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6 21:35:37瀏覽4338|回應0|推薦35 | |
荊州亭
幽徑穿林越水,溪畔索橋飛翠。 坎石覆青苔,抹去兵戎血淚。 蒼竹老楓秀美,沐雨煙嵐輕墜。 雲谷本情深,能不賦詩寫醉? 古道簡介: 民國91年,政府推動「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計劃」,選定「霞喀羅古道」做為第一條國家示範步道,起自新竹清泉的石鹿,迄於秀巒的養老,全長22公里,步程約8-10小時。途中經過田村台、松下、楢山、朝日、柘楠、白石、見返、馬鞍、武神、栗園等10座駐在所遺址,其中7座有林務局所製作的簡介告示牌,餘之松下及柘楠2座駐在所早已消失無蹤,見返駐在所則隱沒於荒野間。霞喀羅古道沿途駐在所特別密集,為台灣少見,其戰略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 霞喀羅國家步道,實由日治之「霞喀羅警備道路」與「薩克亞金警備道路」兩條警備道所構成,為昔日泰雅族人授獵訪親的重要道路。在今日時空變遷下,早喪失聯外交通功能,昔日英勇的抗日事蹟,也成歷史,反以原始山林的自然美景,及豐厚的人文歷史,展現蛻變後的觀光價值。行走其間,駁坎與遺址眾多,細讀解說牌,令人生思古幽情,是一趟知性與感性的古道之旅。此外,還有不見天日的大片竹林,及宛如綠色隧道的楓香老林,景色優美,是北台灣最知名的賞楓景點。 早年基於戰爭運補考慮,步道多沿等高線修築,所以坡度起伏不大,最大落差400米,輕鬆好走。沿路青山、溪澗、綠樹、鳴鳥、遺址、橋樑相伴,構成一幅絕美的圖畫,值得一探。不過,登臨前記得需先辦理乙種入山證。 幽徑穿林越水,溪畔索橋飛翠 活動單位:桃園縣龍潭山岳協會 活動日期:2011/07/17(日) 參加人員:周盛松(領隊)、黃立雯、周珮如、倪德方、曾寶貞、王秋菊、江玉霞、林天化、徐婉晶、楊秀美、詹靜枝、周盛龍、林秀櫻、李錢妹、邱勝發、黃增林、黃皖光、徐福運(嚮導)等18人 交通工具:中巴1台,進入新竹縣清泉石鹿林道 天氣:晴午後陣雨 霞喀羅古道,是第一條國家示範步道 活動行程記錄: 04:10 出發。 中巴準點到達,大家魚貫上車後,才發現前面竟多了一台帶路的轎車,顯然,這位司機大哥對路況並不熟,有點傻眼。 06:03 石鹿林道12.5K下車。 果然,暢通的林道本可直達14K的登山口,司機竟被一個狹窄之右崩點給嚇退,不敢通過,在12.5K便放大夥下車。也罷,就多走點路程吧,多踢多健康... 06:41 清泉<石鹿>登山口。 06:48 拍過團照後,起登。 石鹿登山口,海拔約1,600米,初時路面寬闊,平緩好走,一路緩緩爬升。 07:08 過1K指標,抵羅山林道叉路口。 有廁所一間,小休。 此處可通往羅山林道南線,為麥巴來山的登山口之一,若走O型路線,會從古道4.6K之霞山叉路口折返。 石鹿登山口 07:14 田村台駐在所遺址,佔地1,800坪,海拔1,749米。 駐在所已荒掩於柳杉林中,只門口的駁坎堆石尚在,如沒解說牌,實在很難想像出當年的戰略重要性。因除柳杉林外,無特殊風景,隊伍未停,續行。 田村台駐在所,設置於大正11年(1922年),駐在所西側小山丘設有四門大砲,附近霞喀羅群四社都在砲火射程範圍內。