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28 11:05:00瀏覽3106|回應1|推薦22 | |
正文 - 攝影約言其實是我個人攝影筆記經整理後的結果。 初入單眼門,多拍勤學問,曝光應熟練,觀念當通順。 光源粗歸二,環境光閃燈,環光燈日月,閃燈内外分。 環境光三要,曝光表細審,感光度快門,光圈一併稱。 曝光如放水,感光度水盆,光圈龍頭口,快門流時論。 光圈小清晰,光半一四乘,倍光同數除,圈大易迷濛。 高快門凍結,光半時半剩,倍光倍時間,低快門流動。 高感需光省,光半值倍份,倍光數半減,低感細節呈。 光圈值平方,除以曝時程,二底取對數,EV本義申。 場景光太強,高EV制衡, 圈縮快門短,光表多循遵。 何謂增一格?受光倍積囤,或感度加倍,釐清莫囫圇。 焦距之倒數,快門快或等,否則減震啟,或脚架支撑。 感光度設定,調高於暗昏,不然防震開,或脚架坐鎮。 鏡頭光先透,反光鏡高陞,快門簾開放,元件受光成。 手震當持穩,脚架常接承,快門線隨侍,反光鏡預升。 如何持機穩? 四周尋靠枕,臉頂機托鏡,肘壓膝跪蹲。 如何畫質高? 忌主移手震,低感光圈縮,防對焦失準。 主移連對焦,定物高快門,光微升感度,閃燈亦隨跟。 對焦點過少,鎖焦可延伸,對焦再構圖,距短圈大慎。 對焦點何置? 尋眼于眾生,泛焦近三分,景深表可證。 何時光圈決? 搶拍定景深,如未限快門,時長震來損。 何時快門決? 速照人物奔,連續對焦配,豈畏童馳騁? 先決應謹慎,窗眼不離寸,觀景窗入光,曝光變轉瞬。 何時當手曝? 慢拍徐調整,夜景或閃燈,全景定乾坤。 怎知曝光準? 直方圖準繩,靠右但不連,連時日現身。 怎知對焦銳? 隨拍隨確認,螢幕對焦點,放大後見聞。 何時補償正? 白多雪滿城,何時補償負? 黑廣焦田耕。 何時關減震? 追焦不停頓,脚架無強風,留心少悔恨。 如何淺景深? 進拍足前登,焦長亦法門,圈大好幫襯。 如何背景糊? 淺景深為根,外加後距遠,斯義誠中肯。 辨清晰範圍,景深義莫混,輸出若放大,觀距應隨曾。 螢幕可對焦,超低角可臻,若能兼翻轉,取景更縱橫。 日光燈下攝,圖現黄塊層,此因快門速,調慢不求人。 像差色散角,圈縮利有徵,縮極質必反,繞射中作梗。 取景臨日烈,耀光伺機逞,護鏡可暫脫,遮光罩解困。 寒地涉暖前,鏡機塑袋存,出空封赴暖,靜放至同温。 換鏡頭怕風,接口下放陳,携氣吹脚架,治元件入塵。 如何清鏡片? 氣吹除沙尘,布沾清潔液,去油污指紋。 自訂白平衡,灰卡不可省,被攝處滿窗,陰影不留痕。 中焦近眼視,形狀不易更,安步勤構圖,初學之根本。 長焦淺景深,速快門托穩,遠拉背景近,長曝脚架昇。 短焦含物廣,進若後距增,邊近易變形,風景透視能。 變焦取景易,定焦質多勝,微距宜近微,移軸形修正。 U V 保名鏡,遮罩亦功臣,柔焦凡士林,恍然如霧夢。 偏光消倒影,日直角藍純,飽和對比佳,雲朵更美輪。 全減自減光,慢快門為尊,擅絲瀑霧海,除反差兼任。 漸減除反差,明暗不混沌,用之天常紅,宜日出日沉。 定焦充微距,接寫環上陣,對焦距離減,畫質不失真。 如何測機身? 元件點詳診,快門數清查,保單少糾紛。 如何驗鏡頭? 無刮痕塵粉,霉斑亦不見,試拍測焦准。 攝影守公德,人佔位輕聲,拍人徵同意,排隊免紛爭。 添器材量力,讀手冊有恆,操作破萬遍,上手如有神。 釋義補充(釋義與補充可補正文之疏漏,應與正文合看,方稱完整。) 初入單眼門,多拍勤學問,曝光應熟練,觀念當通順。 釋義: 從略。 補充: 單眼相機(SLR/Single Lens Reflex)又名單反相機。 Back to Top 光源粗歸二,環境光閃燈,環光燈日月,閃燈内外分。 釋義: 光源可粗分爲環境光與閃光兩種,環境光(Ambient light)為日月,電燈,日光燈,火燭等光源。 閃光燈為突發性光源,有内閃,外閃(離機閃)兩種。 補充: 一,閃光燈在高速同步閃光模式下為一種較弱的斷續性光源。 二,日月,電燈,火燭等為連續性光源; 日光燈為斷續性光源。 Back to Top 環境光三要,曝光表細審,感光度快門,光圈一併稱。 釋義: 環境光有三要素,可用相機内建的曝光表上邊調三要素邊看其曝光變化, 三要素為感光度,快門,與光圈。 補充: 在手動曝光模式下在觀景窗中可觀察到相機内建的曝光表,曝光表中調三要素時會出現左右長度變化的小格條。當小格條達到曝光表正中央(0)時表示相機認爲已達最佳曝光(但是不一定是真正的最佳曝光,最佳曝光與現場環境及個人主觀認知有關)。 Back to Top 曝光如放水,感光度水盆,光圈龍頭口,快門流時論。 釋義: 曝光如同放水(以水喻光),底片或感光元件的感光度相當於水盆,感光度愈大表需光量越大則水盆越大。 