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8 12:29:38瀏覽418|回應0|推薦1 | |
參考文章穿著寒酸 考驗醫德 改變風氣 社會弱勢 住「帝寶」旁,不可承受之重? 台灣大財團老闆 買豪宅,與他們的財富能力並沒有不符比例。可刺激凡夫俗子「有為者亦若是」的成就動機嗎? 參考 "大財團老闆 住 就是 把小帝寶 當 黃金用!? 小老百姓 住 就是 把小帝寶 當 狗屎用!? 小老百姓 住 遠一點吧!? 何苦"肖想"跟"我們"擠!?" 參考 "... >>>>>> 媒體社論編織合理化的「美麗童話與冷酷現實」 "...傳出郭台銘砸十億元在淡水買下近兩千坪豪宅的新聞...雖僅屬傳聞..." "...過去,台灣受到三民主義均富思維的影響,富人多低調不欲人知,有錢也得隱藏起來。那樣的社會氛圍裡,老百姓較能知足快樂。但資本主義狂潮侵襲,貧富差距年年拉大。尤其台灣經歷多年鎖國政策,整體經濟發展停滯十年以上,再加以金融風暴影響,貧者的處境更加艱苦,有錢人財富「復甦」的速度卻遠遠快於平均。M型社會的對比更加刺眼了。 如果這次郭台銘買屋的新聞屬實,與他的財富能力並沒有不符比例。這也像信義計畫區內誕生的貴婦百貨,據說是富豪爸爸回應女兒開咖啡館願望的一個意外產品。這些故事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有人視為美談,可刺激凡夫俗子「有為者亦若是」的成就動機;但另方面,卻也很容易變調為令無殼蝸牛族難以揮散的怨氣。 參考 短短數月間(不到一年) 台灣第一架 大財團老板 非商業使用的免稅專機(省稅7500萬)誕生... >>>>>> 造就「有後門路者亦若是」成就動機的敗壞社會風氣!? 「社會弱勢 和帝寶的豪門巨富毗鄰而居,是不可承受之重! 」,是製造 社會弱勢 「自卑感」的言論!? 社會弱勢真的 就應有「自卑感」嗎?就應有不可承受之重之感覺嗎!? 台灣 大財團老板 買豪宅,就真的是「有為者亦若是」嗎? 媒體生病了...!? 還是 媒體 真的 為社會弱勢好,那是不可承受之重! 參考 "穿著寒酸 考驗醫德 改變風氣 ************ 興建「小帝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可從幾個層面探討。首先,須正確評估「社會住宅」是否適合當前台灣社會。早在民國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全台房地產價格飆漲,當時政府相關單位紛紛派人前往社會住宅及政府所興建平價住宅比重極高的香港及新加坡考察;在考量國人「有土斯有財」的根深柢固觀念及管理問題後,認為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與民情不符,因而本著「住者有其屋」精神推動國民住宅政策。當時在台北市精華地段推出的國宅,申購者中籤率往往不到千分之一,熱烈情況可見一斑。另外,政府還規劃釋出台糖等國營事業土地或配合開發新市鎮大量興建平價住宅,以期滿足人民對平價住宅的需求。 但是,國民住宅從一屋難求逐漸落到乏人問津;平價住宅計畫亦多胎死腹中,主因就是台灣空屋率過高,因而在投機退潮後,房價下跌,人民購置一般住宅和國宅的價格差距有限,自然對容易被標籤化且管理不善的國宅興趣缺缺。 迄今為止,台灣空屋數仍高達百萬戶以上,台北縣市空屋數亦接近24萬戶,雖然近兩年大台北地區因炒房風潮致房地價漲勢再起,但住宅租金因供過於求多不動如山,非精華地段房租仍相對便宜,此時有必要再大量興建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嗎?政府是否確切掌握弱勢者及年輕人究竟需要買得起的平價住宅,抑或便宜的房租?