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鈕先鍾評價比較 孫子與克勞塞維茨 文句精選 - 備課用
2009/10/21 21:54:32瀏覽2063|回應0|推薦2

以下內容是我精選自紐先鍾的孫子三論書籍, 有興趣的人可以進一步閱讀這本好書. (括號內的是我自己的評價)

孫子和克勞塞維茨在時代, 地理, 文化等方面雖有巨大差異, 但所研究的則又為同一主題, 那就是戰爭.  不過, 他們所採取的又是不同的觀點, 因此所獲得結果也自然有所不同. 有人比之為 "瞎子摸象", 這又暗示象還是那同一隻象. 他們在思想上的關係的確非常微妙, 簡言之, 實乃同中有異, 而異中有同. 他們不是對立, 而是互補, 甚至有時還是平行.

(算是瞎子摸象的另一種觀點, 提醒摸到的人, 可以減少堅持, 傾聽不同的經驗與看法, 嚐試去理解整合, 可以拼湊出更完整的圖像, 更接近事實)

1. 兩者同樣重視大戰略以及作戰層次, 但相對而言, 孫子比較重視戰爭的準備, 克勞塞維茨比較重視戰爭本身.  ( 是故在將道上, 孫子相對重"智", 克勞塞維茨重 "勇", 孫子兵法的內文含有高深哲學思想, 殘酷勝敗全在優雅的文字中, 戰爭論對於戰爭現場與指揮官的內心世界描寫非常生動, 也很血腥...)

2. 克勞塞維茨把戰爭性質的分析列為戰爭研究的第一要務, 算是前無古人. 戰爭是一種顯著的三位一體 : a. 原始暴力, 仇恨, 和敵意, 那都可視為盲目的自然力. b. 機會與機率的作用, 而創造精神在其中自由活動. c. 作為一種政策工具, 戰爭的服從要素使其僅受理性的支配. 第一方面主要地是和人民發生關係, 第二方面為指揮官及其部隊, 第三方面則為政府. 理論若忽視三方面的任何一面, 或企圖在其間固定一種武斷的關係, 則將與現實衝突.

孫子的對應為其第一篇" 計篇" 中的 "道"-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 "主"- 政府; "將". 孫子對於戰爭性質似乎只說了一句話: " 兵者, 國之大事" ,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對應上句, 非常有趣, 克勞塞維茨強調的意味: " 戰爭不是消遣, 也不僅是在冒險和勝利中尋求樂趣, 無責任感的好戰之徒是無存在之餘地. 戰爭是一種達到嚴重目的的嚴重手段. ( a serious means to serious end. )

所以兩者都有 "慎戰" 的趨勢.

3. 克勞塞維茨在書中對於歷史的重視與史例的運用非常多. 孫子受限於時代的限制, 沒有紙筆與印刷, 所以僅做暗示的提及, 並未直接引述史例. ( 當時因為竹簡的成本與便利性期待, 如何做到精練的文字, 確實有幫助 )

4. 克勞塞維茨對於軍事觀點必須服從政治觀點, 敘述明確. 孫子僅在" 主孰有道"列為廟算之首點到.  孫子在計篇中, 認為在大戰略計畫中必須優先考慮經濟因素. "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更是千古名言. 克勞塞維茨並非不重視經濟, 不過他把經濟視為一種先決條件, 而不是理論架構中所要分析的重點, 但因為在戰略的四個向度中, 相對僅重視於作戰一面, 反有知利而不知害的趨勢.

5. 克勞塞維茨重視戰鬥, 尋求決戰, 並以此為其戰爭理論的重心, 他把毀滅敵軍視為最高理想. ( 想避免春風吹又生? )似乎是提倡暴力, 反對和平, 書中也常有激情之語, 令人有殺氣騰騰之感. 他一直都嚮往於絕對戰爭, 直到晚年才開始有新的覺悟, 了解現實戰爭必然是有限戰爭. 但已經太遲, 而來不及徹底修正其已完成的原稿. ( 因病去世, 遺孀集結成書)