光圈如同水龍頭口徑,光圈愈大表受光愈多相當於水龍頭口徑愈大。 快門為底片或感光元件的受光時間相當於水龍頭從開到關的水流時間。 補充: 一,到底快門是指時間還是速度呢? 快門的定義是曝光在底片或感光元件一次所需的時間。 當這個時間愈短,就代表曝光一次的速度愈快。反之,高速快門表示曝光一次所需的時間很短。 兩者(時間與速度) 在敘述上常被交互使用而不悖。 二,如果現場光線很強則可比喻為較高的水壓或水流速。 Back to Top 光圈小清晰,光半一四乘,倍光同數除,圈大易迷濛。 釋義: 光圈縮小景深變長,像片就容易清晰。光圈縮小則光圈值變大,當光圈縮小成原來的一半時光圈值變 為原來的一點四倍。光圈放大為原來的兩倍時光圈值就要用一點四除得商為新的光圈值。光圈放大景深變淺故容易迷濛脫焦。 補充: 一,景深(Depth of Field,DOF) 為成像清楚的距離範圍。 二,光圈太小多有繞射現象降低畫質,廣角尤其明顯。 Back to Top 高快門凍結,光半時半剩,倍光倍時間,低快門流動。 釋義: 高快門即曝光時間短,可凍結被攝物體的動作。若光圈不變,曝光時間減半則受光亦減半,曝光時間加倍則受光亦加倍。低快門即曝光時間長,可記錄被攝物體的流動感(假設被攝物體是動態的)。 補充: 一,感光度只改變需光量,不影響底片或感光元件的實際受光量(實際受光量由光圈及快門控制)。 二,與鏡頭光軸垂直的動作會比與鏡頭光軸平行的動作需要更快的快門凍結動作;離鏡頭較近的動作會比離鏡頭較遠的動作需要更快的快門凍結動作。 Back to Top 高感需光省,光半值倍份,倍光數半減,低感細節呈。 釋義: 感光度愈高則需光量愈少,故言需光愈省。需光量減半則感光度值加倍,需光量加倍則感光度值減半,低感光度需光量大,容易呈現出細節。 補充: 感光度愈高噪點亦多。 Back to Top 光圈值平方,除以曝時程,二底取對數,EV本義申。 釋義: 曝光值EV=log2(f2/t)=log2(IE/C); f為光圈值,曝時程t為快門(單位為秒); I為感光度,E為照度,C為常數。 補充: 一,相機測光時會根據現場光綫(照度E)再搭配感光度(I) 作為輸入得到一個曝光值(EV),再根據這個曝光值輸出一系列光圈值與快門的組合,攝影者只要採用任一各組合都會使觀景窗中曝光錶的小格點(條)達到正中央零的地方。假設相機測光取EV=0為適合的曝光值,則下列的光圈值與快門組合均使EV=0: (f/1,1秒; f/1.4,2秒; f/2,4秒; f/2.8,8秒) 反映在相機内建的曝光表上。 二,光圈減一格『光半一四乘』的道理由此而來,光圈值若變為原來的1.4(即根號2)倍而快門維持不變,由本首公式得EV值加1(EV有時候指格或級的單位,但在此為曝光值),故為減一格。同理,快門減一格『光半時半剩』也可據此推出。 Back to Top 場景光太強,高EV制衡, 圈縮快門短,光表多循遵。 釋義: 假如現場光線太強,相機會搭配感光度選擇較高的EV曝光值來匹配制衡。 較高的EV意味著縮光圈及較短的快門(在此非指加格或加級),可觀察曝光表並遵循之(使光量達到曝光表正中央0處)。 補充: 一,前兩句側重於測光表的輸入,而二三四句側重於測光表的輸出。 二,通常現場光線太強或使用脚架長曝光時我們都會選擇最小的感光度以爭取較好的細節。 三,EV容易令人混淆的原因是它是曝光值,又常被當作格或級的單位(增格或減格我們稱為曝光補償)。同一場景下,曝光值加一恰為減一格/級(也有人標成-1EV,EV表單位),如果不看清上下文得知EV代表的是曝光值還是作為單位的格或級,只會愈來愈迷糊。(EV在這裡指的是曝光值) Back to Top 何謂增一格?受光倍積囤,或感度加倍,釐清莫囫圇。 釋義: 增一格或增一級可意謂著感光元件受光加倍(EV減一),也可通過感光度加倍達成(感光元件受光不變,EV不變,但需光量減半)。 補充: 感光度增加少於一格搭配感光元件受光增加少於一格亦可達成增一格,至於減一格就請讀者舉一反三了。 Back to Top 焦距之倒數,快門快或等,否則減震啟,或脚架支撑。 釋義: 這首主要講手持相機拍攝靜物時的安全快門,無減震功能的機身或鏡頭更要考慮安全快門。快門必須快於或等於35mm 等效鏡頭焦距的倒數才不容易有模糊的成像,這是避免手震的常規。 例如50mm焦距的鏡頭在135片幅機身就要用到1/50秒或更快才不會手震。在APSC片幅機身因為等效焦距增為75mm,所以就要用到1/75秒或更快才不會手震。否則有減震功能的鏡頭或機身就要開啓減震,或者使用脚架以避免手震。 補充: 一,本首僅適用於較靜的被攝物,對於移動的被攝物,要防止模糊的成像就只能將快門加快。