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6 00:02:41瀏覽1443|回應0|推薦15 | |
前期文章:健康新知(三)
《 節制飲食 可延長壽命 》 【張翠芬台北報導】防老、抗老化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動物實驗發現,「少吃」是延長壽命的關鍵之一。實驗證實:吃得少,活得好。同時,吃太多的老鼠常早死,飲食量增加10%,死亡率增加8%。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婦產實驗室主任趙湘台表示,老化的機轉、成因、改變、異常等問題大多仍渾沌不明。要抗老化,就要研究造成提早老化現象的原因,目前醫學所知有限,除了飲食、生活習慣、暴露於有害物質,或是感染病毒會造成老化外,要預防老化,只能反求諸己。 基因可以調控老化進行 同時擔任台灣抗老化學會理事長趙湘台表示,在線蟲的實驗模式中,證明基因可以調控老化進行,因為線蟲細胞內,有一種叫「寂靜基因」的抗老基因,可以抑制細胞內基因重組的反應進行,而基因重組可以生成ERCS的去氧核糖核酸遺傳物,線蟲體內細胞分裂的過程,ERCS堆積就是老化的原因。若是失去寂靜基因,等於失去抗老基因,就會造成細胞老化。 趙湘台說,從老鼠及哺乳類動物的實驗顯示,吃得少限制卡路里進入體內,大約只須減少平日飲食的3到4成,就能有效延長動物壽命。 其間機轉主要是,吃得少限制了卡路里,葡萄糖進入細胞少,可以減低細胞內一種「TPK訊息傳遞分子」傳遞,進而造成Sir2蛋白質及NAD調節分子活性增加;這兩者會造成寂靜基因活化,讓抗老基因活化,細胞因此就不老。 趙湘台說,從動物實驗可以證實「吃得少,活得好。」簡言之,均衡營養、特別是要吃得少、持續適度的運動、保持理想體重,就會活得好;另外生活規律、遠離聲色、生活簡單,就能永保安康。 食物攝取避免過與不及 台大微生物免疫學博士孫安迪醫師表示,節制飲食的延壽作用,在囓齒類動物中已經證實。不限量餵食大鼠,吃太多的老鼠常早死,飲食量增加10%,死亡率增加8%。若能節制飲食,動物顯得較年輕,但若攝取不足會發生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並誘發疾病。這些現象不僅見於囓齒類,在猿猴中也可見到。 孫安迪說,免疫系統與衰老有密切相關,節制飲食可阻止免疫功能的減退,甚至可增強免疫功能,人類想要抗老長壽,要多攝取天然完整而且沒有被汙染的食物,食物內容要多元化,包括各種不同的蔬菜、水果、澱粉類和蛋白質,食物的攝取量要適中,避免過與不及。 【2008/04/15 時報資訊】
《 美食紅綠燈 健康吃熱量不上身 》 【記者楊國棠嘉義報導】台灣各地夜市有好玩的又有好吃的,面對美食往往不自覺吃下過多熱量,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提醒怕胖或有慢性病的民眾,可以參考「食物紅綠燈」來選擇小吃,均衡攝食六大類食物。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盧冠琪表示,成人一天之內所需的營養分包括五穀根莖類(三到六碗)、蔬菜類(三碗)、水果類(二碗)、蛋豆魚肉類(四到六碗)、奶類(一到二杯)、油脂類(二到三湯匙),六大類食物都攝取,就能獲得均衡營養。 許多人喜歡逛夜市,面對美食誘惑,實在是考驗與掙扎,針對減重及患有慢性病的民眾,盧冠琪建議參考「食物紅綠燈」來選擇小吃。 其中「綠燈食物」含豐富營養素,可促進健康,是新鮮、天然、原味的食品,如陽春麵、鍋燒麵、新鮮水果、不加糖飲料等。 「黃燈食物」營養豐富,但熱量或油、糖稍高,僅適合偶爾選用,如炒麵、炒米粉、純果汁、甜豆花等。 「紅燈食物」只有熱量,營養素少,高油、高糖,調味、加工複雜,如鹽酥雞、薯條、臭豆腐、冰淇淋、加糖飲料、香腸、熱狗。 此外,調味醬料也要酌量,高糖高鹽的食物會讓細胞呈脫水狀態,飲料補充可選擇不加糖的木瓜牛奶、胡蘿蔔汁、綜合蔬果汁或白開水等。 還要特別記住,逛完夜巿品嘗美食後,別馬上睡覺,因為晚間活動量少,宜於進食後過兩個小時再睡覺,以免身體吸收過多食物能量。 【2008/04/10 自由時報】
