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怎樣才能做到像大道一樣無情呢?一樣無名呢?
2018/10/16 15:14:02瀏覽3882|回應0|推薦0

人怎樣才能做到像大道一樣無情呢?一樣無名呢?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清靜經》開篇即講“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通常人們對大道的理解就是:大道是至高無上的,在天地之前就存在,沒有形狀。這裡我們將其理解為一種形而上永恆的客觀存在。


形而上的東西本來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就是用來解釋事物和分析事物的,道既然只是形而上的客觀存在,所以我們當然說大道無形了。如果非要把大道具體說成是什麼,那都是對道的理解程度不夠。


對“得道”的理解就是,如果你是世俗中人,那麼不管從事任何行業,只要把所從事的行業徹底學通,徹底搞明白了,那就是“得道”了。作為修行人,所謂得道,就是把人生徹底搞懂、搞明白。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既然只是一種形而上的客觀存在,也就是說連形狀都沒有,又哪來的生命呢?這有些類似於《道德經》第5章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只是《清靜經》中講的是無情,而《道德經》中講的是不仁,但意思是一樣的。


有句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很能說明道理,天既然無情就無所謂仁與不仁。但世間萬物該生長時自然會生長,該消亡時自然會消亡,這裡面自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與天地仁與不仁是無關的。之所以說天地不仁,是因為天地視萬物為平等,不會對誰好對誰壞。就像南華真人提出的“齊物論”,也就是沒有差別性。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這好像看似不通,因為既然都已經稱大道了,又怎麼還能說沒有名呢?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就是說連道這個名字也是勉強加上去的。大道本來就只是種形而上的客觀存在,所以無形、無情、無名。那又怎麼說能生養萬物呢?這裡講的生養,其實指的是大道的一種博大胸懷。具備這種博大胸懷的大道無須有名,同樣,具備這種博大胸懷的人也不需要名。


就像《南華經》中講的“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裡說的聖人就是得道之人。因為有道之人都是遵循道的準則做事的,當然也就無須追求名了。所以《道德經》中也說:“是以聖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道是萬事萬物的總根源,沒有形狀,沒有情慾,沒有名字,但可以生育天地、繁衍萬物,可以運行日月、列序星辰。這就是道的偉大之處。所以道包含萬事萬物,也可以解釋萬事萬物。




人能做到無形,就能忘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

《道德經》第13章中就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思就是說,人還是執著於形,這裡講的有身就是有形,修行人做到忘掉了身,也就沒有了形,那麼身邊的一切現實利益就都影響不到了,這樣自然就沒有了一切煩惱和憂患,這也就是對《清靜經》中“無形”的一種最直觀解釋。


人又怎樣才能做到像大道一樣無情呢?

首先就要正確理解無情在這裡指的是什麼。這裡的無情其實是指人無情慾、無雜念、無一切妄念。


通常人們一聽到無情,就會想當然地聯想到無情無義,這樣就免不了會產生誤解。與《道德經》第5章中所說的“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樣,很多人都會產生誤解,以為聖人就是要不仁,其實不是這樣的。修道有個境界叫天人合一,意思是要修煉到人與自然高度融合的境界,也就是要人效法天、效法自然。修到天人合一了,也就無所謂有情無情了。這與世俗中的情義無關,是兩種概念。


無情其實指的是一種修道境界,也就是要人做到無情慾、無雜念、無一切妄念,這是人達到清靜的一個重要前提。


《清靜經》本來就是以清靜為重點的,所以正確理解無情非常重要。

修道人都知道淡泊名利、恬淡虛無,這是經典中常提到的,也是需要通過修煉才能達到的。因為不容易做到,所以也就經常成為一種形式和口號了。


喜歡名是人的本性,作為世俗中人一生中就兩個目標,一個是利,另一個就是名。不管虛名也好,實名也罷,名對人來說總是充滿著巨大誘惑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像大道一樣無名呢?


首先我們要一分為二看問題。一是只講自然,不講絕對,這不是偷換概念,因為自然就無絕對,絕對就不自然。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作為世俗中的人,需要生存就必須要去創造和追求,這就必然要與名利相關。這也是人要體現自身價值的一個標準,對生活在現實中的人,這就是自然的,也是正確的。


按照道教的思想,符合自然的也就是符合道的。


如果一定要讓芸芸眾生都學出家人一樣清靜無為、超然名利,且不要說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那也是不符合自然、不符合道的。相對來說,道教講淡泊名利,講超然和清靜無為。如果出家人也學世俗中人去追逐名利,那也就成了不自然和不符合道了。


南華真人說:“為善無近名。”就是說我們修行人做的所謂善事是出於我們的本性,沒有目的性。這是種真正的超然。


修行人只要真正做到了恬淡虛無、寂寞無為,也就無所謂有名與無名了。

所以這裡我們必須要一分為二地來看問題,不能因詞害意。


應該學習大道運行永不停歇的精神,

學習大道博大無私的胸懷,

學習大道養育萬物而又不為名利的超然。


不管大道有多麼深奧和玄妙,我們學習與我們生養作息相關的事情,目的是提高和改變自己,讓生活更有質量,讓生命更有意義。


(網路文章分享)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iveman&aid=11668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