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30 20:45:46瀏覽1189|回應4|推薦1 | |
引用文章國家金融改革政策 馬政府(三次金改)與扁政府(二次金改)比爛? 2009/05/14 馬的三次金改計畫照做! 只是可能換個別的計畫名稱;就像把「教育券」計畫這個名稱,最後改稱為「培育優質人才、促進就業計畫」,不就好了嗎!? 如果馬政府讓公股金融合併 ,劉兆玄及馬英九應下台!? 馬政府 有樣學樣!? 第三次金改來了! 馬的三次金改有比較高級嗎? 反正 台灣「假很大」,人民「愚很大」!? 又不差把三次金改換個名稱,讓"愚民"了解有別於扁的三次金改,不要限時、限量,悄悄做就好了,政府實際上持續推動公股行庫整併...那像阿扁要二次金改要限時、限量!? 馬政府要做的比扁政府漂亮點!? >>>>>> 馬的三次金改 1. 公股銀民營化 拉高競爭力 2. "公股銀市占率應以純公營來看,且是愈低愈好,以保留台灣銀行一家最合適"。 3. 非純公營銀行,馬政府將持續釋股民營化。行政院長吳敦義雖說「大公」不要被「小民」買走。問題是可能嗎? 大公釋股民營化後,「小民」不會就把「大公」買走了嗎?只留幾家公股,算不算是限量三次金改!? 是不是與阿扁的二次金改類似!? 是公營銀行民營化財團化!? 全民是冤大頭!? 行政院長吳敦義雖說「大公」不要被「小民」買走,是不是與他早先說的國有土地超過500坪只租不賣,最後變成空談!? 只是愚民的口號!? 「一位民代大剌剌走進一家省屬行庫總經理辦公室,要求通過某件授信案,當場被這位總經理拒絕,民代面子掛不住,直接給了總經理一巴掌。」
隨著國內金融機構走向民營化,加上政治風氣的轉變,像上述這種民代掌摑總經理的情況不再出現,但行庫還是難免得幫忙「處理」一些個案。 公股銀行受制於預算、人事主導權等因素,無法像一般民營銀行企業化經營,績效也因此大受影響。民營化早已是世界潮流,更凸顯公股銀行不合時宜之處。 海嘯後 官方避談釋股 去年金融海嘯發生之際,金融機構國有化的思潮在歐美國家瞬間抬頭,但在海嘯過後,這些受政府挹注資金的金融機構已急著還錢給政府,試圖擺脫官方干擾。但台灣更因二次金改陰影未除,台灣官方依舊忌諱談論釋股、民營化的話題。 土地銀行40%釋股案還沒送到立法院就被逼回,台灣金控10%釋股案一度送進立法院,但在內閣改組、預算重編後也被撤回。 前總統府國策顧問黃天麟說,台灣無法進入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IMF),金融穩定要靠自己,公股銀行資產市占率占50%以上是對的方向。 「不要把公營銀行當做累贅,公營銀行是金融穩定的支柱。」在第一銀行屬於公營銀行時代就曾擔任一銀董事長的黃天麟說,讓公營銀行擺脫預算、審計、人事等干預即可,台銀、土銀都不需要釋股、民營化。 公股銀對社會確有貢獻,尤其在這次金融風暴,更發揮穩定力量,但不可否認的,公股銀也存在許多問題。 「公營銀行沒有預算,什麼都不能動,」曾任財政部次長的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劉燈城說,就算已民營化的公股銀,在洽談併購時也須受層層規定約束。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說,公股銀經營業務不完全從利潤面、投資報酬考量,對民營銀行形成不公平競爭,甚至造成非理性競爭,如一些聯貸案,無法有合理的利率。 一位官員說,之前金管會實施授信定價政策,要銀行加強風險管理、避免殺價競爭時,就曾查獲一、兩家公股銀帶頭壓低利率。
