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臉不紅 氣不粗 說「IT高手 台灣非無技術 」
2010/04/11 15:51:37瀏覽767|回應0|推薦0

引用文章李家同喊破喉嚨也沒有用!?  2009/1/13

臉不紅 氣不粗 說「IT高手 台灣非無技術  」

台灣真的並非無技術,只是因有它,所以政府補助、獎勵、委外研究一堆技術及應用建築在別人的核心技術之上...
因為有"它"!  李家同喊破喉嚨也沒有用!? 2009/1/13
http://blog.udn.com/glee/2560362

報載
競爭力不只靠ECFA 深耕技術為台灣加值! 
【聯合報╱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2010.04.10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528538.shtml 

"最近,幾乎所有的媒體以及朝野都在討論ECFA問題。昨天,我看到報紙報導一位美國的競爭大師說,台灣的競爭力就靠ECFA,這種說法使我非常擔憂。

更關鍵的應該是,我們究竟能夠輸出什麼樣的產品,假如輸出核能電廠、高速鐵路、高階發動機、精密半導體設備,ECFA對我們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反過來說,假如我們的工業產品並不是有高附加價值,即使這些產品可以免稅,有朝一日,仍然可能忽然發現大陸也可以生產這類產品,那個時候,ECFA又有什麼意義?所以,競爭力與工業技術水準是有密切關係的。

遺憾的是,最近好像很少有人注意我們的工業技術水準,至少媒體幾乎很少注意。每天晚上電視台都有政論節目,我總希望有一些意見領袖會討論這個問題,可是我很失望,大家對此無興趣。

如何提高工業技術水準?一定要先知道,我們的工業技術水準不夠高,並非沒有創意,也並非沒有注意所謂的高科技,問題在於基礎技術不夠好。因此,往往只能將技術建築在別人的技術之上,一旦別人的技術有很大的進步,我們的技術就立刻落後了。而且因為沒有真正的關鍵性技術,很多工程師並非沒有創意,但是有志難伸;他們有了創意,會發現無法實現他們的想法。

舉例來說,他們想做一個特別的電子產品,卻發現我們無法設計一個雜訊非常小的放大器,也許他們需要一個非常均勻的磁鐵,我國也沒有人會做這種磁鐵。再舉一例,有人想出一套新的精密儀器設計,可是我國沒有辦法做出精密的控制系統,因此創意成了空想。

我希望舉國上下,共同注意我國的工業技術水準問題。我們要知道一切是要從基本做起,要有人會做非常好的零組件,要有大批會設計高性能電子線路和機械的工程師,如果沒有這種工程師,國家不可能有競爭力的。

對岸似乎非常重視他們的競爭力,已在輸出他們的高速鐵路技術,也已有計畫生產區域性噴射客機,他們也有不錯的半導體設備公司,相形之下,我們是否該提高警惕了。

我們常說要「根留台灣」,如果根不深,留在台灣,也沒有用。如果我們的工業技術根基很深,我們的工業一定會留在台灣。我們所需要的是「深耕台灣」的觀念,只要有非常深厚的基礎技術,我們的工業產品就會有高附加價值,才可能成為一個有高競爭力的國家。 "

報載
IT高手 台灣非無技術 
【聯合報╱張忠本/電子業(台北市)】 2010.04.11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529771.shtml 

"讀完昨天李家同「深耕技術為台灣加值」一文,有不同的認知。

技術有兩種,一種是產品的技術;一是製程的技術。當產品標準化、水平分工、模組化後,只要擁有部分製程技術及零組件也能有一席之地。台灣、南韓都是製程技術領先者。最近Apple的iPad火紅,但關鍵零組件,大都取自台商,能說沒有技術嗎?

台灣IT產業始於系統組裝,目前已擴散到零組件與材料之研發生產。台灣目前是全世界IT產品代工之重鎮,台商科技能力已提升,能為客戶需求設計、改良到製造的ODM模式。繼台積電IC代工模式,華碩Eee PC之後,聯發科也設計符合中國需要之手機晶片組,成為全球最大手機平台。顯示台灣已從代工製造晉升到設計,制定規格,甚至開發新產品,產品技術的成分也愈來愈高。
"
>>>>>>
個人看法:

1. 讀完昨天李家同先生「競爭力不只靠ECFA 深耕技術為台灣加值」一文,本人非常贊同,
但 個人認為 李家同喊破喉嚨也沒有用!? 2009/1/13 因為有"它"!
http://blog.udn.com/glee/2560362
所以本人也不想提任何看法。