6. 孫子雖然像克勞塞維茨一樣地重視攻擊, 但他認為攻擊並非僅限於使用武力. 在謀攻篇中的四個層次中, 僅在較低的層次才使用武力( 攻心為上 ). 他指出武力的使用越少越好, 最好完全不用.  克勞塞維茨一心以毀滅為目標, 就是孫子的 "破", 所以從孫子的觀點來看, 克勞塞維茨的理想即令能完全實現, 也還是只能算是 "次之"

7. 克勞塞維茨在探索戰爭性質時, 有一重大發現, 即為戰爭中的不確實性(uncertainty), 受摩擦(friction, 自然的抗力--像在水中行走, 與資訊的噪音--戰爭之霧) 與機會(chance, 機會與偶然造成猜想和運氣的影響) 兩種不同又互動的因素影響. 所以他形容為一場紙牌賭博( 約米尼比喻為一場驚心動魄的戲劇, 薄富爾比喻為擊劍...). 甲方的摩擦成為乙方的機會, 反之亦然. 孫子在此指出:"昔之善戰者, 先為不可戰, 以待敵之可勝", 也就是減少我方的摩擦, 不讓對方有機會, 並等待敵方的摩擦對我方提供可利用的機會.

8. 克勞塞維茨在討論軍事天才時, 指出戰爭為危險的領域, 所以認為勇敢是軍人的首要項目. 他的結論: "名將而無勇是不可以想像, 沒有天賦勇氣的人絕不能扮演這種角色, 故應認定此種氣質為偉大軍事領袖的第一先決條件" ... 孫子論將時, 智為第一, 勇為第四, 書中僅提到智將, 從未提到勇將. (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強調要先創造並取得獲勝的條件..., 同時也慎戰) 若克勞塞維茨強調戰爭具有不確實性, 故主張的冒險一戰, 即使僥倖獲勝, 還是敗兵實不足取. 

9. 孫子與克勞塞維茨之間最大的差別即為他們對於情報的價值, 作了完全不同的評估. 孫子非常重視情報, 其整個思想體系以情報為基礎, 其功用為 "先知", 無"先知"也就無"廟算", 於是一切戰略理論或計劃均將淪為空談.(沒有事實基礎或是相近的假設...) 克勞塞維茨對於情報的價值幾乎完全給予否定:"戰爭中有許多情報都是矛盾的, 甚至於更多的情報都是虛偽的, 而極大多數情報都是不確實的" (所以在孫子的間篇結論談到: "明君賢將能以上智者為間, 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 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其實這是關注層次的問題, 克勞塞維茨分析的是作戰層面的情報問題, 孫子所重視的則為情報對於戰爭計畫和準備的貢獻. 孫子的思想具有未來導向, 所注意的是長程的預測和準備, 不是眼前的情況. 也因此在情報的關注上, 孫子的境界高於克勞塞維茨.

10. 孫子與克勞塞維茨都重視數量優勢, 但是孫子的"奇"與"詭"具有比欺敵更高的境界"動敵", 也就是 "致人而不致於人", 掌握主動而使敵人居於被動, 達到這樣的作戰藝術, 包括了攻守, 奇正, 虛實三層次, 而整合為一體, 其複雜微妙無人能及. (克勞塞維茨較不重視欺詐與奇襲..., 另一位英國戰略學家李德哈特的 "間接路線" 則與孫子的 "奇"相呼應, 但李德哈特太重間接路線, 則不如孫子奇正的平衡性"

最後可以以李德哈特在為1963 葛里菲斯新譯的孫子英文本作序, 所提到的內文如下

孫子的 "戰爭藝術" (英文本書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兵書, 但其內容的淵博和了解的深入是無人能及, 那可以稱之為有關戰爭指導的智慧精華. 過去所有一切的軍事思想家之中, 只有克勞塞維茨可以與其比較, 但即令如此, 他也還是比孫子 "過時", 有一部分更是陳舊, 儘管他的書是在兩千多年以後才寫的. 孫子有較清晰的眼光, 較深遠的見識和永恆的新意.

...

任何西方政治家和軍人都不曾注意他的警告 : " 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 李德哈特對於兩次大戰對於西方文明的摧毀, 歐洲在全球主導地位的淪喪, 大量年輕的生命與青春葬送, 譴責至深, 也曾比喻那樣的戰爭實為對自己家搶劫與自殺的行為...)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orgeyang093&aid=342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