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1/18 15:51:33瀏覽1934|回應0|推薦13 | |
簡介「睡出自癒力~ 遠紅外線溫熱療法理論&實例」一書(Part 2) 雲鶴筏客 筆 傳統上的認知,「中醫固本」和「西醫治標」,若能中西醫結合的好,便能「標本兼顧」;否則,就變成「製成標本」的厄夢。 在黃帝內經就已經開始有提到望、聞、問、切的診治功夫,其實,只要中醫師針對望聞問切的四診醫術底子札實,中醫除了固本,也能迅速治標。畢竟,傳統的中醫師不需要再等病患各式各樣的醫檢報告出來才來治病,中醫師的一雙眼睛、一雙耳朵、一張口、一雙手就是最即時的監測儀器。 南懷瑾大師曾提及中醫的「望、聞、問、切」不是那麼簡單的,說到中醫,真是一門了不起的大學問,幾乎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還要中通最要緊的一門學問--「人」。他說從「人」字來看相,左撇是陽,右撇是陰,一陰一陽構成了人。另外,從人中以上, 兩鼻孔、兩眼、兩耳,就是坤卦;從人中以下, 一張口,外加下體的另兩孔,就是三個陽爻,構成了乾卦。 所以「人」是「地天泰卦」,就是「平衡」的意思。本來乾為天,應該在上,坤為地,應該在下,但是泰卦這種上坤下乾卻很吉利。上卦為坤,為地,地屬陰氣;下卦為乾,為天,天屬陽氣。陽氣清明而上升,陰氣凝重而下降,陰陽交感、上下互通。陽氣上升若無節制就會耗盡能量,陰氣下降若無節制也會耗盡能量,故陽氣上升有陰氣覆護,陰氣下降有陽氣承托,故天地交會、萬物安泰、國泰民安。 人體是一個陰陽協調平衡運動的一個統一體。人生的生命歷程就是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之間進行的陰陽運動平衡的過程。陰陽協調是否平衡,是決定人的壽命長短之關鍵。陰陽失調則人的機體即可招致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而疾病叢生,而體現衰老。 人體失去生理狀態的平衡而產生病理變化的根本原因,就是陰陽失調,因此,掌握生命陰陽運動的規律,圍繞調理陰陽來進行養生,使身心靈達到平衡協調,這才是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的基本原則,是中醫養生理論的核心。 中國傳統的健身術和武術功法,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傳統功法可概括分為:虛實、剛柔、吸斥、動靜、開合、起落、收放、進退等八運轉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陰陽之對立、統一、協調、平衡的規律。如同太極拳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動靜兼容,每個姿勢和動作都體現了陰陽相反相應和協調平衡之理論。總之,保持身心靈的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是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根本,我們能調節陰陽使人體內外達到陰陽平衡協調,即可抗衰、防老。 我們想治療疾病就是要解決陰陽失調,將偏勝或偏衰的矛盾,使之重歸於新的動態平衡。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於陰陽之謂,即治病必須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審察疾病的陰陽逆從,而確定治療方法。 人體的運作是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的統一生命體,五臟陰陽是人體調和陰陽之根本,是故,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堅固」是長壽之根;反之,「五臟皆虛」是衰老之本。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提到「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歧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其中,心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藏神而主血脈,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中,也提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若心曠神悅、氣血充足,則體強神旺、延年壽增。反之,「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心臟虛衰、氣虧血少,則體弱神疲、早衰壽減。故歷代養生學家尤其強調保養心神,認為調養心神乃養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為氣化之本,主藏血而為血海,主疏泄以調節氣機升降出入,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縱橫往來,氣血周流,為天地之體用,為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臟腑經絡之氣化,皆賴肝之氣化來鼓舞。肝為五臟之賊,隨著年齡增長,肝氣日衰,肝血日虛,疏泄不利,則性情變異,百脈紛擾不定,日漸鬢髮憔焦,筋萎體衰而不能終其壽。 