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15 21:57:16瀏覽3305|回應0|推薦1 | |
《清靜經》 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譯文】 1、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大指宇宙空間無限,地大物博。道是至高無上的。無形,沒有形狀,視之不見。生育,養育,生育是不可名狀之物,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是陰陽精體之合,所以叫生育。天地,以陰陽,清淨渾濁,分為天地,陽為清,上升為天,陰為濁,下降為地。大道是永恆不滅的,天地萬物,都是從她所生、所養,她是萬有之源,萬化之本。所以說她生育天地。太上老君說,天與地之間,空而無相,可是天與地間,雖然是沒有形體,卻能生育出天地之間的一切有生命的動植物,以及與無生命的,例如沙土、石頭,等等及許許多多的物體。 2、大道無情,運行日月:無情,沒有偏愛及私情。運行,旋轉運行及世間萬物,日月,指日月星辰。萬物都在大道包容之中,但她一視同仁,沒有半點偏愛和私護,在大宇宙中旋轉運行,沒有止息,也沒有偏差,那就是沒有一分一毫私情。然而人就有喜怒哀樂,有情。天地萬物(除了人)都是有運行的規律。若違背了運行的規律,它就要受到天地的懲罰。 3、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無名,因無形、無象、無情,所以叫無名。《道德經》雲:“道常無名。”無名指有功而不為名的意思。長養,生長養育。萬物,指世間萬事萬物。天地空間,雖然沒有名字,但自生萬事萬物,卻能養育萬物,滋潤萬物,而不為已有的博大無私胸懷。人為何邀功圖名、貪婪聚財、為私喪命呢? 4、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強名,勉強稱名。大道是萬事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根源,就連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麼稱呼她,就勉強稱之為“道”。《道德經》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5、太上老君教人知道:凡是有智慧的人士,應當有天地之胸,永恆常存,學習她的無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做到無情無念,沒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靜,本性才能永住。還要做到無名。能做到一念不動,心地圓滿無缺,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捨去有形之身,忘掉肉體之我,即是大道無形之功也! 6、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夫,發語詞。清為天,正陽之炁,上升為天。濁為地,正陰之炁,下結為地。有清有濁,指能清能濁。動,指動態。靜,指靜態。有動有靜,指能動能靜。天清,指天動而清。地濁,指地凝而濁。天動地靜,指天地有動有靜。男清,男了有神炁之清。女濁,女有有敗血之濁。男動,男子好動。女靜,女子好靜。降本,歸於根本。流末,返於末端。有清有濁。因為有時候,有些地方是清淨的;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顯得非常污濁。有動有靜。清淨是污濁的源頭,如水源在上游則清淨的,在下游就顯得污濁。像天空是清淨的,大地就顯得混濁。像天體的運轉是屬於流動之形,大地的本體是屬於靜止之物。男人是屬於清陽之體,女人是屬於濁陰之身。男人是表現外在的、活動的;女人就表現內在的、靜止的。因此,清陽之氣是上升的,陰濁之氣是下降的。如果清陽之氣不能保守,那麼本來靈性便容易下降;如果本來靈性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產生情慾之念,思想與行為便自然而然流於下體之末端;如果萬物的思想與行為流於下體之末端,便有陰陽之交合;如果有了陰陽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長出種種輪迴之萬物來。 7、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源,源頭。基,基礎、根本。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指清、濁、動、靜乃相對之態,有晴天就有陰天,有生就有死,兩者相互轉化的運動,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運行。活動的事物只是清靜的基礎,如建築物都是由活動而來的,活動的力量只是靜止的基礎,只有清靜才是萬物的根本之道。 8、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經云:“江河淮海,非欲於魚鱉蛟龍,魚鱉蛟龍自來歸之。人能清虛寡欲,無為非於至道,至道自來歸之於人。但能守太和元炁,體道合真,萬物悉歸耳。”所以,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清清靜靜,一切天地萬物,就全部歸納在人的本性之中了,這就是學道的根本,每個人都不可忽視啊。 9、所謂大道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無形的運作,絲毫沒有一點自私的作為,這樣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境界。清、濁、動、靜、天、地、男、女,萬事萬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運行,永不停止,人在其境,如果迷於其中,隨波逐流,便是生死輪迴!如果放下身心,合於大道的清靜無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 10、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神,指人的元神(心神)本性,來自無極中的真陽之靈。(佛教教做空,道教叫做無極)心,元炁結成的東西,聖人云:“聲色不止神不清,思慮不止心不寧,心不寧兮神不靈,神不寧兮道不成。”七情六欲,是識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貪念,元炁所結成之心,本來是好靜,但貪欲之念一起,人的心神本來清靜,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擾,而使之不清靜。人的心性也是一樣,本來也喜歡清靜的,但是都被貪念的慾望牽引去了。 11、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遣,去除。澄,澄清。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內守元和自然之炁,內心自然而然就會安靜,澄濾這個心性之後,我們的元神,自然能夠清醒。古仙雲:“欲從心起,息從心定,心息相依,息調心靜。”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六種,眼、耳、鼻、舌、身、意,欲,情愛之喻。觀境而染,謂之欲。自然六慾不生。所以眼見耳聞,意知心覺。自然不會帶來干擾。如果世上之人能斷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慮,而安其神,那麼六欲自然而然就會消滅不能存在。三毒,貪妄心,愚癡心,嗔怨心(指身、心、口。)又說三毒為三尸,上屍好華飾,中屍好滋味,下屍好淫欲。人若能斷其華飾,遠離滋味,絕其淫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滅,三毒既滅,就能神如炁暢,自然清靜。 12、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夠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聲色、滋味等所動,性亂情惑。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做不到。欲未遣也,指慾望還沒遣除。人心迷惑未斷,心有所染,不能窮盡妙理。 13、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如果人能夠遣除這些慾望,人能斷情、絕貪、去欲,使心處於形內,不能夠從外形上看到心內世界,達到清淨的話,你去觀察你自己的心,連你自己的心,都會感覺沒有了。 14、外觀其形,形無其形:你再往外看一切形體,這些形體也不是形體了。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現出來。形無主就不能安靜,心沒有形表現出來就不存在,心處於內,形見於外,內外相承,不可相離。心離開形體,叫做無心。無心,也就無形,所以叫做形無其形,形無其形就合於道。