和平、更生物多樣性呢?。 地球危在旦夕,人類正面臨生死攸關的重大抉擇。台灣呢? 台灣百年來年均溫已上升超過 1℃,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溫升的幅度。 根據中研院最新研究指出,溫度每增加 1℃,台灣的前 10% 強降雨就會增加 140%,將出現比莫拉克風災更大的雨量,而前 10% 小雨則會減少 70%,將招致乾旱的威脅。換言之,極端氣候對台灣的威脅將更嚴重、頻繁。 其次,台灣 99% 的能源仰賴進口,便宜的石油時代結束,將嚴重衝擊台灣經濟,並且動搖國本。第三,基於國際社會對溫室氣體減量的要求,很快就會開始對各種產品的碳足跡訂立標準。 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貿易,若不能立即調整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險的產業發展模式,勢必會對我國的競爭力造成嚴重衝擊。 以上三個原因,都讓台灣必須正視氣候變遷議題,並立刻採取行動因應。 其實,台灣因為高科技產業的良好基礎,擁有傲人的優勢,只要有正確的政策配合,我們有很好的機會在綠能產業上大放異彩,並提升台灣在國際分工上的位置。 然而,當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此議題的同時,反觀台灣社會,卻一直耽溺在八卦、藍綠的漩渦之中,氣候變遷議題對多數學者、官員和人民而言似乎既陌生又遙遠。 這實在是令人苦悶又憂慮。我希望能透過翻譯史登這位大師的權威巨著,幫助台灣做點基本的功課。讓台灣能停止原地踱步繞圈,趕快抬起頭來看看周遭巨變中的世界。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