(亦見三c) 二,有些人手持相機較穩,可用更慢的快門而不手震。 三,如果快門慢於35mm 等效焦距的倒數又沒有減震功能的鏡頭或機身,而且沒帶脚架呢? a,若可用相機包墊著或用其他桌台墊著。 b,可酌量增加感光度以爭取更快的快門。 c,如果處於微光/昏暗的環境下,且被攝主體不甚遠,則可用閃燈凍結被攝主體。 四,使用微距鏡頭或接寫環(Extension Tube),由於被攝物多會被放大, 所以手持攝影時快門應該要比一般的安全快門(焦距之倒數)更快才不會造成手震,否則最好搭配脚架與快門線或無線遙控或定時自拍。 Back to Top 感光度設定,調高於暗昏,不然防震開,或脚架坐鎮。 釋義: 感光度在暗昏環境光下調高以爭取更快的快門,要不然可以開啓有減震功能的鏡頭或機身,或者使用脚架以避免手震。 補充: 一,調高感光度也可以和開啟減震功能同時進行。 二,通常使用脚架使都會設定低感光度以減少噪點,但是在某些情況,如一片漆黑下拍攝螢火蟲,不妨適量提高感光度。 三,如果處於微光/昏暗的環境下,則可用閃燈凍結被攝主體。 Back to Top 鏡頭光先透,反光鏡高陞,快門簾開放,元件受光成。 釋義: 反光鏡阻隔(介)於鏡頭和快門簾之間。光先穿透鏡頭,按下快門後反光鏡會升起使光通過第一關,快門簾再開放使光通過第二關,然後光接觸感光元件進行受光成像。 補充: 一,反光鏡主要作用是將透過鏡頭的光線反射到上方的五稜鏡呈現至光學觀景窗(Optical Viewfinder/OVF),使我們可以透過觀景窗看見鏡頭光圈全開的景像。 二,由於快門按下後反光鏡升起會使機身震動,有些機身便提供了快門按下第一次使反光鏡預先升起的功能(Mirror Lock-up), 快門按下第二次後快門簾直接開放使元件受光而少了反光鏡帶來的機身震動。 由於快門按下第一次使反光鏡升起檔住五稜鏡,使透過鏡頭的光線不再能傳送到五稜鏡,會使觀景窗看見一片漆黑。 三,另一種反光鏡預升是為了使人容易清除感光元件上的灰塵,此時不但反光鏡會升起,而且快門簾也會開放,但是感光元件不會通電受光。 四,現在有很多沒有反光鏡及五稜鏡的可換鏡頭相機,機身才可以做到很薄(法藍距/flange短),用的是電子觀景窗(Electric Viewfinder/EVF)。 Back to Top 手震當持穩,脚架常接承,快門線隨侍,反光鏡預升。 釋義: 本首在講防手震或機震。手震指按下快門造成的機身震動,而機震指反光鏡升起造成的震動。 容易手震要多用脚架,快門線隨身携帶,反光鏡可預升以防機震。 補充: 一,手持無減震功能的鏡頭或機身時,參考安全快門(見『焦距之倒數』一首)。 二,在過慢的快門下,有減震功能的鏡頭或機身其減震效果不如脚架,此因機身或鏡頭防手震效果最多不過四級,手持快門慢過安全快門四級仍不免會手震。 三,無線遙控或定時自拍亦可取代快門線。 四,反光鏡預升多用於快門1/4-1/30秒間,長焦尤確。此與反光鏡震動的時間有關(約在1/15秒左右),快門夠快時本就有凍結效果,故不足為懼,快門夠慢時(例如夜景長曝),使震動的1/15秒佔所有曝光時間的百分比變小,影響亦可忽略。 五,穩固的脚架可以對治手震及機震。 Back to Top 如何持機穩? 四周尋靠枕,臉頂機托鏡,肘壓膝跪蹲。 釋義: 要如何穩定地手持相機呢? 可在拍攝地點四周尋找肘手或機鏡部位可以依靠墊枕的物體(如欄杆,樹枝樹幹,門緣窗緣等),臉部頂住機身背後(此處特指以光學觀景窗/OVF取景時)一手托著鏡身,無外界靠枕時可採單脚跪姿或蹲姿,用肘部壓著膝部以減少手震。 補充: 本條在快門速度稍慢於安全快門(安全快門即鏡頭焦距之倒數,單位為秒)時尤需留意。快門速度過低於安全快門時仍然要放棄手持,改用脚架。快門速度遠快於安全快門時,則手震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Back to Top 如何畫質高? 忌主移手震,低感光圈縮,防對焦失準。 釋義: 若欲畫質高就要預防被攝主角過速移動或手震(亦見『手震當持穩』一首),用低感光度及適度縮光圈有益於畫質提升(亦見『像差色散角』一首),並且防止對焦失準。 補充: 一,若被攝主角過速移動又欲成像清晰則要用較高的快門凍結物體(如果光線昏暗, 而且被攝主角夠近時, 也可考慮用閃燈凍結物體)。 二,本首假設使用的器材條件相同。 Back to Top 主移連對焦,定物高快門,光微升感度,閃燈亦隨跟。 釋義: 本首主要針對非靜態的被攝人物。被攝主角過速移動可啓用連續對焦,凍結物體要用較高的快門,光少的時候要增加感光度,使較快的快門仍可曝光正常,或者在被攝主角夠近時(在閃光最大照距範圍內) 使用閃燈。 