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9 13:43:26瀏覽800|回應0|推薦0 | |
停容積獎勵…政商溫床 建商提款機 【聯合報╱張維修/社運工作者(台中市)】 2010.01.09
一品苑停車容積獎勵的爭議,若不是摻雜著政商複雜的交易情節,隨著媒體的報導和監察院的糾正文浮現,恐怕我們難以理解,為什麼台北市近年來出現一座座景觀豪宅,兀自孤立於周圍社區環境?若不是鄰近總統官邸的特殊區位,以及廿三層高樓一天天浮出地表,恐怕我們很難意識到為什麼停車獎勵容積政策,竟會威脅到國家元首的維安。 停獎政策是八○年代為了解決都市停車位不足的問題,鼓勵建築物額外增設停車位,給予建築容積的獎勵,最高可達百分之廿。因此,這是地方政府的行政裁量空間,是以環境開發強度增加作為代價,解決公眾的交通問題。 然而,政策執行將近廿年後,卻發生許多扭曲的現象。立法原意是停獎車位必須提供「公眾使用」,但內政部的函令解釋,卻狹隘地定義所有權人也包括在「公眾」範圍內,這導致許多豪宅為了提高容積,增設了數百數千的停車位,看似增加公眾停車位供給量,但實際上往往閒置、挪用或變成私人車位,一般市民未能感受到停車問題的改善。 民國九十四年至今,台北市共核准五二五件開發案增設了汽車停車位二萬七千八百輛;同年至今,台北市小客車登記數量從六十五萬輛降至六十三萬九千多輛,減少一萬輛之多。顯然城市交通工具的結構逐漸轉移到大眾運輸系統和自行車,但停獎政策持續地增加車位供給量,卻未能讓駕駛人實質感受到停車的便利;反而許多豪宅為了住戶安全問題和公眾要求停車位的開放出現衝突。政府往往兩手一攤,要住戶自行改善與市民之間的矛盾時,建商早已遠離。 停獎制度早已淪為建商的提款機和不當政商關係滋生的溫床,加上市政府無效的高度管制規劃,容積獎勵的行政裁量又往往偏向建商利益,創造不當政商利益交換的可能性,最後結果是失序過量的容積不斷地疊高建築的高度,一棟棟景觀豪宅高樓拔地而起,最後台北盆地的城市天際線終於變成了墓碑城市。 以一品苑為例,一座城市景觀豪宅的誕生,不僅是維安成本的增加和不當房地產利益的掠奪,同時也是公共利益的失落;建築物碑刻著社會政商曖昧關係的縮影,及經手官員不當行政裁量的糾正與彈劾印記。我們應立即將停車獎勵容積的過時政策掃入歷史垃圾堆,通過城市空間的改革邁向社會改革之路。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