由此地出發,另有一條「鹿場連嶺警備道路」,因此,田村台駐在所為一戰略要地。當年的基址面積達1,800坪,占地面積較廣,沿線駐在所的員警,都曾到此參加劍道比賽。在昭和年代,此地更成為了「山野調查」與「登山健行(大霸線)」所必經的重要休憩點,設有「酒保」供應所需糧食,以及生活物資等,可見當年的繁榮景象。 如今除駐在所大門坡道,及門前兩側的石砌駁坎依舊佇立外,周遭則是柳杉林立,大部份的基址已隱沒於荒堙漫草中。 古道沿著等高線修築,平緩好走 07:55 木梯陡上,樹景漂亮。 08:17 過3K指標,到達霞喀羅(石鹿)大山的登山口,小休。 霞喀羅大山,又稱石鹿大山,高2,234米,No 6240三等三角點基石,另有一顆山字森林三角點及頭前溪保護區界碑。霞喀羅大山是兩支泰雅族群的獵場分界,同時是東邊的薩克亞金溪與西邊的霞喀羅溪兩流域的分水嶺。 由此登頂石鹿大山,需爬升約220米,一般腳程來回約1.5小時左右。今日因時間關係,不登頂了。 此處開始,古道由上坡段,漸趨平緩,好走多了。 08:34 路旁有一支舊電線桿,拍照。 過田村台駐在所,路旁出現零星廢棄的杉木電線桿,多已傾壞,這些是昔日沿線各駐在所之間的重要聯繫工具,如今功成身退,孤寂於山林之中。 已廢棄的電線杆,為日治時代的警察生命線 警察生命線: 霞喀羅古道沿途所看到的杉木電話線桿,在日治時代為沿線各駐在所間重要的聯繫工具,是日本警察的生命線。當時警察為避免線路遭原住民破壞,以硬度較高的鍍鋅鋼線做電話線,並隨時巡查線路維持暢通,以為駐在所間戰備支援聯繫。 08:52 稜線最高點,約指標4.6K處。 左方為往霞山與麥巴來山的叉路,但箭竹茂密,似人跡罕至。 松下駐在所的遺址應在箭竹林後方的空地附近,已蹤跡渺茫。大夥也無心尋覓,小休拍照後,右彎續沿古道前行。 楢山駐在所遺址,適合隊伍大休息 09:20 楢山駐在所遺址,佔地610坪,海拔1,980米。 隊伍休息10分鐘,補充體力,各種水果及義美的糖果大餐。每次只要有倪副總或寶貞姐參加的行程,必有義美的新產品可以"試吃",種類還挺多的,感覺真不錯... 楢山駐在所,設於大正11年(西元1922年),位於霞喀羅大山向東延伸的凸稜間,因附近盛產椎茸,原名為「椎山」,但當年筆誤寫做「楢山」。 到了昭和10年(1935年),日本人見此地優美,地勢適中,曾經在這裡增設醫院。到了民國後,改名為「青山駐在所」,一直到民國58年,因房舍年久失修,不堪使用而廢除。如今完全沒有當年醫護所的蹤跡,反倒是「楢山駐在所」的大門及圍牆遺址,依然可見。 新建的繩索吊橋,尚未啟用,沿舊路繞行而過 10:18 新蓋繩索吊橋處,二邊入口被木板封住,尚未啟用。 10:24 經過一座新木橋後,為一處開闊的溪谷地。 有水管引水過來,取水方便,還留有洗碗(髮)精等空罐子,大夥猜是施工期間,有工人在此駐紮過。休息拍照後,續行。 10:48 剛過10K指標,即抵朝日駐在所遺址。海拔1,693米。 朝日駐在所,位在霞喀羅大山東南山脊的突稜上,因為比其他的駐在所更早迎接晨曦第一道曙光而得名。 今日除空地與解說牌外,已無遺址可尋。隊伍續行。 10:55 霞喀羅吊橋,慢行拍照。 走在上面不太會晃,說是吊橋,還不如說是會動的木板橋,比較貼切。