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5 09:43:18瀏覽7510|回應75|推薦46 | |
明末清初,山東淄川出了位大才子,實在也是個奇人,名曰「蒲松齡」。論其一生,鄉試屢屢不第,真可謂「活到老,考到老」,直到 71 歲的高齡,才勉強補上「貢生」的資格,還是沒法和舉人平起平坐。 又五年,蒲松齡卒。 可這樣的一個屢試而不中的「白丁」,卻寫出一部不朽的文學作品,不但流傳甚廣,乃至婦孺皆知。到得民國後,他的一生和所寫的小說,還多次拍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 這本書,就是赫赫有名的《聊齋誌異》。 而開宗明義的首篇〈考城隍〉,蒲松齡就借題發揮的專講策試,描述其「姐夫之祖」宋燾騎著白馬到陰間應試城隍資格的經過,考的正是讓蒲松齡一生腹誹的八股考題──〈一人二人,無心有心〉。 當然,燈下寫小說,咱們這位蒲大文豪自是一揮而就,寫出一句讓後人朗朗上口的「經典名言」。此即──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而這也是整部《聊齋誌異》的菁華所在,凡其所談的志怪靈異,無不是從這句話出發,亦無一不是為此語下註解。 至此,我們也可從中得知,《聊齋》一書固然談玄論異,或悲或笑,但實在是受了佛教因果思想極大的啟發和影響。 以佛法而論,「有心為善,雖善不賞」,講的是「有」,是「心不清淨」;「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則指涉的層面是「空」,是「心能清淨」。 凡此,皆屬於「施」者而言,可若是「受」者呢,前半段話就是要求我們以「智」觀之,後半段話就歸結在以「悲」待之。 以是空有不立,悲智雙運。簡單的一行話,點出佛法「一合相」的真諦, 可這也是在告訴我們,行善,必須出自空性,必須無所為而為;起碼要能做到你的善行,不會造成受者的困擾,乃至旁人因你的行善反遭拖累受害。否則就不是「善」了,漫說沒功德可言,也了無福報可享,因為你有欺世盜名之嫌。 顯然,大陸富商陳光標,似乎就是這麼個高調行善的人;即便在內地發錢給窮人,他也要把人民幣堆積成一座高高的「錢牆」,讓媒體盡情拍攝。 請問,這是什麼樣的心態呢?──會不會是一種暴發戶的粗暴心態?有無可能是一種「老子就是首富,錢多到可以任意賞賜給窮人」的居心 ? 我們很難說他這樣的做法不對,畢竟趕去領錢的,搶著去接受他「施捨」的,大有人在。但有一件事是可確定的,他這種高調行善的作風,到處惹來爭議,也讓地方政府備受困擾。 正是在上周,他公司所在地的江蘇省政府,在一年一度向北京提報表揚「先進個人」名單中,完全不提其大名,讓陳光標深感不滿到在自己的微網誌上很發了一頓牢騷,直到當地的媒體為之報導,他才趕緊刪除。 這至少說明了陳光標的處世作風,讓江蘇當局大感頭痛,也同時反映出他的發錢行善,還是渴望得到官方的推崇和表彰。 由此可證,他的行善是別有機心的,還是有所企圖的。 更有甚者,凡他「行腳」所至之處,由於他個人的堅持發放現金,也實際干擾地方政府原有的補助貧戶計畫,衝擊其他慈善機構的一貫作業,屢屢造成人民和政府的緊張關係。 這說明了什麼? 不就在說明聯合報連著兩天大力吹捧的這位大陸「首善」,其實是一個我行我素、自私到極點的人嗎? 可這樣的人,最近要來台發錢,打的卻是什麼樣的名號呢? 陸委會的資料顯示,陳光標使用的是「商務活動」。這不是很清楚嗎?他來台的目的是在經商,把現金發給窮人,則是他經商的策略和手段,不但可以抵消大筆的稅金,媒體還會幫他廣為免費的宣傳。 說到底,這哪是什麼「裸捐」?有沒有可能變成後患無窮的惡行? 現實情況不是明擺著的嗎,婉拒他發錢的桃園縣政府,昨天一整天的電話都被不知底細的憤怒民眾給塞爆。 人都還沒來台,錢都還沒拿到手,只是因為聯合報的胡亂炒作,民眾就已被挑撥到和地方政府處於仇恨的緊張關係了。這種頂多只能救急於一時,卻副作用頗大的錢,豈是好拿,可以拿的? 然則這都還不荒謬,最荒謬的竟是媒體人王尚智,居然在他昨天的部落格一面吹捧陳光標,一面卻把國內的各家慈善團體和政府罵得一無是處。 讚一而毀眾。 評論時局,掛一而漏萬,永遠在以偏概全,也永遠迷失在表相的亂湊熱鬧,拉一個打一個,誇一個損三個,不但是媒體的無知,也足證此人的一逕顛倒作風。 虧得這個人還常自誇他是學佛的,一點智慧和半點慈悲心卻都沒有,只能講他的學佛是學到地獄去,既愚癡又可悲。 準此,陳光標、聯合報、王尚智,寧不哀哉!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