「社會住宅」的管理比國宅更為複雜困難,連香港都已改弦易轍,政府如何保證不會重蹈國宅覆轍?以台灣都市發展的成熟度及住屋供需,現在推動二元化的住宅政策,是否時空錯置、浪費資源?是否不利於地區的均衡發展?這些根本問題都應經過周延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找出適合台灣社會民情的住宅政策。 其次,就算要建「社會住宅」,「小帝寶」亦非切中需要。劉憶如直言「小帝寶」計畫「不適合,也不恰當」,是本於經濟常識的坦率意見,毋庸辯論。但北市府卻提出「去標籤化」的思維,有意讓「小帝寶」成為凸顯「階級正義」的新地標。這樣的思考容或有討論空間,但不要忘記,社會住宅是廣義社會福利政策的一環,主要目的是提供弱勢者基本的生活照顧,不是為考慮階級平等。在寸土寸金的精華地區蓋有限的社會住宅,以低廉租金提供少數弱勢者入住,不僅違反社福補貼的最基本原則,也不免在弱勢者中製造新的階級對立。更何況,讓身心障礙者、中低收入戶、老人及其他經濟弱勢者入住「小帝寶」,和「帝寶」的豪門巨富毗鄰而居,期能藉此打破社會階級的界限,對這些社會弱勢者恐怕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再者,政府最優先的政策選項,亦不應是興建社會住宅。因為這一波房地價不理性飆漲,侷限在大台北地區,政府若能加強「打炒房」的力道,讓房地價逐漸恢復正常水準,則問題自能迎刃而解。反之,若只是在枝節問題上打轉,結果房地價勢必愈炒愈高,民怨愈深,則花費鉅資、蓋再多的社會住宅,亦無濟於事。 坦白講,「小帝寶」的爭議若持續下去,難免讓人質疑馬政府的決策能力,對台北市市長選情亦非有利。早早了斷,止息爭議,方為上策。 【2010/11/08 經濟日報】 這則新聞未經當事人證實,甚至不無可能涉及商業哄抬手法,故不宜過度衍伸。但近來豪宅新聞越來越多,豪宅價格屢創新高亦是事實,動輒上億元的私人房產,替台灣的社會變遷下了一個深刻的註腳。這個意義就是,M型社會不只是學理上的名詞,而是真確的現實。這個現實的一端是豪華城堡裡童話一般的美景,另一端則是很多人貧無立錐之地的冷酷實境。尤其拜媒體發達之賜,童話裡富人的奢華生活,直接向社會展現。 過去,台灣受到三民主義均富思維的影響,富人多低調不欲人知,有錢也得隱藏起來。那樣的社會氛圍裡,老百姓較能知足快樂。但資本主義狂潮侵襲,貧富差距年年拉大。尤其台灣經歷多年鎖國政策,整體經濟發展停滯十年以上,再加以金融風暴影響,貧者的處境更加艱苦,有錢人財富「復甦」的速度卻遠遠快於平均。M型社會的對比更加刺眼了。 如果這次郭台銘買屋的新聞屬實,與他的財富能力並沒有不符比例。這也像信義計畫區內誕生的貴婦百貨,據說是富豪爸爸回應女兒開咖啡館願望的一個意外產品。這些故事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有人視為美談,可刺激凡夫俗子「有為者亦若是」的成就動機;但另方面,卻也很容易變調為令無殼蝸牛族難以揮散的怨氣。 有人說,豪宅狂賣及精品店捲土重來的新聞,說明衰退已走出谷底,正步向復甦。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拿著漂亮的數據開新年記者會,指出台灣股市指數去年上漲78%,外銷訂單與工業生產年增率都回復到高峰。但這些數字未必讓人民切身感受,很多人忘不了十大民怨調查,房子太貴買不起排上第一名。內閣的新一年,縮小貧富差距絕對是施政的頭號大事。 ********** 洗澡洗手、腳就好 vs. 低頭跟老師道歉 午餐費繳不起 vs. 合理化的「美麗童話與冷酷現實」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