脾、胃為後天之本,也是人體的氣血生化之源,與腎同為五臟六腑之本。人以水谷為生,人體的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均有賴脾胃以生存。若脾胃虛衰,生化不足,氣血就會虧虛,元氣不充,則體弱、多病而導致早衰。故說脾胃為養生之本,調理脾胃視為「養老之大要」。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腎氣充盛,元氣充足則精神健旺,形體自然強健;反之,腎氣虛衰,元氣不足,陰損陽耗,生化衰憊,人的衰老就會加速而來。 我們對自己身體的疾病預防,就是要有養生保健的基本觀念,並能每天採取一定的行動措施,才能防止疾病的發生或已生疾病的療癒發展。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其中「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理念和準則,就是現今防患疾病於未然的重要指標,也是我們要追求的「預防保健之道」,更是「養生長壽之道」。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體未發生疾病之前,先採取各種防治措施,做好預防保養身體的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未病先防的主旨是在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防止病菌邪氣的侵襲。這是中醫在預防疾病醫學思想中最突出的體現。元朝巨儒朱丹溪先生在《丹溪心法》中,提到「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嘗謂備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閉塞其涓涓之流,則滔天之勢不能遏;備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撲滅其熒熒之光,則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況病之已成,豈能治歟?」這即是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因為身體有病,即使治療好之後,身體的機能或多或少已經受到損傷。 但身體難免會遇到各種因素而產生病徵,既然碰到生病,之後就要及早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播或轉變,在具體方法上,又要分清疾病的主要徵狀和次要徵狀,注意先後緩急,做到生病的預防和治療相結合。 A.預防生病的方法,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項重點: 1.增進身體活力,提高人體抗病能力 人「活著就要動」,我們每天都要藉運動來鍛煉身體,可使氣血通暢,關節靈活,增強肌耐力、改善體質、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產生熱能,加強腸胃蠕動而使排便順暢,並將體內的毒素藉排出體汗而清除,因而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2.調養精神 我們要養生也要十分重視精神的調養,才能心平氣和,使人體的氣機調和順暢,體內的氣血和平、正氣旺盛不虛,就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3.生活起居應有規律 養生必須要注意生活作息的勞逸結合,每天藉適當的體力來作勞動,可以使身體的氣血流通,促進健康活力。否則,過勞會導致耗傷氣血,過逸放縱又會使氣血阻滯,而引發各種疾病。 除此之外,也要重視以下的生活規律: (1) 飲食有節的規律:飲食要有節制,不可過飽或過飢。此外,飲食不可偏食,並應控制食量、避免刺激性食物攝取過量,以免傷人。 (2) 起居有常的規律:中醫非常重視講究起居作息的規律性,並要求人們適應周遭環境的不同變化,安排適宜的作息時間,以達到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長壽的目的。 (3) 適應自然的規律:自然界的四時氣候變化,必然會影響人體,使之發生相應的生理和病理反應。只有掌握四時各種節氣時令的規律,適應其變化、減少水土不服,才能避免邪氣的入侵,減少疾病的發生。 (4) 防止病邪的入侵 除了上述的增強體質,提高正氣的抗邪能力外,我們還要注意防止病邪的入侵身體的傷害。因此,我們每個人應講究衛生,防止遭受外在環境、空氣、水源和食物的污染,至於疫情傳染、外傷和蟲、獸傷,則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勞動中,提高警覺、小心防範。 (5) 藥物預防及人工免疫 中國在16世紀就發明了人痘接種法來預防天花,這是人類歷史在人工免疫的先驅,為後世的預防接種免疫學的發展奠立了基石。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發展,試用中藥來預防多種疾病,已經收到很好的效果。 B.已生病的治療防變方法,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項重點: 1.早期診斷治療 諸如:若遇到發現有頭目眩暈,拇指和次指麻木,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動,此則為中風預兆,必須重視防治,以免釀成大患。 2.防止傳播病變,這裡是指如何防止臟腑組織病變的轉移變化,只有掌握疾病發展的規律及其傳變的途徑,才能做到早期診斷,有效地治療,才能防止疾病的傳變。