《 531快步走 瘦腰不是夢 》 不管是養生、減重,現代人腰圍的數字都比體重來的重要!因為腰圍過粗,代表很多疾病的警訊。也許年過中年後,很難像林靜芸醫師一樣,維持大學時代的腰圍。但至少應努力維持女性腰圍少於80公分,男性少於90公分。 不過如果體重過重,想要只靠穿束腹讓腰圍變小是不可能的,因一脫下來就會「打回原形」。穿束腹倒是有個好處,比較吃不下,可以減少口腹之慾,但是要瘦腰還是得運動以及飲食控制。我建議可以「五三一快步走」,也就是每周走五天、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到一分鐘110下,就能達到消耗熱量的運動效果。 另外,林靜芸醫師吃地瓜養生也是很值得大家參考的方式,地瓜除了澱粉,還富含纖維質、維生素,比起吃白米、白土司、白麵條等空熱量的食物好多了,因此三餐若以地瓜取代主食類,也是很健康的作法。 蕭敦仁(蕭敦仁診所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記者黃玉芳整理 【2008/04/06 聯合新聞網】
《 保養關節 減少運動傷害 》 【記者江志雄羅東報導】天候忽冷忽熱,造成許多關節炎病患發病疼痛,醫師提醒大家注意生活小細節,平時就要做好關節保養。 關節炎肇因於退化、受傷、病菌感染、痛風、遺傳,治療方式有藥物、手術及復健,宜蘭縣羅東聖母醫院醫師陳筱慧說,關節炎病人長期使用藥物,恐有腸胃的副作用,手術治療無法適用於所有病患,多數仍需仰賴復健減輕酸痛,熱冷療、水療、電療、光療、運動、按摩,都是常見療法。 大家應如何保護關節﹖陳筱慧認為,舉手投足維持正確姿勢,睡覺不要在膝下放枕頭,如果感覺四肢疲累,隨時變換姿勢,讓關節充份休息,其次是避免拿過重物品,減少運動傷害。 多做運動,包括游泳、騎單車、做體操,最好減少蹲、跪、跑、跳動作,儘量勿上下樓梯、爬山,對於無法自主活動的病人,照顧者可在不引起當事人疼痛的範圍內,把他的關節伸直、彎曲到最大幅度,達到全身運動的效果。 肥胖是關節炎的好發族群,過重會使病情惡化,男性腰圍超過九十公分、女性八十公分,應積極減重,另外,精神緊張、失眠、生活壓力,同樣為關節疼痛加劇的潛在因子,學習放鬆心情也是復健治療重要一環。 一般關節炎病人常用熱敷包、外用藥膏,試圖減輕患部疼痛,但效果有限,到復健科接受專業治療才能事半功倍。 【2008/04/20 自由時報】
《 血糖測量最佳時機,餐前及睡前 》 胰臟是分泌胰島素重要的器官,分泌的胰島素會把我們所吃下的食物轉變成能量,胰島素也會驅使血糖進入人體細胞中提供能量,然而,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是胰島素本身功能不正常,就可能會產生糖尿病。 對於需長期使用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人而言,時常監測血糖非常重要。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建議,每日需量測血糖3次以上,一般而言,最好的量測時機為餐前以及晚上臨睡前。而對於第二型的糖尿病人雖未明確定出量測次數,但仍建議養成每日定時量血糖的習慣,對於懷孕婦女的妊娠性糖尿病則建議每日量測2次。 管理糖尿病的首要目標就是維持正常的血糖值,如果患者平日能夠很留心血糖的控制,將可有效預防併發症的產生。除了按時使用藥物之外,病友們也能藉由改變生活作息(節食與運動)以及監測血糖來達到目的,糖尿病友自我在家定時量血糖能夠讓自己避開高血糖以及低血糖的危急情況,低血糖的症狀可能會有手抖、冒冷汗以及飢餓感,嚴重時可能喪失意識昏迷,而高血糖的症狀可能會有極度口渴與飢餓感,有時候也會有尿多的情況。 新店耕莘醫院藥師 彭子安表示其實,指尖採血測血糖是許多糖尿病患心中的「痛」,這也是影響病友們自我監測血糖的最重要因素。 無論是那類型的糖尿病,若是放任疾病惡化而不注意血糖的控制,則糖尿病的併發症會對病友的心臟、眼睛、腎臟、神經造成嚴重傷害,雖然糖尿病對病人具有威脅性,但是我們可經由定時監測血糖來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產生,同時也能延長病友們的生命。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357 【2008/04/18 優活健康網】
《 疲倦嗎?小心成為亞健康一族!》 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針對十萬人次受檢者的健診記錄中發現,近8成民眾均有亞健康症狀出現,如果你有以下七大亞健康症狀,就要特別注意。七大亞健康症狀分別1.疲倦/精神不濟、2.睡眠品質不良、3.頭痛/頭暈、4.消化道(胃/腸)不適 、5.胸悶/呼吸不順、6.過敏/鼻炎/咳嗽、7.肌肉酸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亞健康指的是人體介於健康和疾病間的臨界點,可往好的方向恢復健康,也可往壞的方向發展疾病,若長期忽視便可能衍生疾病,引發健康危機! 