公股銀被視為「有紀律卻沒效率」。民國95年間,政府為提升金融產業競爭力,推出的金融市場套案中,就設定目標要降低公股銀市占率,但幾年下來,未降反增。 台灣的公股銀市占率偏高,是當初接收日本私人股份的歷史因素所致,但80年已開放新銀行設立,近20年下來,民營銀行市占率為何仍未趕上公股銀? 龔天行認為,金融機構的「有機成長」(非併購式成長)很慢;一位財金官員則說,民營不夠強,多少也是原因。 不論如何,民營化仍是不變的方向但以台灣目前的社會氛圍來看,多數人仍主張,至少要保留一家政策性銀行。 當中央銀行調整利率,民營業者因利率自由化,可能調幅上未能適當反映,會讓貨幣政策效果打折扣,若有一家大型公營行庫率先調整,就能引導市場氣氛。 除了這家政策性銀行外,其餘公股銀行,多數人認為有必要持續推動民營化、釋股,不能因二次金改「因噎廢食」,但二次金改打下的結,到底要如何才能解開? 「全民釋股,優惠價格給全民,跟工會談好條件,」立委賴士葆說,畢竟政府「球員兼裁判」也不好。 最近有一家民營銀行,團協到期二、三年了還不簽,「老闆就是不甩你」,一位勞工董事說。在民營銀行,工會權益常被漠視,是員工擔心「民營化等於財團化」的另一原因。
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建議,只要政府開出合理的釋股條件,訂定清楚的遊戲規則,就可化解外界疑慮。所謂合理的條件,就是不能離社會大眾的理解太遠。 他舉例說,當初台新金控買下彰化銀行特別股的資金,最後全被用於打銷彰銀呆帳,但彰銀最後又變成台新金的子公司,這就像政府嫁女兒,收了聘金,但男方要求聘金要做為兩人子女的教育基金,錢最後還是回到男方手裡。 民營化的方向清楚,只是有無政治勇氣來做。金融資源向來是政治力運作的重要籌碼,要政府退出金融機構,等於是「自廢武功」,需要有人有更遠大的想法。 金融海嘯後,大陸銀行在全球排名大躍進,台灣銀行業不但沒有擠進全球前百大,台灣最大的銀行-台灣銀行的第一類資產排行還倒退。因二次金改的後遺症,政府現在是談釋股、民營化色變,這幾年來,台灣金融產業不知錯失多少併購、強化競爭力的機會。 台灣金融產業的發展,不是只靠簽訂MOU就能解決,政府該想想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金融產業政策?公股銀行在台灣又該如何定位?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 根據金管會資料,到今年8月底止,九家公股銀行資產市占率為56%,若僅看公營的台銀、土地銀行及輸出入銀行,市占率則是20%。 陳?認為,市占率應以純公營的來看,不應含已民營化的公股銀行。公營銀行市占率愈低愈好,一定要保留政策性銀行的話,台銀一家較合適,因若要扮演穩定的力量,這家政策性銀行必須具有一定的分量。 若以只保留台銀一家來看,公營銀行合適的市占率就是約10%。 陳?表示,公營銀行短期來看很好,動盪不安時,有股穩定的力量,但長遠來看,效率仍是一個問題,長遠發展仍需要創新,但公營銀行的束縛較多較不易,世界各國公銀市占率最高的是德國,也面臨效率問題。 財政部長李述德則表示,未來公股銀行市占率應維持多少,要看政府的財務政策。台灣金控、土銀均規劃釋股40%,仍維持公營,但釋出40%後,可以推IPO(初次上市),增加籌碼流通性、引進策略夥伴,提升競爭力。 如果政府持股100%時,一年賺30億元,透過IPO、釋股提升經營績效後,一年可賺60億元,政府持股雖剩60%,但每年可獲的繳庫盈餘更多(36億元),出售的40%股權收入還可以拿來建設。 李述德表示,若要定義政策性銀行,依法論法,純公營的最合適,因政府是大股東,可以責成銀行配合政策,才不會損及民股利益。 所以他要求公股銀董事長,除配合政策外,也要發揮綜效,才能對民股股東有所交代。例如紓困案,不能賠錢,這中間如何拿捏,就要公股董事長費心。這波金融海嘯後,不少歐美銀行有國有化傾向,但常態來看,仍應回歸民營化的市場機制。 *********** 這次受訪的九家公股金融機構包括,台銀、土銀、合庫、台企銀、兆豐金、華南金、第一金、彰銀及輸出入銀行,受訪對象為負責人,共有六位董事長、三位總經理。 其他調查結果包括,在確定保留的政策性銀行家數後,其餘是否都應釋股或民營化?約八成認為應釋股,但多數主張有條件釋股,包括釋股但仍須保有影響力、先找專業經理人經營後再行釋股、投資績效不好時就不賣等。 公股銀的市占率應降到多少,才有利台灣的金融產業發展?有三成認為維持現狀即可,有兩成認為應降到20%-30%,另有兩成則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如何發展區域性金融機構,提升競爭力,屆時市占率自然會跟著調整。 