老君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15、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就是瞭望遠處的物體,遠處的物體,也不是什麼物體了。物,五行造化謂之物,塊需然有凝謂之形。凡是有形質的,都是後天之物。物無其物,謂之真空也。《道德經》雲:“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修道之士,應當認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後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16、三者既悟,惟見於空:三者,指心、形、物。空,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曠,毫無一物了。凡夫俗子,都執著身、心、外物三種東西,而學道的又常常執著外面的法界,內裡的元神,遠處的神通,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虛幻話,使大道賦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聖了。神”的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17、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空,真空。觀空也空,大道無象,空也有空象,應把此空像也加以忘去,則真空之境更加真實。空無所空,凡一切物類,都是從道而產生。大道坦然常存於物,非為斷滅也。觀看到虛無的天空也是虛幻的。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就是一切都沒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沒有了,心性之中還有什麼可以存在呢?本來都是一切假相而已。 18、無無既無,湛然常寂: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們就要連這些假相都不要執著,那就是一片靜止的狀態。世間萬事萬物,都歸於無,功夫到了無也沒有的地步,就萬法都空了,達到湛然而又圓滿的真本,即成真道了。 19、寂無所寂,欲豈能生:寂到了盡頭,連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無為、無事、無欲的境界,自然成道了。寂無所寂。欲豈能生。心性的靜止達到連想要靜止的心,都沒有的時候,慾望怎麼能夠生出來呢? 20、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靜,自然無欲。求靜必須先遣欲,有欲則患生,無欲則無憂,無憂則可進入真靜。 21、真常應物:心性達到真靜的狀態,然後去應用實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真,體無增減謂之真。常者,法也。常能法則叫真常之法。法則真常應物,隨機而化導眾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舊“寂然不動”。才能真常應物。 22、真常得性:凡欲得成真性,須修常性而為道性。得者動也。動其本性,謂其得性。真常得性。能夠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夠守住常清常靜的人,能夠守之真正的人,也就是得到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的人。 23、常應常靜,常清靜矣:能夠達到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的人,無論在紛擾的場所或是在清靜的場所,他都能時時保持清靜的心。常清靜矣。能夠經常保持清靜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靜之人。 24、如此清靜,漸入真道:真道,指清淨之性。真,即為道。達到真正清靜之人,就是已經漸漸邁入真正的大道了。 25、既入真道,名為得道: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煉凡成真,煉真成神。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26、雖名得道,實無所得:雖然從名目上說,似乎是得到了道,但其實道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動力,大自然之規律。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太上無極大道,本無得無失,無形無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故曰實無所得。 27、為化眾生,名為得道:化,返以守真謂之化。教人修道,去妄成真。乃立清靜之教,是為得道。是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蒼生,舉個“道”的名稱,作為他人修道的標準。 28、能悟之者,可傳聖道:悟,覺悟。老子講到這裡曰:如果你們能夠領悟的人,就可以普傳這個至真至貴的聖賢大道了。以此修持,自然清靜。人能清靜,至道自來,不求自得,不學而成。清靜自然,聖道歸身,所以說,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29、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太上道祖說: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爭奪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沒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產生貪妄的爭奪心。 30、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說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說自己有德行,因為他是一位頑固執迷的人呀! 31、執著之者。不明道德。一個頑固執迷的人,會常常說自己有德行,但是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麼叫做道德的人。 32、眾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為有妄心。為什麼眾生不能邁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為他常常有一顆虛幻的妄想心, 33、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然有一顆虛幻的妄想心,就已經驚擾了他本身的元神了。 34、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然已經驚擾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貪著一切有形的萬物了; 35、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然貪著一切有形的萬物,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貪求; 36、既生貪求。即是煩惱。既然心性中產生不必要的貪求,心靈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 37、煩惱妄想。憂苦身心。既然心靈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就會帶來憂愁的痛苦,既然帶來了憂愁的痛苦,就會擾亂到自己的身心;擾亂自己的身心,自然就會犯下錯誤的行為; 38、便遭濁辱。既然犯下錯誤的行為,就會污辱自己的靈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靈性; 39、流浪生死。常沉苦海。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便要沉淪於茫茫苦海; 40、永失真道。既然沉淪於茫茫苦海,就要永遠失去真正的大道了。 41、真常之道。悟者自得。而真正長久的大道,是領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別人能夠送給你的; 42、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所以,能夠真正領悟大道的人,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經常身心保持清靜的人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