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IT品質迷思 及 品牌因MIC品質低落的沉淪
2010/08/02 23:39:40瀏覽1010|回應2|推薦2

MIT品質迷思 及 品牌因MIC品質低落的沉淪

>>>>>>
MIT+MIC 哈台拚全球 
【聯合報╱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2010.08.02
 
聯合報昨天分析了在亞洲東方市場,「哈台」漸漸凌越「哈韓」的一個新經濟社會趨勢。

台灣技術品質台灣精品所賦予台灣的「國家形象」,造就最近幾年的「哈台現象」,無疑也給台灣「廠商品牌」與「產品/服務品牌」帶來了高潛量的動能。「台灣製造」(MIT)在世界市場上的評價與地位似乎已能直追15年前的日本,更為值錢,也較過去受到更多的矚目

在這樣的典範移轉過程中,上個月兩岸簽署ECFA,無疑成為一個新而重要的強力促動因素,一方面可以深化普及在中國市場的「哈台現象」,另一方面,則可以有助於升高「哈台現象」在先進經濟社會的層級地位,加速台灣得以在黃金十年後,也就是在2020年,成為一個更有市場能見度的世界級經濟體,使馬英九的國家願景目標得以具象落實。而第一個面向的發展,尤其更是第二個面向可能體現的重要基礎。

ECFA後,兩岸產品生產,無論是高階的高科技產品,或低階的傳統民生產品,其上下游與周邊的價值鏈交錯聯鎖,勢必較過去更為緊密,很多產品與服務在未來究竟要用「中國製造」(MIC)還是用MIT以面對內需市場及世界市場,當然會是一個重大的經濟政策抉擇問題。

目前其實已經有很多「台骨陸皮」的產品盛行於中國沿海都會,一些高階產品關鍵內蘊所必要的智慧型裝備,是台灣設計製造的,但其外殼外裝卻是中國製造,最後藉由MIC的價廉物美形象與品牌,暢行市場。這種情形尤其在低階傳統產品市場不乏躋身在較高價位品級的行列之中。因此我們必須優先瞭解這種「台骨陸皮」的產業項目到底有哪些,而且未來這種類型的「台骨陸皮」產品,也不僅只限賣在中國,亦可透過中國關聯而暢銷於其他國家,特別是到那些對要素成本比較敏感,而對高價「台灣產品」已漸絕緣的市場。

至於「陸骨台皮」的產品,在後ECFA將會越來越普遍,主要是因為這種低要素成本的陸骨為主要構成的產品,冠以MIT之後,自然得以在全球先進市場上大大提升其附加價值。這樣的趨勢演化,事實上也能夠大大增進台灣出口經濟的更多元構成,進一步厚實台灣「廠商品牌」與「產品/服務品牌」的深度與廣度,更是改善台灣既有國家競爭力的另類途徑。

「台骨陸皮」與「陸骨台皮」可以有力支援國際市場「哈台現象」的全球化增強作用,同時也會是台灣經濟力,使其同馳並轡於世界不同區隔市場的「台灣產品跨越策略」,得到更加靈活交替運作的新槓桿支點。

正在擴大全球招商,強化使台灣成為聯結歐美與亞之中介創新平台的馬政府,尤須珍視利用這樣一個新好機遇。

【2010/08/02 聯合報】
********
個人看法:

其實一般MIT的產品品質比起以前沒有太大的提昇,而是大量的MIC品質差的產品充斥市場,產生MIT品質較好的誤解。

品牌或許能轉移一般人對MIT及MIC的看法。

國家及社會風氣若不改變,加上差不多習性若不改,現在的MIT品質還是如同以前的MIT,現在的MIC品質還是如同以前的MIC。

MIT + MIC ,誰保證因它產生的黑心產品/服務 會不多呢!?

MIT及MIC的品質高的自有品牌產品/服務 多嗎?  若沒有,憑甚麼讓消費者 相信 他們的高品質?

>>>>>>>
2. 不少優良品牌的國際企業,生產製造於成本較低國家(如MIC)但因控管不良、品質下降而導致該品牌 的沉淪,無法達到對顧客的承諾,比比皆是。

無法堅持品質的品牌,品牌價值會快速下降中,近來品質屢遭質疑的Toyota、Lexus汽車是其中一個例子...

自有品牌不多的MIT及MIC,要想清楚在品牌價值中,自己已提昇了甚麼?

要發展品牌,品牌價值中的品質是品牌的基本元素,沒有了品質,怎可能有高的品牌價值。 MIT+MIC 哈台拚全球  是個問號!?