補充: 一,被攝主角過速移動除了啓用連續對焦外,如果可預先構圖,亦可使用泛焦/陷阱對焦的方式(手動對焦),等到被攝人物進入構圖範圍時再按下快門。 二,光愈少,閃燈凍結近處人物的效果愈好(如果只論凍結近處人物,則快門不必很高,低於最快閃光同步速度即可)。 三,光少的時候增加感光度與使用閃燈的取捨或並用要根據現場環境作決定。例如光少而主體及背景都不是太遠時,只使用閃燈或只調高感光度都可以,端看想要表達的感覺。光少而主體近背景遠時,若不想背景過暗,則仍要調高感光度,主體則可用閃燈打亮(配合濾色片調主體色溫),不打亮亦可(若為逆光,便是剪影照),取決於想要表達的感覺。 四,增加感光度(ISO)或開大光圈(光圈值A變小)都會使閃燈的最大等效照距D增加。 (sqrt(ISO/100))*GN=A*D。 Back to Top 對焦點過少,鎖焦可延伸,對焦再構圖,距短圈大慎。 釋義: 本首針對自動對焦。相機在單點對焦時若沒有足夠的對焦點,可用鎖焦的方式先以中央對焦點對被攝主角半按快門不放, 再平行移動(而非旋轉)相機重新構圖,物距小(此法對拍攝微距效果不佳)或開大光圈時尤其要注意。 補充: 一,靜物突動亦可用此法搭配追焦以完成拍攝。 如水鳥頭朝右時可可用鎖焦的方式先以較凖的對焦點對水鳥對焦半按快門不放,若此時水鳥突然朝右飛起時即可搭配追焦再將相機右移以完成拍攝。 二,若景深過淺時(物距小或開大光圈),此種對焦方式容易造成失焦,這是因為想要凖焦主體的焦平面與真正對到焦的焦平面容易不在同一個景深範圍。 三,如果周圍的對焦點夠凖的話,不妨用最接近被攝主體的對焦點來對焦,如此一來平移的幅度較小,脫焦的機會也較小。 四,有些鏡頭若有嚴重球面像差的問題(畫面愈往周圍愈不清楚),不妨縮一兩格光圈以改善像差,同時景深變深,對焦再構圖時也較不易脫焦,可謂兩全其美。 Back to Top 對焦點何置? 尋眼于眾生,泛焦近三分,景深表可證。 釋義: 對焦點可放在生物的眼睛。泛焦是指在某一焦距及光圈組合下,對焦在某一距離時有最大的景深(清楚的範圍最大),通常將對焦點放在構圖畫面下方較近處,可觀察鏡頭的景深表得到印證。 補充: 一,泛焦技巧多用於風景照,於手動廣角鏡頭尤確。 二,如果鏡頭沒有景深表,那麼泛焦對焦點的精確距離,可用此訣得出 『三五幅三十,先乘光圈值,除焦距平方,對焦點公尺。』, 即 F2/(Nc),單位為公尺。 其中F為焦距,N為光圈值。c為最大模糊圓的直徑(μm,微米)或最大模糊圓的直徑(mm,毫米)乘1000,最大模糊圓的直徑=感光元件的對角線/1500。 若機身為135片幅,c=30,若機身為APS-C片幅,c=20,機身為4/3片幅,c=15。 此時景深範圍為無限遠至對焦點距離的一半。試舉一例,假設使用135片幅,20mm焦距,且光圈定在f/8(即N=8),則泛焦的對焦距離為20x20/(30x8) =1.6公尺時,有最大的景深(從1.6/2=0.8公尺至無限遠),如果構圖中1.6公尺處找不到對焦物或不容易對到焦,可以先在四周1.6公尺處先找對焦物來鎖焦(見『對焦點過少』一首)再進行構圖。對焦點表示對焦距離,泛焦時被攝人物可介於對焦距離至無限遠,不一定要在對焦距離的位置。 三,若於人臉部作特寫的構圖時,如果對焦點沒有分佈在眼睛,可以找接近同一焦平面的嘴角或鎖骨處的對焦點來取代(把一側的眼睛,嘴角,與鎖骨連成一線,只要這條線與鏡頭光軸垂直時都可用這種方式對焦,所以在接近模特兒以低角仰拍或以高角俯拍時本法就不適用)。 Back to Top 何時光圈決? 搶拍定景深,如未限快門,時長震來損。 釋義: 光圈決用於搶拍時固定景深,如果未限制最慢快門,則曝光時間稍長時手震即損傷畫質。 Back to Top 何時快門決? 速照人物奔,連續對焦配,豈畏童馳騁? 釋義: 快門決用於搶拍時固定快門速度(曝光時間),通常是在凍結快速移動的被攝主角時使用,搭配連續對焦很適合用來拍攝奔跑的兒童。 補充: 一,高速快門搭配連續對焦也適合用在運動比賽,賽車或飛鳥,飛機,等高速移動的物體。 二,大白天在高速移動的交通工具上如遊艇,火車等,如向外頭拍攝欲得較清晰的影像,也可使用快門先決,將快門設成較快。 Back to Top 先決應謹慎,窗眼不離寸,觀景窗入光,曝光變轉瞬。 釋義: 使用光圈先決或快門先決時,按快門要眼貼近觀景窗(用手遮或遮窗罩-- 觀景窗專用遮罩亦可), 一旦觀景窗入光,會影響相機的測光而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曝光。 補充: 一,攝影者背後有強光及用脚架時尤確。 二,正確的測光應該只計量鏡頭前方的光線,觀景窗多出來的入光屬雜光,在先決或自動測光模式下會讓相機以為光線變亮,而用更快的快門或更小的光圈,使最後的曝光結果變暗。 