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古道的維護頗為用心 11:20 抵達白石駐在所。佔地2,510坪,海拔1,629米。 午餐,大休息。現已有水管送水到此地,所以可以不必背水進來。 剛到不久,即開始飄雨,還好有新蓋的駐在所亭屋可供躲雨,慶幸。廣場上的兩棟木造房舍,非是日據時期的舊屋,是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在原址上改建的房舍,並取名為白石派出所。今日又將一棟主建築,重新翻修過。 霞喀羅古道上的駐在所,以白石之佔地最大,一大片平坦的營地,可駐紮不少人馬。此地約為全程的一半,另有鹿場連嶺道路,可通往觀霧的榛山,但應已荒廢。整條霞喀羅古道走下來,保存最完整的就是「白石駐在所」,也是賞楓隊伍最愛的紮營休憩與折返之點。 朝日駐在所遺址 白石又稱薩克亞金,泰雅族語Sakayachin意指可用做磨利刀鋒的亮白石頭。在1917年(大正6年)與1920年(大正9年)兩次霞喀羅群與日警的嚴重衝突之後,即所謂「霞喀羅事件」,薩克亞金社基於血親同盟的關係,曾展臂容納來此避難的部份霞喀羅群族人。而此處在警備道開通後更被日人視為重要的戰略據地,於1922年(大正11年)設置薩克亞金駐在所,在東翼小丘上設有砲台、西側設有瞭望台,原基地四週並設有削尖木椿與夯土雙層圍牆,可謂戒備森嚴。自1926年「鹿場連嶺道路」系統完成之後,此地成為通為檜山方向的起點,與田村台並列為當時登山健行的重要驛站。 國民政府於36年接收後改稱「白石派出所」,直至民國78年隨著最後一名駐警的離開,而正式終結了這條舊道的警戒色彩,取而代之的是行旅山間的人們休憩落腳處。 白石駐在所佔地約2,510坪,十分寬廣 12:30 午餐後,拍過團照,往養老方向續行。 出發前,雨勢轉大,大夥穿著雨衣拍團照。 13:00 白石吊橋,全長145米,谷深水急,慢行拍照。 雨後的吊橋山景,更為漂亮。 此地離養老登山口約9K,如從養老進來,這裡是建議的折返點。 過吊橋後,隨即一個陡下低繞,雖未切到溪底,也要花不少時間通過。 白石駐在所,約為石鹿與養老登山口的中間分水線 白石吊橋最早建立於1921年(大正10年),為運補車輛的順暢,橋寬達1.2米,日人離台後,原功能消失,於是在民國32年二度修建時,橋寬遂縮改至90公分,總長145公尺。曾因使用日久且在深山無人管理而荒蕪,但近年慕名而來的人漸增,因而再次整修啟用。除卻當年的伐肅殺氣,映照著昔日風華! 橋下潺潺清澈的薩克亞金溪,年年映照著是早春時節的櫻花紛飛與晚秋的楓紅點點!俯仰此間壯麗山川的同時,要提醒自養老方向入山的遊客,白石吊橋是您一日遊的終點。若欲西往清泉方向續行,務請攜帶完整裝備,並沿途注意自身安全與遵守步道相關規定。 白石吊橋長145米,落差逾90米,谷深水急 13:41 神武駐在所遺址,海拔1,430米,佔地153坪。 佔地不大,也不明顯,若非有解說牌提醒,很多人可能猜不到這邊有遺址存在。 武神駐在所,位在布奴加里山的西北支稜,與對岸的見返駐在所隔著薩克亞金溪兩相峙望,也互通著步道監視部落的動靜。本所原設於霞喀羅警備道路甫完工時的警力配置高峰期(西元1922年),但在五年之後即裁撤淹沒於林野間。武神原址座落於步道上方,分有上下二層,除基地駁坎與坡道部份尚稱良好,餘已不見任何建物遺跡。 