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11/15 11:13:54瀏覽1800|回應0|推薦9 | |
【凱薩琳教會論壇報,捨亞艾報導,於2006年11月15日美國亞利桑那州 】(虛擬小說) 2005年11月,台灣生育率持續降低,直追自由開放的法國,成為全世界第二低落的國家。根據可靠消息,由共和黨亞利桑那凱薩琳保守華人基金會(簡稱RACCA)委託的秘密調查顯示,媒體操控造成的觀念急劇改變可能是台灣生育率降低的主因。但是RACCA在2006年11月12日否忍此項傳言。 其實貧窮理論對政府公共政策的影響不止於此。方博士指出,貧窮感指數與收入並無顯著相關,卻與媒體報導、國家對金融商品的廣告管制程度呈現極度相關。簡而言之,媒體越負面,尤其當媒體惡性競爭,越播放越負面的黑暗消息,人民越覺貧窮,此自殺率會提高,民主政權也更加不穩,反而與國民所得是否升降無關。此外,媒體大幅報導上流社會的奢侈消費生活,以及年輕新世代的同儕交互影響,視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奢侈品為必需品,也導致中產階級的第二代的貧窮感超越低薪階級,雖然年輕族群的平均可用之支配收入已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政府放任金融財團行銷其基金、退休商品,以致廣告引起人民對未來的恐慌,導致中產階級花費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從事退休理財、保險等非基本生活維持的支出。此種負面媒體及退休恐慌皆造成貧窮感指數急劇拉升。RACCA甚至懷疑,此推波助瀾是造成台灣生育率持續降低的主因。因為台灣經濟表現並未顯著衰退,但是各階級貧窮感指數卻低於非洲低收入國家,生育率卻逼近開發國家水準。 ![]() 不願具名的台灣RACCA高層人員認為:媒體激化貧窮感,讓中產階級的年輕夫婦誤認生育子女的難度超出自己的能力,並倡導消費的無罪化(比如購買名牌、時尚、高級奢侈品的重要性),或故意將女權運動作為不生育子女的藉口。卻把撫育子女、教育支出推卸給政府之公共政策基金,造成弱勢團體的社福預算刪減,這些可能是媒體隱性造成的的社會不公暴力。 凱薩琳保守華人基金會長期關心節育率的過分擴張,依此報告,正進行一項更具爭議的秘密行動。RACCA高層將接受海外華人捐贈,以集資入股方式,進入台灣媒體董事會,扭轉媒體暴力。此祕密行動直至報導截稿前,仍未得到台灣RACCA的官方回應。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