闢如:傷寒,這是以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熱病。其邪開始由皮毛肌膚而入,循著經脈而傳導的一般規律是由太陽經而陽明經,而少陽經,而太陰經,而少陰經,而蕨陰經。此外,尚有越經傳、表裡傳、隨經入腑等不同的傳變形式。雖然形式不一,但多開始於太陽經,因此,誤治而造成疾病傳變者,亦以太陽經疾病的階段為最多。因而,傷寒的早期治療必須把握住太陽病這一關鍵時期。目前,世界聞之色變的[新冠狀病毒 (COIVID 19)]之傳播方式主要是靠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預防之道是靠戴上防護口罩、勤洗手,以及採用零接觸的隔離工具(如:最新科技研發出的新創產品「零接觸萬能觸控筆」,可以滅菌及隔絕病毒之能力),用以確保防止病毒經由手部接觸感染上身。 3.消弭臟腑組織產生病變的轉移變化: 既病防變,不僅要截斷病邪的傳變途徑,並且務必先安未受邪的器官。根據病邪的傳變規律,實施預期性治療,以控制病邪的病理傳變。如《金匱要略》中所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因此,臨床上治療肝病時常配合健脾和胃之法,就是要先補脾胃,使脾氣旺盛而不受邪,以防止肝病傳脾。並且五臟之傷,窮必及於腎。故需佐以養腎陰的藥物,從而防止腎陰耗傷。 C.其他的預防疾病方法,是以改善新陳代謝和增強自體的免疫系統能力為重點: 中國傳統的中醫對所謂「經絡穴道」有很深刻的意義,其中的「經」可以看作是縱貫南北的高速公路,「絡」即是橫貫東西的快速道路,「穴道」則是道路交通網之間的交流道。「穴道」是人類和動物共同擁有的電位最高的皮下電場區,也是神經主幹和神經末梢經過的地方,是人類和動物身體中電勢能最高的地方。若這地方被破壞或壞死,或遭致外力損傷或阻礙,都會引發麻、脹、酸、痛、癢等症狀,甚至,持續作用導致器官、組織、循環和心腦的不適,還會惡化導致殘疾、衰竭及死亡等症。穴道是活體中重要的電場,也是和大腦密切聯繫的場所,人體的能量主要就是靠「穴道」來與天地磁場相互之間作交流,所以,講經絡穴道就是教您如何看待人體地圖,而穴道的能量,早已被各種儀器檢測證實存在。 人體的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結合了全身720個穴道(註;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之穴道合計為361個),組合而成了人體健康指標的神經傳導網路,是故:「經絡通暢,百病不生」;反之:「經絡不通,百病叢生」。 針灸的用「針」,用的材料主要是「銀」或是「金」,其實用銀針或金針的主要目的是當「導電體」,透過這銀針或金針,患者因此可以跟天地間的磁場,或者是醫師身上氣的能量作交換或傳導溝通,來達到疏通經絡、通暢氣血的作用,進而啟動身體的自癒能力。 宇宙中最沉澱細膩而強大的能量,是那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的「愛」;或是廣大無邊、不捨眾生的「慈悲」,其中的精神,就是「施」與「捨」的自發願力,這是一股能量浩大、充盈天地之間的「精神力」。這是真的,「慈悲」和「愛」是有物理能量的,不僅可以淨化來調整心理,還可以調整身體的生理機能,在現代日益精進的物理學上,已經逐漸可以驗證來解釋,「精神力」如何由「質」轉為「能」的「質能互換」。在真正的「慈悲」和「愛」的狀態中,我們的身心靈可以得到真正的寧靜、安祥、自在的感應。這種感應是「氣功」運行狀態所需要的基本環境,能讓自身來接引更強大的宇宙天地間的能量。 期望我們每天、每一個人都能對天、對地、對大自然、對生命,都能多一點欣賞、多一點謙卑、以及多一點敬愛,讓自己越來越柔軟的心,為自己的健康找到另一個出口,也讓自己越能承接這一生天賦的使命和產生更巨大的生命能量。 如何以最安全、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透過經絡穴道來讓身體接受正能量呢? 其中,近年來大家最感興趣的領域就是「遠紅外線」。在東方和西方的一些先進國家,特別是中國和日本在醫學保健、康復和日常生活之中,都已經廣泛應用。在安全及功效上也已經獲得證實,藉著科技,古時候所講的「氣」,就在「遠紅外線」的光譜中得到體現,配合中醫經絡理論,根據專家研究,「遠紅外線」能發出與傳統氣功師身上發射出來的「功」,在某些產品的材料機能調節下,具有4~14微米光波的相同波長,這種波長可以跟人體或其他生物體產生最和諧的「頻率共振」與「振福放大」效果,所以大家將這段4~14微米遠紅外線 光波稱之為「生育光波」,因為它與生物的生長發育有相當極為密切的關係。 後面的章節在本書中會分別細說遠紅外線氣功床墊的功能。 其功能摘錄如下: (1) 丹宇養生氣功床墊 產品規格: 160 x 70 x 1.5cm 產品重量:5kg (含包裝) 電 壓:100-240V / 50-60Hz (自動切換 DC 24V) 功 率:72W 消耗功率:32W 產品特性: 採用日本最新生化科技製造之遠紅外線原料,因特具白金觸媒,故能穩定放射4μ-14μ之波長。 採用最尖端發熱元件,更配合微電腦控溫裝置,有十段控溫(可從36℃調至45℃)。 採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源,有睡眠降溫及自動斷電設置,既省電又安全。 一體成形、可折疊、可擦洗,且移動攜帶方便。 人性化設計,永久材,0-100歲之男女皆可使用,無任何副作用,且保健、自療效果極佳。 (2) 丹泉動力式熱敷墊: 屬於衛生福利部核准的第一等級醫療器材 有興趣免費諮詢或體驗者,請洽 蘇先生 (0932-140025)。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