2. 現又看到 張忠本「 IT高手 台灣非無技術  」一文,表示對李家同先生的看法有不同的認知。 促使本人該說些話想講的話

3. 想起 報載 名家觀點/台灣IT產業景氣續旺 
【經濟日報╱張忠本】 2010.02.05

其中介紹作者是亞太產業分析協會資深產業顧問拓墣產業研究所董事
>>>>>>

請參考
豈能無愧? 為政府政策背書的數據 品質低落
http://blog.udn.com/glee/3694989

【核心問題旁徘徊的社論】關心學界研究經費 監委別踰矩
http://blog.udn.com/glee/3710580

政府委託研究案問題多 監委不滿  聯合報  2010.01.14

工商時報 社論 七年之病三年之艾─政府委外研究品質低落的警訊  2008.03.20 
 
3,000億誤差 蹉跎300天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1.17

教授剽竊 國科會瞎付8千萬
內容錯謬無人管 監院糾正 函送一堆高官學者
2009年11月13日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87468/IssueID/20091113

國科會審查員 電腦揀的?
聯合晚報  2009.11.12
>>>>>>

政府政府委外研究品質低落是事實。進而為其背書的政府一堆錯誤科技政策也是事實。
連最熱門話題「產業創新條例」補助一堆創新但無法真正提昇產業的錯誤國家政策也是事實。

1. 有多少讀者知道政府科技智庫是私財團法人資策會,政府多少委外研究是透過資策會拓墣? 政府多少委外研究是透過資策會再轉包給拓墣產業研究所?
2. 政府委外研究品質長期低落...
3. 國家政策本末倒置 :應用為本,研發為末、為輔,把應用當研發,為人做嫁,台灣虧很大。還訂產業政策及計畫執行方案、產業創新條例還減稅及補助。
4.  長期接政府委外研究機構及主事者,是否該檢討研究品質?
5. 張忠本先生的思維很符合現在政府政策的思維,即使台灣IT產業景氣續旺,多少是賺辛苦錢? 多少政府的錢不是花在刀口?

>>>>>>

工商時報 2008.03.20 工商社論
七年之病三年之艾─政府委外研究品質低落的警訊
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71703+122008032000134,00.html

     經濟部日前公布的一份委外研究報告指出:「在新台幣長期盯住弱勢美元下,二○○一至二○○六年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累計損失達八千八百億美元。」這樣的報告只要稍具經濟概念的人一看便知有問題,因為八千八百億美元相當於台灣兩年的GDP,若損失如此龐大,台灣經濟早已崩潰,惟官方審查機制居然未發覺,還直接引述,其荒唐已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官方委外研究品質粗糙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而是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於經濟部、經建會等單位的現象,只是近年來的報告品質日益粗糙,加上審查單位管理日益鬆弛,終於出現如此荒腔走板的事情,而且這絕非單一事件,只是不巧被發現而登上媒體版面而已,其他未曝光的荒唐事跡恐亦不在少數,政府各部會每年各自編列逾億元的預算委外研究,無異是浪費人民的血汗錢,午夜夢迴,主事者豈能無愧?

     政府委外研究起於一九六○年代,主因早年政府人力編制有限,且具有大學及研究所學歷者不多,因此只好委由相關領域的專家研究,以供政府決策參考。惟如今政府人力充裕,以經建會而言,六成具有研究所學歷,早應自行承擔起研究的責任,但近年委外研究仍居高不下,花費億元的預算與所得到的成果,實在不成比例。尤有甚者,最後存參而束之高閣者十有六、七,如此不具效率的委外研究模式,若於私人企業,恐怕早已不復存在,政府天天喊窮,但委外研究出手依然大方,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何以各部會長期存在這樣品質低落的報告,猶未能有效改進呢?主要在於官方的政策向來需要學術機構的背書,有了委外研究報告的論述,各部會便可以理直氣壯的表示:「這是經過評估的」,至於評估是怎麼做的?準確與否?也就不是官方所關注的重點了,官僚體系的目的取向與學界貧乏的研究熱情,年甚一年,因此錯誤百出的報告荒唐可笑的結論便散見在各式政府委外研究中了。

     舉例來說,一份研究金磚四國的報告最後建議應加強拓銷俄羅斯及印度,另一份研究失業的報告最後建議政府推動就業創造型產業,還有一份研究歐盟東擴的報告則建議政府拓銷東歐並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再如研究環境經濟的報告則建議政府建立綠色經濟生態,老實說,這樣的結論何需花費政府逾億元的預算才能獲致?至於報告資料全數套錯者、委託非專業者、礙於政治壓力而交際酬庸者更是不勝枚舉,如此看來,官方的委外報告頻頻出錯,豈偶然哉?

