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2016/11/11 15:14:59瀏覽1243|回應0|推薦6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李安,UK/China/USA,2016)

李安導演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2016)終於在千呼萬喚下問世,繼《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再度使用3D拍攝,並挑戰史無前例每秒120格(120fps)的超高畫面格數,為的是令人真正身歷其境,如同處在現實世界一般,而對話比重相當之高的《比利.林恩》,是否真為挑戰這種技術的完美題材?

不顧自身安危勇敢搶救長官、意外成為家喻戶曉英雄而凱旋歸國的比利(喬歐文 飾),與同袍一起受邀參加美式足球比賽,並在中場表演上與真命天女同台,表面上看來是表揚他們的英勇,事實上則是他們為了中飽私囊的利益交換。他們的從軍並非完全出於英勇,而是各有各迫不得已的理由。比利的姊姊凱薩琳(克莉絲汀史都華 飾)因車禍被嚴重毀容,身心也大為受創,比利一手擔起重建姊姊外貌的龐大治療費用,參加美式足球比賽中場表演、甚至能夠以高價賣出電影版權的機會,他當然得好好把握。

本片並沒有開始於盛大的戰爭場面,而是透過比利的回憶逐漸還原戰場的原貌,有趣的是,比利成為英雄的那一天,是2004年10月23日,而10月23日正是李安的生日,或許是李導演為影迷置入的彩蛋。班方登(Ben Fountain)原著的對白是本片的骨架,李安再把比利在家人和同僚之間拉鋸的內心掙扎、其中對於美國懸殊貧富差異和社會階級、美國人對於戰爭事不關己的輕蔑態度,以及令人作噁的醜惡資本主義,用「還原現場」的方式呈現出來,片中蘑菇班長(馮迪索 飾)信仰的印度神祉,呼應了李安上一部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賦予本片一份天問式的意涵,但不知為何,片中的人物關係相當淺白薄弱,無法令人確實感受到每個角色因自身殘疾、身處的環境和時代所蒙受的陰影和創傷,而以這項嶄新技術拍攝這個故事,或許也正是它力有未逮的原因。

從一開始就滔滔不絕的對白,也許曝露出編劇尚克里斯多夫卡斯泰里(Jean-Christophe Castelli,從《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995)開始參與李安作品)初次執筆的青澀,無從比較原本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奧斯卡編劇賽門波佛伊(Simon Beaufoy)執筆的版本,卡斯泰里的劇本像是擷取原著中的對白堆疊上去,卻徒有文字而沒有情感,令人不得其門而入,當然這點李安也難辭其咎,3D原本就是個令人在觀影時容易分心的原因,若多為影像動作呈現,例如《阿凡達》(Avatar,2009)、《雨果的冒險》(Hugo,2011)和《地心引力》(Gravity,2013)都是以影像為主的成功典範,但以對白為主的本片,3D反而是令人在喋喋不休的對話中更容易分心的罪魁禍首,而120fps的高度清晰影像,在多為室內角色互動的本片中,也顯得不過像是家電用品店展示的高畫質電視。

和《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1999)、《綠巨人浩克》(Hulk,2003)及《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2009)這三部較不成功的李安作品擺在一起看,似乎可看出李安仍未能挑戰成功的弱項:這四部影片都是關於美國、世代交替或科技演進的衝突,以及主角從無所適從到宣洩自我的心路歷程。已在美國旅居多年的李安,一直試圖呈現美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及人物面貌,由多年搭檔詹姆斯夏慕斯(James Schamus)以自身成長背景精準執筆劇本的《冰風暴》(The Ice Storm,1997)和原始文本即已十分出色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是其中相當成功的範例,或許因為這兩個故事令李安較能感到共鳴,自然能夠拍出其中的切身之痛,前述三部作品則可能因為李安太執著於將它們拍好,抑或因缺乏相同經驗而無法鞭辟入裡,更或者是因為這些題材碰觸到他內心最想宣洩的一面,而暫時失去原本單純說故事的優秀功力,《比利.林恩》也很遺憾地成為李安這種亟欲呈現卻迷失其中的犧牲品。再細微一點來看,戰爭或動作片對李安而言顯然有點力不從心,他未能真正呈現身處迫切險境時的極度恐懼,一種令人腎上腺素飆升的狀態,但《與魔鬼共騎》原野場景的美感和《綠巨人浩克》幻想世界的驚奇,多少還能補足這項缺憾,《比利.林恩》企圖呈現最逼真的戰爭場景,但少了其他優秀因素的輔助,李安手下的戰爭只能淪為有爆破場面的舞台劇走位;《胡士托風波》沒能傳達原著中的高度幽默和強烈批判,也正是並繼續成為《比利.林恩》的一大缺憾。

