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5/21 00:35:35瀏覽692|回應0|推薦21 | |
近十年來,因高等教育的急速擴充,使得無論是大學、科大、技術學院等高等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設立,讓學生不只在就學上有了更多元的選擇,也間接促成了教育部一改囊昔的作風,從政府管制變成由政府監督的角色,以因應大學生態的需求與發展特色。 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後,對台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產生巨大的衝擊,就高等教育來說,政府在面對大環境變動之際,修改大學法增加大學自主權,讓每間大學能依自己的辦學模式和特色,落實自由化的核心理念。 解除管制、消除壟斷及私有化是大學自主化後,各校為面對急遽社會變遷和整體教育需求的考量所採取的方略,藉以在發展人事分類系統、規劃課程、學雜費訂定的標準上能有自主的空間,不至於事事受到政府的掣肘,阻礙了各校的經營和發展。 而在價值解組、人民自主及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中,各大學在經營成效上,常受到了招生不足與財務困頓的影響,使得部份大學在缺乏競爭優勢及發展特色的情形下,被迫淘汰退場,因為隨著高等教育數量的暴增,提供了高等教育消費者更多樣化的選擇,讓學校必須掌握消費者的需求與來源,去開設一些符合市場所需和大眾期望的課程及系所。 但若是只基於消費者立場考量,將會形成各大學爭相濫設相關的系所,造成品質低落,不但影響了整體的教學品質,也連帶使學生的受教權益受到損害,是以必須透過嚴謹的評鑑機制進行審核把關,對師資、課程內容作一詳細的檢視、評估與改善。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