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貧窮感指數的機密實驗 】凱薩琳教會論壇報,2006年11月15日美國亞利桑那州
2006/11/15 11:13:54瀏覽1626|回應0|推薦9
【凱薩琳教會論壇報,捨亞艾報導,於2006年11月15日美國亞利桑那州 】(虛擬小說)
 
2005年11月,台灣生育率持續降低,直追自由開放的法國,成為全世界第二低落的國家。根據可靠消息,由共和黨亞利桑那凱薩琳保守華人基金會(簡稱RACCA)委託的秘密調查顯示,媒體操控造成的觀念急劇改變可能是台灣生育率降低的主因。但是RACCA在2006年11月12日否忍此項傳言。
 
本報告為機密實驗,委託威爾京島的麥卡錫(McSeed)民調操作組織,進行長達一年的島內實驗。此實驗的根據為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SU)法蘭西斯‧方博士(Francis Fang)所提出的貧窮理論。方博士為華裔諾貝爾經濟學獎呼聲最高的美國學者,他於ASU博士後研究時提出貧窮理論。貧窮理論的主要論點為:當欲望超過所得,貧窮感增高,與實際收入無關。貧窮理論指出,雖然中產階級的收入一般為低貧階級的兩倍,但是貧窮感卻可能更高,其貧窮感指數高達1.20,甚至高於低貧階級的0.92 (請看附圖)。指數0.92代表低貧階級對未來持正面看法,覺得收入堪可彌補支出,甚至小有盈餘。
 
 
其實貧窮理論對政府公共政策的影響不止於此。方博士指出,貧窮感指數與收入並無顯著相關,卻與媒體報導、國家對金融商品的廣告管制程度呈現極度相關。簡而言之,媒體越負面,尤其當媒體惡性競爭,越播放越負面的黑暗消息,人民越覺貧窮,此自殺率會提高,民主政權也更加不穩,反而與國民所得是否升降無關。此外,媒體大幅報導上流社會的奢侈消費生活,以及年輕新世代的同儕交互影響,視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奢侈品為必需品,也導致中產階級的第二代的貧窮感超越低薪階級,雖然年輕族群的平均可用之支配收入已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政府放任金融財團行銷其基金、退休商品,以致廣告引起人民對未來的恐慌,導致中產階級花費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從事退休理財、保險等非基本生活維持的支出。此種負面媒體及退休恐慌皆造成貧窮感指數急劇拉升。RACCA甚至懷疑,此推波助瀾是造成台灣生育率持續降低的主因。因為台灣經濟表現並未顯著衰退,但是各階級貧窮感指數卻低於非洲低收入國家,生育率卻逼近開發國家水準。
 
這個長達一年、極具爭議性的實驗秘密地操控媒體的報導。麥卡錫集團以置入性行銷方式,將同一事件以中立(控制組)、負面、正面(對照組)的三種呈現,檢測其貧窮感指數、國民生育意願、自殺率,進行交叉分析。參予實驗的共有兩千戶家庭,為近年最大型的一年期實驗。於2006年11月1日提出長達三千頁的報告,其結果顯示,處於負面消息環境的家庭其貧窮感指數急升、國民生育意願下降、自殺率急劇升高,達到顯著差異。而中立及正面對照組的家庭其生育率的確提高了,自殺率大幅下降。
 
不願具名的台灣RACCA高層人員認為:媒體激化貧窮感,讓中產階級的年輕夫婦誤認生育子女的難度超出自己的能力,並倡導消費的無罪化(比如購買名牌、時尚、高級奢侈品的重要性),或故意將女權運動作為不生育子女的藉口。卻把撫育子女、教育支出推卸給政府之公共政策基金,造成弱勢團體的社福預算刪減,這些可能是媒體隱性造成的的社會不公暴力。
 
凱薩琳保守華人基金會長期關心節育率的過分擴張,依此報告,正進行一項更具爭議的秘密行動。RACCA高層將接受海外華人捐贈,以集資入股方式,進入台灣媒體董事會,扭轉媒體暴力。此祕密行動直至報導截稿前,仍未得到台灣RACCA的官方回應。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offreyfang&aid=54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