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10 08:57:06瀏覽359|回應0|推薦0 | |
政府 空談 小學生書包 減重 2011/6/10
引用文章腐敗的美麗化身? 智慧小鎮 雲端書櫃 電子書 WIMAX應用 (政院砸21億 電子書產業點火) 《要書香 得機器味 財團銅臭》「只見電子不見書」 文建會、文化創意研究院,科技運用於文化上,磨刀霍霍... 但 參考 當心,文化與產業兩失! 當文化創意也需要人工需求化? 產業化? 當文化有非偶然與產業相遇的緣分? 「只見電子不見書」、機器滿天、內容空蕩,已可預測!? 政府以下其他一堆相關政策... 電子書包 只希望日後聞到的是書香...不是內容空蕩的滿天機器味...希望財團銅臭不要參雜進來... >>>>> 為何「只見電子不見書」「電書機」與「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皆是空殼? 台灣需要「利益迴避制度」的科技部嗎? ******** 以美國電書機市占率最高的亞馬遜「點火電書機」(Kindle)為例,○七年耶誕節上市時,線上書庫就有九萬種電子書可供下載,亞馬遜還大作廣告,宣稱所有紐約時報暢銷榜上新書,都有點火版電子書可買。去年急起直追的邦諾書店推出自家的「努克電書機」(nook)時,宣告的可下載書單達百萬種之多。遠遠超過點火電書機兩年來累積產生的三十萬種書目。 美國大廠在競爭電子書市場時,核心的競爭焦點除硬體規格外,最重要就是可供下載的電子書目多寡。有多少電子書可以選擇,成為決勝的關鍵。就在今年書展期間,蘋果電腦剛巧也發表醞釀多時,被視為蘋果切入電子書市場祕密武器的iPad平板電腦。當天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除示範硬體功能,同樣再度強調跟美國最大的五大出版集團合作的線上書店iBookstore。 所有這些都說明一個簡單的事實,讀書是讀內容,不是讀機器。 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在這一波電子書狂熱中最大誤解,就是把「書」和「機器」混為一談。一直認為電子書就是那手掌大、黑白螢幕的省電機器,卻不知道書是書,機器是機器。書是內容,是意念,是情節,是作者寫就,傳遞想法的文字,機器只是表達內容的載體。我們過去不會認為造紙業等於出版業,現在獨獨以為電書機器會等於電書產業,這真是太奇怪了。 電子書產業推動了半天,造成的結果卻是機器滿天,內容空蕩。這個問題有解嗎?我提出誠懇建議: 一、別再把機器指認為電子書。機器是機器,書是書,沒有書的機器,或只有幾百種電書選擇的機器,不可能撐起產業。 二、平台也不是重點,關鍵是如何降低電子書轉換成本。以我自己剛剛推出一本電子書為例,為了在全國所有電子書平台上架,要做出三種格式檔案,PDF、EPUB,外加TXT文字格式,其中 PDF檔還要因應不同銷售平台再區分出三種不同的出血規格。台灣電子書交換標準空喊了半天,結果每家大廠都自行其是,大家都只想打造自己的封閉系統。 一家出版社的一本書要在現有的銷售平台上架,就有這麼多轉換格式的周折,如果想要在三年內實現十萬種書目上架,可以想見那是多麼不可能的任務了。 三、產業標準。降低電子書的轉換成本的核心關鍵首推產業標準。在電子書議題上,除口頭上支持的EPUB規格外,還有極少人意識到的問題,那就是文書處理程式的文字碼標準。許多罕用字無法用 Big-5碼輸入,大家都以為這事無解,所以從原稿始就用拆字法造字,最後再勞駕美編在軟體上造出可印刷的字。結果印刷雖沒問題,但EPUB則會轉出亂碼。 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支援UTF-8萬國碼的文書處理程式,最好能進一步支援EPUB電子書交換標準,這才是釜底抽薪的解決方案。如果經濟部真想促成電子書產業興盛,不是編列二十一億去推動華而不實的華人亞馬遜,而是老老實實花五百萬,去獎勵軟體公司趕快釋出開放規格的EPUB編輯器吧。 最後再呼籲一下新聞同業。電子書是內容,資訊大廠做出來的叫做電子書閱讀機,你可以簡稱「電書機」,但請不要再混淆地用「電子書」有時候指稱內容,有時候又指稱是機器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