以《真愛一世情》(Legends of the Fall,1994)和《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heart,1995)連莊兩年奧斯卡最佳攝影的約翰托爾(John Toll)與李安首度合作,自然是衝著120fps加上3D革新電影技術的拍攝方式,他當然展現了老練的高超攝影指導技巧,尤其在比利和同僚乘坐的加長轎車裡、廣大的美式足球場上和險象環生的沙漠戰場之中,他捕捉到凸顯3D該有的景深,並讓人物臉部特寫在銀幕上顯得更加真實,可惜本片沒有更多他最擅長拍攝的壯闊場景;與李安自《冰風暴》起合作至今、並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獲得奧斯卡的配樂家麥克丹納(Mychael Danna)夥同胞弟傑夫丹納(Jeff Danna)為本片創作的配樂以德州鄉村樂風為基調,加上搭配回憶片段的中東異國曲調,再度融合出多元精彩的優美作品,但絕多場戲都摒除音樂的作法,讓配樂在片中缺乏記憶點;李安御用剪輯師提姆史圭雅斯(Tim Squyres)再度挑戰《臥虎藏龍》(2000)般現在與過去交錯的敘事,當然不乏他的招牌融鏡手法,也賦予本片一個明快的節奏,即使本片的故事令人難以進入,也看得出他至少做到讓全片流暢的地步。回憶的戰爭片段雖少,特效也不如預期中多,但清晰震撼的音效表現絕對是本片的最佳技術環節之一。

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和馮迪索(Vin Diesel)顯然是為了票房號召力的權宜選角,但從他們作品年表之中也可看出他們想嘗試不同類型、挑戰演技的高度意願,他們在本片中的角色相當關鍵,演出也自然稱職,可惜沒能獲得更多篇幅發揮;偶像巨星之路失利的蓋瑞特海德倫(Garrett Hedlund)持續以《浪蕩世代》(On the Road,2012)等許多作品朝演技派邁進,在本片中的班長一角也可圈可點;兩代笑匠史蒂夫馬丁(Steve Martin)和克里斯塔克(Chris Tucker)的參與則是象徵大過實質,兩人分別飾演企業鉅亨和經紀推手,為本片添增兩個令美國人感到親切的熟面孔;近兩年以《少年懷特的煩惱》(James White,2015)等獨立電影和電視演出嶄露頭角的麥肯姬李(Makenzie Leigh)飾演令比利神魂顛倒的啦啦隊隊員,展現該角賣弄風騷的膚淺和信仰傳統價值的天真,卻可能令人誤以為她演技僵硬;飾演新人喬歐文的俊俏臉龐,自然是他雀屏中選的一大考量之一,但他英國戲劇學院的科班背景和曾在英國就讀戲劇的李安相互共鳴,或許才是他初登銀幕即挑大樑的原因,他也到位地表現出比利在回憶戰場和面臨抉擇時的悲傷與掙扎。至於比利的其他同僚,包括李淳,都沒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發揮,有些角色甚至淪為背景。

李安是否成功駕馭這項前所未有的技術見仁見智,不過在說好一個故事這點上,這回他失敗了。《比利.林恩》並不是呈現這項技術的完美題材,但它倒是為「觀影」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觀眾想在電影裡看到的是天馬行空的虛幻世界?還是貼近現實的真實體驗?影史上有許多大師都在追求呈現真實,成功的寫實主義電影也比比皆是,而李安究竟想透過全新技術逼近真實?還是隱喻現實的虛幻?或許透過比利最後在球場外的超現實橋段便可不言而喻,但用人生如夢的觀點來解釋本片真實到虛假的觀感,可能又顯得過分解讀,無論如何,李安一向勇於挑戰的精神,依然是值得效法的楷模,或許他這次把手握得太緊,但裡面倒不盡然什麼也沒有,只不過我們更想看到的是把手放開的他。導演擁有一切,就等於觀眾擁有一切。

全文同步刊載於放映週報: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2071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orgepchuang&aid=8136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