三,如果採用手動曝光(M mode)同時使用Live View/LCD(而非觀景窗)取景,在相機背後有大強光時, 也要遮住觀景窗,以免觀景窗的滲光導致測光失準。 Back to Top 何時當手曝? 慢拍徐調整,夜景或閃燈,全景定乾坤。 釋義: 手動曝光用於可從容調整曝光時,在拍攝夜景等長快門或使用閃燈時較有利,在全景照時也較容易成功。 補充: 一,全景照最好對不同的部位固定一光圈快門值,以免組合後的圖在銜接處明暗不一,而且最好使用手動對焦,於不同圖間使用同一對焦點,使最後全景圖的焦點一致,看起來更自然。 二,如果在快門先決時使用閃燈,可能得到太小的光圈(大光圈值)而使閃燈出力不足。如果在光圈先決時使用閃燈,可能得到太快的快門,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進入閃力較弱的高速閃光同步模式,是故在使用閃燈時,手動曝光反而易於操控。更不用説在使用內閃時,很多相機的快門不能快過最快閃光同步快門。 Back to Top 怎知曝光準? 直方圖準繩,靠右但不連,連時日現身。 釋義: 直方圖(histogram)可作爲曝光準確的依據,直方圖内的曲線最好是靠右但不連至右緣,除非太陽或反光出現圖中才會連至右緣。 補充: 一,本法可在亮部不過曝的情況下(太陽或反光除外),使暗部儘可能地亮一點。當然,以美學的角度來說,有人喜歡亮一點(人像照尤確),有人喜歡暗一點,曝光並無絕對正確的標準可言。 二,亦參考相機背後螢幕的高光警告(blinkies),它標出過曝(overexposure)的地方。當然,直方圖及高光警告都是數位相機在相片照了以後才作用的。 Back to Top 怎知對焦銳? 隨拍隨確認,螢幕對焦點,放大後見聞。 釋義: 要確保對焦銳利準確就要時常拍攝完後放大相機背後螢幕(LCD)中檢視圖片的對焦點。 補充: 一,對焦模糊即使後製也難以救回。 二,對焦及測光都是在最大光圈(光圈值最小)下進行的,與設定的光圈無關。 三,自動對焦的對焦感應器分十字及一字形,十字形的較精確。相機的對焦感應器有很多點,每一點都有一個啟動光圈值,每一點在鏡頭最大光圈值小於等於那一點的啟動光圈值時才能正常工作,例如鏡頭最大光圈值2.8可以啟動2.8和5.6的對焦感應器,鏡頭最大光圈值3.5-4.5就只能啟動5.6的對焦感應器。 Back to Top 何時補償正? 白多雪滿城,何時補償負? 黑廣焦田耕。 釋義: 取景時白色占畫面較多,如積雪時就要加格(級)做曝光補償。取景時若黑色占畫面較多,如為下期耕作而燒焦的稻田,就要減格(級)做曝光補償。 補充: 在手動曝光模式(M mode)下要如何作曝光補償呢?假設要補償正一格, 此時觀景窗中曝光表的格點就要出現在+1(而不是0) 才是我們認為理想的曝光。 Back to Top 何時關減震? 追焦不停頓,脚架無強風,留心少悔恨。 釋義: 在追焦(Panning)或使用脚架又無強風時要關掉減震功能。 補充: 一,有強風時若脚架吊了重物還是有可能使脚架微震(這時候脚架的中軸盡量不要升起,以增加脚架的穩定度),仍需開啓減震功能。 二,追焦時有些器材的減震系統仍可於某種模式下開啟,如尼康的一些鏡頭有分Normal及Active兩種模式,要開啟Normal模式才可(若是在行進中的車輛或船艇則開啟Active,其他請自行參照器材之說明)。但是如果減震模式僅能消除水平或垂直的方向,而追焦/擺鏡的方向卻是斜的,仍然不可採用水平或垂直模式。 Back to Top 如何淺景深? 進拍足前登,焦長亦法門,圈大好幫襯。 釋義: 要達到淺景深有許多手段,走近被攝主體為其一,使用長鏡頭為其二,使用大光圈為其三。 補充: 一,背景與主體距離拉長不影響(不改變) 公認意義上的景深(DOF/Depth of field),只是背景離景深範圍愈遠時,看起來就會更模糊。 二,一般(非微距)的景深公式如右: DOF = 2NCf2S2/(f4-N2C2S2) , 其中f為鏡頭的焦距,S為對焦距離,N為光圈值,C為最大模糊圓,為感光元件或底片的對角線長除以一個常數(1500~1800)。 現在假設用50mm的鏡頭光圈設在8,並對焦於3公尺處,如果所在位置,對焦位置,鏡頭及光圈都不變而只改變片幅,由APSC換成35mm,最大模糊圓的改變由0.00002(公尺)變為0.00003(公尺),景深的變化由0.58公尺變成0.88公尺(你沒看錯),景深不但沒變淺,反而變深。 但是這和我們平常的認知為何差距那麼大呢(片幅愈大,景深愈淺)? 主要是因為我們在換了較大的片幅之後,都會不自覺地較靠近被攝體而使對焦距離減少(人像攝影尤確)。 