政府對二次金改政策踩煞車後,95年提出的金融市場套案中,金融市場目標為提升金融競爭力,以確保金融市場永續成長,並將公股銀市占率從50%降到30%。根據金管會資料,到今年8月止,公股銀市占率依舊高達52%。 在公股銀經營利與弊方面,各種陳述意見相當多,如公股銀是「有紀律、沒效率」、具有經濟巨變中穩定力量、配合政策、照顧弱勢等優點,弊則是相關限制跟不上金融創新、無法落實企業化的經營等。 從最近三年(95~97年)公股銀的ROE(淨值報酬率)、ROA(資產報酬率)可以看出,公股銀的績效表現平均高於全體國銀平均值,不過,如果跟績效良好的民營銀行相比,多數公股銀仍差一截。 台灣金控兼台銀董事長張秀蓮: 台灣仍需要一到兩家政府持股50%以上的公營銀行,在特殊情況如金融風暴時,可發揮穩定力量,至於扮演政策性銀行的定位,可視政策內容而定,如優惠存款等會導致銀行實質盈收減少者,最好政府持股比率高一點,比較不會引起民股股東的反彈。 合庫董事長劉燈城: 在社會大眾還無法允許情況下,釋股必須採逐步作法,如先採取「公有民營」方式,委由專業經理人經營,經營好時,完全落實公司治理,外界比較可以接受把股權賣掉,否則以現階段氛圍,再如何公開透明,仍不易化解外界對釋股的疑慮。 第一金董事長陳裕璋: 政府應先檢視國內公股銀行的業務內容與政策,重新規劃並整併為國家級金融機構,至於家數的合適性,及政策性銀行的定位應屬純公營或民營,端賴政府對國家級金融機構的業務規劃方向。 台企銀董事長羅澤成: 政府當務之急是在政策可主導範圍內,本著「程序正義,實體合法」原則,符合公股金融機構併購SOP (標準作業流程),整併出一家規模足以與大陸金融機構相比的大型金融機構,才是對台灣金融產業發展較有利的作法。 ************** 杜英宗說,外界對政府釋股的財團化等疑慮,實際上不是財團化的問題,真正問題在公司治理及政府監理。以下是專訪內容: 問:你如何看台灣市占率相當高的公股銀行問題? 答:公股銀有政府在後面撐腰,對民營銀行形成不公平競爭,這在這次金融海嘯就凸顯出來,因民營銀行非公股所有,存戶心中不安全,錢都跑到公股銀行,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就是不公平競爭。 公股銀行負責人多數是退休官員轉任,政府沒有雅量放手給真正的專業經理人經營,董事沒有能力把董事長換掉,都是改朝換代時就換董事長,也不管做得好或不好,這是公司治理最不好的榜樣。 政府自己公司治理都做不好,如何要求別人做好?負責人都是政治任命,如何責成銀行提升經營績效?新加坡、香港都有區域性金融機構,韓國也要朝此發展,台灣如何發展區域性金融機構?政府要考慮需不需要公股銀行。 問:是否需要保留政策性銀行? 答:台灣的情況較特殊,我同意保留台銀一家就夠了,其他沒有必要存在。 台銀不應該釋股,也不需要IPO,因要擔負政策性任務,還要釋股20%,對20%的股東就不公平。台銀也沒有必要成立台灣金控,做台銀就好。 問:二次金改後,各界對釋股、民營化仍有財團化等疑慮,該如何化解? 答:為何怕財團化?公司治理如果做的好,就不必怕財團化。 韓國三星集團,市占率大、公司治理好,董長事出問題就被換下來,家族也未在後面控制公司,但台灣有很多財團董事長被換下來了,還在幕後控制,政府也心知肚明,談什麼公司治理,這是公司治理、政府監理的問題,不是財團化問題。 二次金改是執行的人出問題,不是制度問題,不能因一個人做錯事,就把整個制度推翻。未來公司治理要落實,監理要加強,重拾國人信心,公股銀整併不會變成利益輸送工具,人民對政府有信心時就可執行。 問:有什麼方法,可以順利執行釋股、民營化? 答:台銀以外的公股銀行,可以續推民營化,若暫時無法民營化,可先將公股銀先合併成二到三家,並找專業經理人來經營,透過這批專業經理人執行釋股,到國內、國際資本市場釋出股權。像新加坡政府也是投資者角色而已,政府會找專業經理人進來經營。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