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4/05 18:07:43瀏覽957|回應4|推薦36 | |
引用文章馬總統政見「台灣書院」 在美受阻 中國逐漸在世界的經濟舞台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之後,挾著財力餘威在全球推廣漢學,根據聯合報的資料,至2010年10月為止,中國已在91個國家(地區) 設立322所「孔子學院」。教學內容以華語文教授為主。 正統中華文化的傳承,無庸置疑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這是今天大陸的漢學界也不否認的。1949年以來,歐美大學的漢學教授多為解放前出國的,他們傳授的是傳統的中國哲學及儒家思想;那個年代西方學者學習華語及漢學也是來台灣。在這一層面,我們應有自信,當年政府在大陸搞文化大革命時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絕對正確的。也要慶幸,我們培育了許多來台學中文的華語人材,今天即使他們在他們授課的領域中使用簡體字,但他們會闡釋傳統的正體字。今天西方研究漢學的專家,多數研究的是正統的中國文化及思想。相信真正做學問的人以其知識份子的良知,在漢學知識的認知上應是相當清楚的。 但僅以世界流行語言的市場區隔上而言,中國的「孔子學院」無疑地吸引了絕大多數要學習中文的西方人,他們一窩蜂地學習中國的一切,台灣是次選擇。這是指基礎的中文入門學習。但一旦要繼續精進,學習正體字是無法避免的。 我們都知道大陸的學者,即使今天不少傳統的正體字書籍已有簡體字版本,他們都看得懂正體字的,在兩岸的學術交流中這並不是很嚴重的問題。畢竟中國文字的「六書」構造:象形、形聲、會意、指事、轉注及假借,是恆久常存的。為了書寫的方便使用簡體字無可厚非,或因政權相異硬說要使用簡體字也罷,但中國文字的內涵及構造是不能不承認並且保存流傳給後代子孫的。 今日聯合報這則新聞的<討論>中,piedmont的意見: 馬英九若想以「台灣學院」為名的文化機構與中共的「孔子學院」在國際間較勁軟實力;......! 我政府在海外推行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定要做的,不知為何取名<台灣學院>,改為<孔孟學院>或<儒家學院>確實較適合,此事不應有政黨意識或選票考慮,畢竟傳統文化復興大業是我方的強項,台灣也不缺專家學者,馬政府要有自信。也許不必是與大陸合作,但可以自信地與大陸做學術交流,事實上這也早已行之有年,不過我們可以更加強,更積極些。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