40多歲的王小姐,長期以來一直有過敏、易疲累的困擾,平日外出逛街才半小時,身體累積的疲憊感就像經過激烈運動一樣,可是透過各項檢查,卻一直找不出造成身體不適的原因,也苦於無法改善。許多民眾都有類似王小姐的情況產生,但由於還稱不上嚴重疾病,因此常常加以忽視,殊不知身體器官功能已出現問題,長久累積中造成慢性疾病形成。 由於一般民眾多認為,沒有生病就等於健康,像疲倦、頭痛等症狀,只要適度休息就會好轉,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且過去的醫學觀念裡多偏重疾病的治療,故健康檢查都只在乎提早幫受檢者找出疾病徵兆,卻忘了症狀背後隱含著個人心理、生活習慣等問題。然而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因此健康檢查應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在疾病形成前便及早針對治病因子進行改善,徹底落實預防。 為了幫助民眾從日常生活中做好健康管理,針對個人的生活習慣進行調整,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引入國外風行已久的預防醫學新思維,成立聯欣診所,以「全人觀點」為中心,創新業界推出「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由「預防、專業、身體功能、整合、營養」五大元素結合,幫助民眾從生活中落實健康。 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提醒民眾:「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故健康檢查應從全人的角度出發,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而非只是疾病的篩檢。真正的預防醫學目的是不要發生疾病,最好方式就是從前端的健康管理及保養做起,整合個人所有關係健康的資訊,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最佳效果。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417 【2008/04/16 優活健康網】
《 慣用單手,手部肌肉可能已受傷!》 有沒有注意到,平時你是怎麼拿東西的?倒開水時是一手拿水壺倒,還是兩手捧水壺,拿書怎麼拿?托盤怎麼拿?不論是重複抽出檔案、鍵入資料、拿滑鼠、建檔,或者是拿較重的書本、湯碗、水壺,甚至是幫小孩洗澡等,通常拿取的方式,都很自然的會用一隻手去拿,以四指及大拇指抓取。 臺安醫院復健科醫師 鍾佩珍指出如果長此以往,當使用者發現已經無法從書架上抽出書本或拿東西時,很可能手腕已經高高的腫起來了。這時候,就必須要趕快找復健科醫師,做副木來讓受傷的肌鍵休息,用藥物及復健治療的輔助,例如抓啞鈴、在椅背等圓圓的東西上轉等動作,來訓練伸腕直肌。 此外,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用到大拇指的動作,一次都要用兩隻手一起做,不要只用單手,因為雙手會更有力量。例如拿水壺時,不要用一隻手直接握著水壺的手倒水,最好是一手握水壺的手把,另一手也扶著水壺,以兩手的力量共同分擔水壺的重量,才不會造成傷害。又如書架上的檔案不要放太緊,抽出時不必過於用力;抽取較重的檔案時,最好在一手拉出後,以另一手在檔案底下接住,而不要直接用一手拿下來,以免傷害大拇指及手腕。 此外,端盤子時應該用托盤,且手應該平托在托盤底下,而不是用手去抓盤子或托盤;鍵入資料、使用滑鼠等時,每卅分鐘就應該要休息一次;拿太重的東西最好分次拿取或請人幫忙,不要怕麻煩或逞強。這些日常生活上的動作,應該隨時隨地注意可能的傷害。
而已經受過傷害,必須使用副木的患者,就一定要好好休息;如果仍不願休息而勉強不當做某些動作,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使用副木,就等於是要強迫患處休息,再不休息,則不但患處要抵抗副木的力量,而且其他未使用副木的部位會受影響而更用力,又造成其他部位的傷害。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225 【2008/04/08 優活健康網】
收集、整理、配圖:✽ 貓 ✽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