     更可議的是,官方委外報告過於「目的取向」的結果,使得許多正直的建言,善意的警告根本沒有存在的空間,經建會委託「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循季調查的房價信心於去年第二、三季大跌,這份報告忠實反映「壞消息」,遂遭冷落,此後不再由官方舉行記者會對外發布了,官方委外研究只想聽「好消息」的心態暴露無遺,若寒蟬效應因此而起,未來的委外研究品質將更為可慮。

     持平而論,委託專家研究並非不可行,直到如今聯合國許多計畫也都委由智庫辦理,但委託專家研究的目的是在於諮諏善道,以免誤判情勢而不自知,這樣的委外研究絕對不該變成消化預算、為政策背書甚至淪為主事者的交際籌碼。有了這樣的認知,一切委外研究必須與受委託單位訂約,嚴格管控進度及品質,而受委託研究者更應有文人的風骨,沒有能力、沒有熱情、沒有時間親自研究者便不應接下計畫,百萬元的收入事小,研究結果誤導社會事大,為區區報酬而遺害國家經濟,任自己令譽掃地,豈是智者所當為?

     政府早年在美援會、經合會時代許多重要的研究仍出自當時文官鍥而不捨的研究,轉變台灣經濟發展的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並非委外研究的成果,而是文官體系的創作,當年部會沒有資源、沒有豐沛的預算,但有的是熱情與遠見,與今日委外研究的因循冷漠恰成對比。委外研究的病已纏綿,如同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雖不可能立即治癒,但若不儘速全盤檢討,其對國家經濟的傷害將難以估計,我們寄望新任總統能有此一遠見。

********
競爭力不只靠ECFA 深耕技術為台灣加值! 
【聯合報╱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2010.04.10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528538.shtml
 
最近,幾乎所有的媒體以及朝野都在討論ECFA問題。昨天,我看到報紙報導一位美國的競爭大師說,台灣的競爭力就靠ECFA,這種說法使我非常擔憂。

更關鍵的應該是,我們究竟能夠輸出什麼樣的產品,假如輸出核能電廠、高速鐵路、高階發動機、精密半導體設備,ECFA對我們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反過來說,假如我們的工業產品並不是有高附加價值,即使這些產品可以免稅,有朝一日,仍然可能忽然發現大陸也可以生產這類產品,那個時候,ECFA又有什麼意義?所以,競爭力與工業技術水準是有密切關係的。

遺憾的是,最近好像很少有人注意我們的工業技術水準,至少媒體幾乎很少注意。每天晚上電視台都有政論節目,我總希望有一些意見領袖會討論這個問題,可是我很失望,大家對此無興趣。

如何提高工業技術水準?一定要先知道,我們的工業技術水準不夠高,並非沒有創意,也並非沒有注意所謂的高科技,問題在於基礎技術不夠好。因此,往往只能將技術建築在別人的技術之上,一旦別人的技術有很大的進步,我們的技術就立刻落後了。而且因為沒有真正的關鍵性技術,很多工程師並非沒有創意,但是有志難伸;他們有了創意,會發現無法實現他們的想法。

舉例來說,他們想做一個特別的電子產品,卻發現我們無法設計一個雜訊非常小的放大器,也許他們需要一個非常均勻的磁鐵,我國也沒有人會做這種磁鐵。再舉一例,有人想出一套新的精密儀器設計,可是我國沒有辦法做出精密的控制系統,因此創意成了空想。

我希望舉國上下,共同注意我國的工業技術水準問題。我們要知道一切是要從基本做起,要有人會做非常好的零組件,要有大批會設計高性能電子線路和機械的工程師,如果沒有這種工程師,國家不可能有競爭力的。

對岸似乎非常重視他們的競爭力,已在輸出他們的高速鐵路技術,也已有計畫生產區域性噴射客機,他們也有不錯的半導體設備公司,相形之下,我們是否該提高警惕了。

我們常說要「根留台灣」,如果根不深,留在台灣,也沒有用。如果我們的工業技術根基很深,我們的工業一定會留在台灣。我們所需要的是「深耕台灣」的觀念,只要有非常深厚的基礎技術,我們的工業產品就會有高附加價值,才可能成為一個有高競爭力的國家。

【2010/04/10 聯合報】
*********

IT高手 台灣非無技術 
【聯合報╱張忠本/電子業(台北市)】 2010.04.11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529771.shtml
 
讀完昨天李家同「深耕技術為台灣加值」一文,有不同的認知。

技術有兩種,一種是產品的技術;一是製程的技術。當產品標準化、水平分工、模組化後,只要擁有部分製程技術及零組件也能有一席之地。台灣、南韓都是製程技術領先者。最近Apple的iPad火紅,但關鍵零組件,大都取自台商,能說沒有技術嗎?