假設我們用APSC片幅作人像攝影構圖時,將人像的身長定在像片高度的六成高,換了35mm片幅後,如果所在位置,對焦位置,鏡頭及光圈都不變,被攝主角會變得較小,通常我們都會向前移一兩步使人像的身長在像片高度的比例不變,而這一兩步便造成景深的由深轉淺。 就剛才的例子(在35mm片幅下用50mm的鏡頭光圈設在8),如果物距由3公尺減為2公尺,那麼景深便由0.88公尺降為0.39公尺,而比起之前用APSC的景深(0.58公尺)還要更淺! 三,微距的景深(DOFmacro = 2NC(m+1)/m2,m為放大率) 決定於光圈值,最大模糊圓的直徑,及放大率/對焦距離,放大率等於底片或感光元件上的像長除以實際物長,也等於像距除以物距,故放大率在最短對焦距離下有最大的值,但此時景深也最淺,所以微距攝影常縮光圈來增加景深。 Back to Top 如何背景糊? 淺景深為根,外加後距遠,斯義誠中肯。 釋義: 如何使背景更模糊呢? 要以上首淺景深為根據,另外加上主體與背景距離拉遠這個條件,方為中肯。 Back to Top 辨清晰範圍,景深義莫混,輸出若放大,觀距應隨曾。 釋義: 景深就是人類眼睛能夠辨識為清晰的範圍,輸出(螢幕或相片)如果放大,觀看距離理應隨之增加(曾字於此同增)。 補充: 一,這首補充上首景深公式的假設,也是最大模糊圓的假設。這個假設是輸出在一定大小時,要有一定的觀看距離,使人觀賞感到舒服。 二,最大模糊圓為感光元件或底片的對角線長除以一個常數(1500~1800),鏡頭解像力愈強,畫素愈高,這個常數就愈大,故最大模糊圓就愈小。 三,輸出畫素愈高的圖,尺寸也會愈大,這時後如果觀圖距離沒有隨之增加,則公認的景深定義便不復成立。此時會覺得圖較不清楚,但是不建議將之稱為景深變淺,因為公認的景深一詞已含”圖愈大,觀距愈大”的假設。 Back to Top 螢幕可對焦,超低角可臻,若能兼翻轉,取景更縱橫。 釋義: 本首特別針對有LCD螢幕的數位相機。機背LCD螢幕如果可用來對焦,即使是超低角度的取景(甚至快貼地)也可達成,LCD螢幕若能翻轉,取景就更加縱橫無阻了。 補充: 有些機身可透過無線行動配接器(外接或內建)將影像傳至高階手機,故可用手機來取景拍照,取景彈性不下於翻轉螢幕。 Back to Top 日光燈下攝,圖現黄塊層,此因快門速,調慢不求人 釋義: 在日光燈下攝影若相片出現一層黄區塊,這表示快門快於1/60 sec,只要調慢於1/60 sec就好,不必送修器材。 Back to Top 像差色散角,圈縮利有徵,縮極質必反,繞射中作梗。 釋義: 像差,色散,暗角的出現可經由縮光圈得到改善(可以驗證)。但是光圈太小畫質會變差,這是因為繞射的原因(廣角尤確)。 補充: 一,像差為鏡片的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會導致相片邊緣畫質變模糊。 二,色散(chromatic aberration)為光經過鏡片時出現如三稜鏡的分光現象,使像片中的線條出現了紫邊,青邊,或桃紅邊等。 三,暗角(vignetting)為畫面四角變暗的現象,主要是由於鏡頭周圍斜向光線與主光軸有較大的夾角造成(參考COS四次方定律),而廣角鏡頭視角較大,暗角會比較明顯。使用遮光罩或較厚的濾鏡(或多片濾鏡)也會形成暗角。 四,有些成像優異的鏡頭即使光圈全開也能在像差,色散,及暗角三方面有較一致的好表現。 五,繞射(diffraction)為光通過光圈葉片繞彎造成的結果,這也是光的波動性質,會使相片的銳利度減低。光圈孔徑愈小愈明顯,因為廣角鏡頭在某一光圈值的光圈孔徑大小要小於中長焦同一光圈值的光圈孔徑大小,所以廣角鏡頭的小光圈繞射現象較長鏡頭的小光圈繞射現象嚴重。 Back to Top 取景臨日烈,耀光伺機逞,護鏡可暫脫,遮光罩解困。 釋義: 在大太陽下取景構圖時常會面臨耀光的問題,這時候保護鏡可暫時卸下,再裝上遮光罩抗耀光(至一定程度)。 補充: 一,耀光(flare)為光在鏡片間反射造成的結果,他會使得相片像是上了一層霧,導致細節變差,對比降低,還可出現光斑(flare spot)。 二,鏡頭焦距愈小(愈廣角),愈容易出現耀光,所以很多廣角鏡頭自己就有固定式的遮光罩。 Back to Top 寒地涉暖前,鏡機塑袋存,出空封赴暖,靜放至同温。 釋義: 從寒冷的地方到温暖的地方(如暖氣房)前要將鏡頭及相機放在塑膠袋,再擠出空氣密封才到暖處,靜放在熱處直到塑膠袋内外温度相同才可取出使用(防水氣凝結相機鏡頭内)。 補充: 一,從冷氣房至極濕熱的外面時本首也適用。 二,在寒地時,備用的電池盡量放在大衣内靠近身體的口袋來保暖,否則電力會急速下降。 