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 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07/28 00:16:22瀏覽1946|回應1|推薦4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 The Dark Knight Rises (Christopher Nolan, USA/UK, 2012)

接續《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2005)和《黑暗騎士》(The DarkKnight, 2008),從獨立製片起家、以《記憶拼圖》(Memento, 2000)備受矚目,並已累積廣大死忠支持者的當今億萬鉅導克里斯多佛諾蘭(Christopher Nolan),終於推出讓影迷們迫不及待的蝙蝠俠系列完結篇《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Knight Rises),除了新登場的反派角色,也為這個已蔚為當代經典的系列電影,造就出一個磅礡且再度令人驚奇的總結。

由美國漫畫家鮑伯肯恩(Bob Kane,1915-1998)和作家比爾芬格(Bill Finger,1914-1974)創作的漫畫人物「蝙蝠俠」(The Bat-Man),在1939年五月發行的第27期〈DC〉(Detective Comics(偵探漫畫))中首度現身,廣受喜愛後,隨即以更名的「Batman」成為獨立發行的漫畫,蝙蝠俠本尊「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的名字,則是結合14世紀帶領蘇格蘭獲得獨立的國王勞勃一世本名勞勃布魯斯(Robert the Bruce, 1274-1329),和美國獨立戰爭時的將軍安東尼韋恩(AnthonyWayne, 1745-1796),而諾蘭選擇蘇格蘭及韋恩的出生地──美國賓州──作為《黑暗騎士:黎明升起》的其二拍攝地,以及蝙蝠俠漫畫中最早出現(1939年九月第31期〈DC〉)的戰鬥工具「蝙蝠飛機」(Batplane)終於在完結篇中現身,都具有濃厚的象徵意義。

三度由以《極光追殺令》(Dark City, 1998)成名的編劇大衛S.高伊爾(David S. Goyer)和諾蘭共同發想故事、諾蘭的胞弟強納森(Jonathan Nolan)與其聯合撰寫劇本,這次他以1993年的漫畫〈騎士墜落〉(“Knightfall”)為靈感來源,選擇首度在該漫畫中現身但較不為人知的反派班恩(湯姆哈帝飾),不知從何而來的他,再度讓高譚市陷入人心惶惶的氛圍中,加上神祕女盜賊賽琳娜凱爾(安海瑟威飾)的驅使,讓消聲匿跡長達八年的布魯斯韋恩(克里斯汀貝爾飾)不得不拖著已退化的身軀、再以蝙蝠俠的形象重出江湖、捍衛這座岌岌可危的城市。

被保密到家的《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在拍攝期間,只讓觀眾知道有哪些角色和卡司來臆測,除了原本的「阿福」麥克肯恩(MichaelCaine,另譯米高肯恩)、「高登局長」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和科學家「路修斯福克斯」摩根佛里曼(Morgan Freeman),和哈帝一樣繼《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後,再度與諾蘭合作的約瑟夫高登李維(Joseph Gordon-Levitt)和瑪莉詠柯帝亞(Marion Cotillard)所飾演的全新角色則無從為人得知,這點非常成功地在讓觀眾在觀看本片時,更感受到其劇情轉折時出奇不意的效果。此外,一向愛用「過氣昔日巨星」的導演諾蘭也找來曾以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 1928-1999)的《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 1987)等片成為耀眼新星的馬修莫丁(Matthew Modine),傳承意味依舊深刻。

除了延續前兩集的黑色基調外,本集也更廣泛地涉及到其他經典電影類型,最顯著的就是女性電影和監獄電影。前兩集中一片陽剛的氛圍,在本片中也因新出現的重點女性角色而全面逆轉,具有濃厚反社會意味的凱爾,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本被認為理所當然的「貓女」封號,反而更賦予此角一個更真實的感覺,她從因不相信人性而自私自利,到對韋恩的遭遇感同身受,並因其偉大作為而被喚起心中的良善;女資本家米蘭達泰特,是韋恩對抗企圖奪位的不肖董事成員的利器,也是韋恩在失去摯愛多年後,首度填補他的孤獨和渴望的理想對象。她們都是驅動故事不可或缺的要角,也不難想見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 1899-1980)的《豔賊》(Marnie, 1964)和翁西喬治克魯索(Henri-Georges Clouzot,1907-1977)《浴室情殺案》(Les Diaboliques,1955)等名作對本片潛移默化般的影響。

落入未知牢獄的韋恩,雖然身體已被嚴重摧殘,還是不放棄想要逃脫的意志,本來對死亡毫無畏懼的他,當下卻深感身負重責的高度恐懼,他在監獄中了解班恩的背景,也讓他獲得重新檢視自己的機會,更有巧妙呼應首集的連結與轉折,那份亟欲重獲不只外在、更是內在自由的堅強意志,令人聯想起《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 1978)和《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等著名監獄電影。布魯斯韋恩的退隱,和韋恩企業面臨被篡位的危機,構想則各是來自美國漫畫家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在1986年推出的〈黑暗騎士的歸來〉("The Dark Knight Rises"),和1999年的〈無人之地〉("No Man's Land"),凱爾亦是前者中的要角,再度印證諾蘭融合並轉化精采漫畫故事素材的慎思熟慮,而非隨著人云亦云而無的放矢地隨機填塞。

除了令人滿足、甚至超乎期待的精采劇情和卡司外,去年以《全面啟動》榮獲奧斯卡的攝影指導瓦力菲斯特(Wally Pfister)、曾以《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2006)和《黑暗騎士》二度入圍奧斯卡的藝術指導納森克勞利(Nathan Crowley)、亦為彼得威爾(Peter Weir)御用剪輯師的李史密斯(Lee Smith),及配樂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再度聚首的黃金幕後陣容令技術層面依然無懈可擊,全以膠卷拍攝、長達72分鐘以IMAX攝影機拍攝的場面,以及更多等著觀眾自行發掘的巧思玄機,都足見諾蘭貫徹理想並追求極致的決心。《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問世後,恰如其名的高昇成績毫不令人意外,亦隨之昇起且絕不容忽視的,是諾蘭對蝙蝠俠致上最高敬意的非凡貢獻。

本文同步刊載於放映週報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orgepchuang&aid=6673525

 回應文章

芬里爾 Fenri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12/08/02 20:15
當天看完 我得說 Bane真不愧是"the man who broke batman's spine"...lol!! 蠻精彩的故事 用超寫實的手法去講蝙蝠俠的故事 把漫畫情節用現實的角度去詮釋 漫畫裡的再生池 也有了不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