台灣IT產業始於系統組裝,目前已擴散到零組件與材料之研發生產。台灣目前是全世界IT產品代工之重鎮,台商科技能力已提升,能為客戶需求設計、改良到製造的ODM模式。繼台積電IC代工模式,華碩Eee PC之後,聯發科也設計符合中國需要之手機晶片組,成為全球最大手機平台。顯示台灣已從代工製造晉升到設計,制定規格,甚至開發新產品,產品技術的成分也愈來愈高。

【2010/04/11 聯合報】
**********
名家觀點/台灣IT產業景氣續旺 
【經濟日報╱張忠本】 2010.02.05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5408606.shtml
 
 
聖經中曾有一個「焚而不毀」的異象,最近我常用來形容台灣在去年金融海嘯中的際遇。回想2008年底到2009年初台灣的產業急速衰退,一些工廠開工率僅及三成,甚至有售價跌至現金成本以下,企業減薪、裁員、放無薪假。

2009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空前-10%,奄奄一息。

但是第二季後,受到全球經濟擴張政策影響,特別是新興國家,中國、印度及中南美洲巴西等需求急速擴大,台灣產業從急單到景氣持續回升,中國擴大內需、家電下鄉是主要推力。2009年第四季相對於前一年同期經濟成長率可能是6%。2009年12月迄今原是外銷傳統淡季,目前景氣卻反常、甚至春節期間許多工廠要加班趕貨。張忠謀董事長預測IT產業繁榮景氣將持續到2011年。

分析IT產業特別景氣的原因,首先是全球景氣復甦。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從2009年-1.1%,轉為2010年3.3%;美國將從-2.5%轉為2.2%,德國從-4.8%轉為1.5%,日本從-5.4%轉為0.8%。

其次是亞洲經濟崛起。今年中國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將帶動亞洲國家的繁榮。如2009年中國、印度、印尼、越南經濟成長表現就十分亮眼,2010年將更上一層樓;中國經濟成長率從去年的8.6%增至今年9.8%,印度6.4%變7.5%,印尼4.5%變5.5%,越南5.1%變6.8%。亞洲四小龍也將逆轉勝,韓國從0.1%轉4.1%,香港-2.5%轉4.2%,新加坡-1.9%轉4.7%,台灣-2.7%轉4.4%。

第三個因素是新技術的商機。IT產業因為「產品」、「技術」與「應用」的創新,淘汰了舊產品,創造了新的流行需求。2010年有特別多創新的商機,如LED背光源的液晶電視、藍光光碟機(BD)、3D液晶面板、顯示器、Wintel 7、NetBook,因此PC、液晶電視、光碟機,都將興起換機潮。

而電子書、微型投影機等創新產品,則將倍數成長。因此相關的零組件LED、IC、PCB、液晶面板等也將同步上揚。

最後則是台灣產業優勢。台灣IT產業營運效率的優勢在良率高、交期快、成本低、彈性大、效率優。

同時,產業鏈完整,垂直整合零組件及原材料,水平開發新型式、新規格產品如NetBook及山寨板手機,甚至能開創新的營運模式如IC代工,並有兼具設計與製造特色的ODM。

因此任何IT創新產品都有賴台灣生產,如LED背光源液晶電視雖是三星及夏普領先推出,但從LED晶粒、Light Bar、印刷電路板,到背光模組,含面板及散熱材料,都以台商為供應的主力。又如Apple無論開發任何一代iPhone,或平板電腦從IC、面板、電池模組到組裝等,也多是台商供應。

2009年1月在景氣最低迷,各方學者、名嘴等在唱衰台灣時,筆者發表「台灣IT產業依然常青」一文,闡述台灣IT產業的競爭優勢,並認為當時電子業景氣衰退,完全係受金融海嘯、全球買氣低迷所致,無涉台灣IT產業國際競爭力。

景氣衰退只是一時,台灣IT產業不久仍將再振雄風。如今IT產業景氣發展正如所述,只是看到當前的繁榮景氣,當時唱衰政府、奚落產業的名嘴與學者,是否也該還一個公道。

(作者是亞太產業分析協會資深產業顧問、拓墣產業研究所董事)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393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