Back to Top 換鏡頭怕風,接口下放陳,携氣吹脚架,治元件入塵。 釋義: 換鏡頭時怕風吹沙塵沾上感光元件,所以將機身的鏡頭接口朝下,使沙塵不易直接吹入。 同時也携帶氣吹及脚架,萬一感光元件入塵時可及時處理。 補充: 一,感光元件入塵時可在乾燥無風又少灰塵處將機身(無鏡頭)固定在脚架上,鏡頭接口朝下,並將反光鏡預升(專清灰塵的那種),再以氣吹吹之。 二,反光鏡預升的目的有分清灰塵或防機震兩種,清灰塵用途時感光元件不通電,而防機震用途時感光元件通電。 Back to Top 如何清鏡片? 氣吹除沙尘,布沾清潔液,去油污指紋。 釋義: 如何清潔鏡頭前後的兩枚鏡片呢? 先用氣吹吹除沙粒灰塵(尘字於此同塵),再用拭鏡布沾取清潔液,以畫小圈方式由中心向外圍擦拭除去油污指紋。 補充: 一,若鏡片沾上沙粒又不先吹掉,而直接用拭鏡布或拭鏡紙擦拭鏡片,很有可能會刮壞鏡片,不可不慎! 二,本首同樣適用於濾鏡的清潔。 Back to Top 自訂白平衡,灰卡不可省,被攝處滿窗,陰影不留痕。 釋義: 自訂相機白平衡就要有灰卡,在被攝處將灰卡充滿觀景窗且不留陰影。 補充: 一,自動白平衡在夜間燈光處通常不凖,故常要自訂相機白平衡,也有人用白紙自訂相機白平衡。 二,有的機身可以直接指定白平衡色温。 三,也可以先拍攝RAW檔再後製調白平衡。 Back to Top 中焦近眼視,形狀不易更,安步勤構圖,初學之根本。 釋義: 中焦距的鏡頭視角接近人的視角,視野不易產生變形,多移動脚步來構圖,為初學者的基本功。 補充: 所謂標準鏡頭是指鏡頭視角與人的視角最接近的定焦鏡頭。它的焦距與感光元件對角線的長度相當,如APSC片幅機身的標準鏡頭為35mm,而135片幅機身的標準鏡頭為50mm。 Back to Top 長焦淺景深,速快門托穩,遠拉背景近,長曝脚架昇。 釋義: 長焦距的鏡頭容易有淺景深效果(大光圈尤確),快門要加快並且托穩(原因見『焦距之倒數』一首),可以將遠方的背景向被攝前體拉近,快門稍慢時就要用到脚架。 補充: 一,第三句講的是長鏡頭的壓縮效果,提到背景就暗示有前體,若被攝前體要維持較短焦段相同的大小,誓必要往後退而增加了物距,如此就有壓縮背景的效果。 二,由於長焦段可將背景拉近(拉大),適合在沙灘上對海上構圖以增加海水在相片中的比例(面積)。 Back to Top 短焦含物廣,進若後距增,邊近易變形,風景透視能。 釋義: 短焦距(廣角)的鏡頭可包含較多的景物,走近被攝主角拍攝會使主體與背景之間距感覺增加,但是畫面邊緣及較接近鏡頭的部份容易變形,適合用於風景照而且易達成導引視線的透視(Perspective)效果。 Back to Top 變焦取景易,定焦質多勝,微距宜近微,移軸形修正。 釋義: 變焦鏡頭增加取景的彈性,定焦鏡頭畫質通常較優,微距鏡頭適宜近的,微小的被攝主角,移軸鏡頭適宜修正變形(多為手動對焦)。 補充: 不要因為使用變焦鏡頭而忽略了移動脚步來構圖的重要。 Back to Top U V 保名鏡,遮罩亦功臣,柔焦凡士林,恍然如霧夢。 釋義: UV濾鏡可當保護鏡,遮光罩也有保護鏡片的效果,將凡士林塗抹在保護鏡或使用柔焦濾鏡可以營造如霧如夢的效果。 補充: 一,UV濾鏡亦小損畫質,所以有人用遮光罩保護鏡頭,建議使用Kit lens 或便宜的鏡頭時乾脆就不加保護鏡。 二,局部柔焦效果也可經由軟體或Lensbaby等達成。 Back to Top 偏光消倒影,日直角藍純,飽和對比佳,雲朵更美輪。 釋義: 偏光濾鏡可消除水面倒影,假設太陽及攝影者間有一軸線,與之成直角的天空會更藍,而且會有更好的飽和度及對比,雲朵也會顯得更立體美麗。 補充: 一,偏光濾鏡亦可使雲更加立體,飽和及對比更佳,薄者不易生暗角。 二,若是在正中午時,何處的天空會更藍? 一手指太陽為軸,另一手與軸成90度畫圓,所切過的天空就是更藍處,此例更藍處為四周接近地平線的天空。 三,如果天空已經很藍,就不宜再使用偏光鏡對天空取景,否則天空容易出現不自然的黑色影暈。 四,一般而言,偏光濾鏡大約會使曝光減少兩到三格。 Back to Top 全減自減光, 慢快門為尊, 擅絲瀑霧海, 除反差兼任。 釋義: ND(Neutral Density)減光鏡減少鏡頭入光, 主要用來增加快門時間, 擅長營造絲瀑霧海的效果, 同時兼有降反差的效果(雖然不如漸層減光鏡明顯)。 補充: 減光鏡常用在縮光圈後,而快門不夠慢時,可使快門更慢。例如在搖黑卡快門不夠慢,或瀑布牽絲/流動感不夠好(快門不夠慢)時常用。當然,光線已經夠暗就不會用到減光鏡。 Back to Top 漸減除反差, 明暗不混沌, 用之天常紅, 宜日出日沉。 