品牌因MIC品質低落的沉淪,錯不在中國! 錯在品牌業者! 因為MIC也可能有好的品質!?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4284414
 引用者清單(2)  
2011/10/17 08:44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兩岸共創 LED面板等零件品牌 是很短視的看法! 2011/10/17
2011/06/01 20:56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澳門驗出 台灣 胃藥 含塑化劑DIBP 2011/6/1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現在的 MIT 還是以前的 MIT品質!?
2011/05/31 21:59

D-day:食品界被兩名學徒打敗之恥
【聯合報╱社論】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369646.shtml
2011.05.31

今天是D-day,衛生署訂定的「黑心起雲劑終止日」。飲料、果醬、果凍、膠囊及粉狀等五大類疑慮食品若未附檢驗證明及切結書,均不准販售。但依最新進度,化粧品類也宣告淪陷了指甲油、香水兩區,戰線仍在延伸。

 這次起雲劑風波,已知有兩百多家廠商、五百多件商品遭黑心塑化劑汙染,不僅食品界慘遭重創,消費者受害情形更難以估計。最令人扼腕的是,禍首的「昱伸」和「賓漢」兩家企業負責人是師出同門的學徒,兩人憑著卅年前學得的一身「調毒」手藝,竟能瞞天過海騙過許多標榜「生技」、「養生」的知名企業,將有毒黑心產品源源不絕餵給消費者食用。這真是台灣食品界的奇恥大辱。

 昱伸和賓漢負責人接受偵訊時,都推稱「過去師父就是這樣教的」,一人更狡辯「東南亞的人來台不會水土不服,因為他們吃的東西更毒」。表面上,兩人看似只是無知;實際上,從其變更配方、篡改名稱的作為,可看出他們都有明知故犯的惡意。這種以危害同胞身體來牟取個人利益的商人,卻把責任推給師父,真是人性的淪落。

 一個黑心師父,調教出兩名黑心學徒;但放任他們為害如此之大的,卻是許多把關人失職所致。維護食品安全,原本不能只委諸業者的良心及道德,而是要靠科學技術驗明鑑真偽,並透過行政體系的層層把關機制,堵住惡意的洪流和無心的漏洞。這兩百多家廠商在推出自己的新產品時,照理說一定要經過各種效果測試及成分分析,但為什麼五年多來沒有一家廠商發現自己產品中有毒性化學物質?

 普通的飲料也就罷了,許多「中鏢」廠商是以生技、養生、促進發育為號召的產品。這類企業,理應有更先進的研發設備,有更精密的檢驗儀器,以及更嚴格的把關機制,以確保購買其產品的消費者能夠受益。不少知名大廠更在宣傳中誇稱雇用了多少碩、博士從事先進研發、做過多少回科學實驗,證明自己的產品確實有效;結果,他們卻把毒物餵進消費者肚裡。兩百多家現代化廠商一同栽在有毒起雲劑裡,無數碩博士同敗在兩名黑手學徒手下,證明食品企業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已極薄弱,這是令人擔憂的事。

 不止食品業的科學化驗破功,衛生體系的專業把關也形同虛設。遭汙染的五百多種飲料食品,上市前一定需送樣給衛生部門化驗;其中只要有一名檢驗員具有足夠認真的精神,這個案件就不必等五年才被發現。遺憾的是,我們連期待五百分之一的機會都成奢求。再說,塑化劑雖僅列為第四類毒物,依法也要申報流向;卅年來只要有人追蹤昱伸和賓漢的供銷紀錄,即可發現毒劑被摻入食品,但這裡卻是一頁空白。更可議的是,揭發此案的女英雄著手調查此案時,還出現署內化驗儀器不敷使用的糗事。衛生署從食品法令、執行力、到檢驗設備都還留在上個世紀的標準,如何承擔得起現代食品的維安任務?

 對台灣品牌而言,這次事件是一項嚴重的警訊。在兩岸的競爭中,台灣企業一直以自己產品的高品質自豪,認為「台灣製造」就是品質優良的保證。如今,大家卻看到大批台灣食品從大陸賣場被下架,大批台灣食品被堆在大陸各地港口無法進關,這景象情何以堪?

 兩個黑心老闆汙染了台灣食品界半壁江山,誠罪不可恕;但他們戳破食品檢驗形同虛設的面具,是更值得潛心反省的事。包括行政部門的把關不力、食品界的利益掛帥與敷衍了事、食品立法與社會脫節,乃至藍綠惡鬥導致公務員專業精神的萎靡,都是幫助昱伸和賓漢毒物流散的共犯結構。今天這個D-day,我們的任務不僅要掃除塑化劑,還要找回失去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廿一世紀的食品被黑手學徒玩弄於股掌,是台灣之恥。而我們要對付的敵人,絕不會只有塑化劑一樣!

【2011/05/31 聯合報】



Judith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品牌價值在核心論
2011/01/13 20:47

品牌價值核心沒有好的定位說,就不可能維護品牌權益

MIT品牌最常見的是沒有建立最佳品牌權益,當然品質低落

真的和MIC關聯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