釋義: 漸層減光(Graduated Neutral Density) 鏡主要用來除反差,明暗要有清楚的直線界線(故言不混沌), 若是暗處對準天空常使天空變紅,適合用於日出及夕陽(紅色天空反成合理)。 補充: 除反差除了用漸層減光鏡之外,黑卡(曝光時間不能太短,明暗過渡處若使用正確的搖法會比使用漸層減光鏡看起來自然,長於煙火,白天可配合減光鏡使用,和漸層減光鏡一樣的是最好有清楚的明暗直線界線),數位黑卡(HDR,長於不太動的主題及非均勻分佈的明暗部), 閃光燈(長於打亮近處的暗部, 配合柔光罩/傘或跳燈則效果更自然), 反光板(長於較自然的效果, 用於已有足夠亮的主光源時),後製(亮處調暗或暗處調亮) 等都是常用的手段。 Back to Top 定焦充微距,接寫環上陣,對焦距離減,畫質不失真。 釋義: 若要將定焦鏡頭充當微距鏡頭就要在定焦鏡頭與機身接口間用接寫環轉接,對焦距離會因此減短,而且畫質不失真。 補充: 一,畫質雖然不失真,但是會失光,必要時進行微距的補光或是酌升感光度。 二,真正的微距鏡頭是針對微距而設計,微距鏡頭的成像品質還是好於普通鏡頭加接寫環。 三,微距鏡頭也可以加接寫環。 Back to Top 如何測機身? 元件點詳診,快門數清查,保單少糾紛。 釋義: 如何測試欲購買的機身呢? 感光元件的所有點要詳細診斷沒有壞掉的黑點或白點,快門數字要清查無誤(此兩句指數位機身),還要有原廠或總代理商的保單才能減少糾紛。 補充: 一,所有附件如電池,充電器,說明書,USB傳輸線等要一應俱全。 二,若為過保舊品,保單可忽略,但要加強檢查感光元件無刮痕(使用清灰塵的預升反光鏡功能),外閃的熱靴座及內閃功能正常。 三,要測感光元件有無壞的亮點,不取下鏡頭蓋,將對焦及測光均改為手動模式,感光度設在最低,快門最高,光圈最小,試拍一張再放在電腦螢幕上放大看有無亮點即可。要測感光元件有無壞的黑點,先到光線明亮的地方,取下鏡頭蓋,對焦及測光均同樣設在手動模式,感光度維持在最低,光圈開到最大,快門盡量設低(長)使感光元件充分地過曝至相片完全死白的程度拍一張看在電腦螢幕上放大看有無黑點即可。 四,若照上述方法試拍後放在電腦螢幕上放大看並無壞點,但是在機身背後的螢幕上放大反而看得到壞點,這表示感光元件完好,照出來的相片沒有壞點問題,但是機身螢幕LCD有壞點,故只會在機身螢幕檢視時才能看到。 五,先拍一張JPG格式的相片,再放到電腦上用觀看EXIF的免費軟體(如Opanda)打開那張相片,並查看快門數(Total number of shutter release)欄位的值,如果買的是新相機,第一張的快門數應該為1。如果購買二手相機,相機快門數到達上限(如99999)後會重新歸零 (更換新的快門簾後快門數也會歸零),而且有的品牌的相機快門數可以藉由軟體修改,不可不慎。 Back to Top 如何驗鏡頭? 無刮痕塵粉,霉斑亦不見,試拍測焦准。 釋義: 要如何驗收欲購買的鏡頭呢? 檢查沒有刮痕,塵粉,及霉斑,並帶數位機身試拍放大對焦處以確認對焦準確(准字於此同準)。 補充: 一,本首不討論鏡頭本身的成像素質,如像差,色散,暗角等。 二,有些摔過的鏡頭其光軸因摔導至歪斜,故鏡頭也會完全無法凖確對焦。 三,有些數位機身能對不同鏡頭作一定程度的調焦。 四,同樣要有原廠或總代理商的鏡頭保單(如上首),確認遮光罩(若有)及鏡頭前後蓋等附件均完好無缺。 Back to Top 攝影守公德,人佔位輕聲,拍人徵同意,排隊免紛爭。 釋義: 攝影者要尊守公共道德,在寬闊區域佔位時以人佔位為主,有他人同在時講話輕聲細語,拍人要徵求同意再拍(近距離尤確),在非常狹窄的熱門景點要排隊輪流拍攝以避免紛爭。 補充: 以脚架(人不在旁邊)長期佔位實不可取。 Back to Top 添器材量力,讀手冊有恆,操作破萬遍,上手如有神。 釋義: 從略。 補充: 一,不諳舞劍,縱得倚天,惶惶興嘆;劍術通神,雖負玄鐵,虎虎生風。使用器材務必先詳讀説明書並勤加演練,臨陣磨槍恐難物盡其用。大多數的説明書或手冊都寫得枯燥乏味,但是常有很多內容有助於更有效率地攝影,不可等閒視之。 二,器材的添購自應衡量預算,興趣,及用途。如果預算著實不多也可考慮分批購買或考慮二手的器材,我個人會從最不易跌價的器材開始買。原則上記憶卡跌價最快(所以可分次添購,夠用就好),機身跌價其次(數位相機片幅愈小,跌價愈快),鏡頭以副廠跌價較快,原廠鏡頭在更新版本時前一版本會跌價,某些原廠銘鏡反而價格會逆勢上揚(量少,質高,絕版者尤確),但是購買前的功課凖備及購買時的詳細檢查(包括新品及舊品)也屬必要。 Back to Top Copyright © 2012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