布奴加里山的登山口,在此橋右側,有路條指引 14:14 布奴加里山登山口,在木橋橋頭邊。 此處橋景非常漂亮,雨後之環山翠綠,加上溪澗水勢湍急,大夥紛紛停下拍照。 14:25 舊崩坍處,路已修好,順利通過。 14:41 馬鞍駐在所遺址,海拔1,460米,佔地408坪。 此地離養老登山口5K,又剛好是到白石吊橋的半路上(約全程的1/4),一般偷懶的賞楓客,多會在此休息與折返。 指標17.2K的新坍方點,路基已流失,只好高繞通過 馬鞍楓香林,即為駐在所遺址之所在,位養老山西稜鞍部間,建置於1922年(大正11年),於1959年廢棄,以最早開墾立戶的泰雅族人Mawan為名。現地仍留有大門石階,依稀可見的夯土牆垣等遺跡,撤棄後間生著緋寒櫻、長梗紫麻等植株與蔓藤。由於早年香菇栽培熱潮緣故,此處為一大面積的楓香造林地,但隨著時事更迭,佈滿山谷俱已成蔭的楓香老林,已不做香菇栽植用材,卻反成為最佳的賞楓據點。不論是春初的嫩綠新芽、或是深秋的紅葉繽紛,晚冬的蕭索枯枝,都讓來往路過的旅者,不由得地停下腳步,留戀沉醉在一片徐然幽遠的境地中。 14:49 指標約17.2K,遇到新坍方點,古道路基流失,無法通過。 退回30米,另從上方高繞過去。因是最近才坍方的,所以自行開闢高繞路,約10分鐘即通過。(17.2K,即霞喀羅國家步道最特殊的竹製欄杆路段) 15:20 抵達濃密竹林之綠色隧道,大夥輪流拍照。 俠客(霞喀)竹林,與霞喀羅楓紅齊名。走進高聳濃密的竹林段,不禁讓人聯想到電影「臥虎藏龍」裡,武林高手在竹林中飛躍過招的情節。 15:28 抵達「栗園」駐在所解說牌處,海拔1,500米。 竹林依舊密集,依舊讓人駐足流連。 古道上與楓紅齊名的俠客(霞喀)竹林,乃「臥虎藏龍」之地 粟園一帶舊稱塔拉卡斯(Tarakkis),曾是泰雅族基納群所居住的塔拉卡斯社,Tarakkis指的就是其主食之一的小米,其間高大鬱閉的叢生竹林,恰是人類活躍於此的最佳證明。因為桂竹與泰雅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舉凡屋舍的建造、山區飲水的用管,到竹簍編織、口簧樂器,缺竹不可。日人亦曾於1919年(大正8年)在此設置頗具規模的塔拉卡斯警官駐在所,並延續使用至民國48年後才告撤離。現地竹林裡猶可見到寬綽的原址基地與部分夯土圍牆。 步道靠養老段坍方多,無法修復者則會採高低繞方式通過 15;39 木炭窯。 山中冬季寒冷,此窯應是生產各駐在所自用炭火的地方。 16:08 指標21K處。 16:20 養老登山口,拍團照。海拔1,250米。 16:35 抵達停車場。 結果,沒看到接駁的中巴,打電話一問,才知路口施工進不來,停在20分鐘路程的外頭。於是,大夥又多踢了1K的水泥路... 今天一趟古道行,加上高低繞後,大夥至少走了25K以上,蠻有成就感的... 白石吊橋下的「薩克亞金溪」,是大漢溪的源流之一 16:52 哈用民宿叉路口,因無遮雨處,大夥直接上車,賦歸。 這一路下山,司機沿路在甩尾,幾乎把大夥給甩暈了。我坐第一個,和周盛松、倪副總在聊天,沒察覺異狀,還想說大家都不講話,可能是睡覺了...直到餐桌上,大夥才爆講出來,周盛松快被念翻了。 加上上回去浸水營的不愉快經驗,下次找老K出車時,若非他親自出馬,則要考慮換叫別家的車了。 06:30 晚餐。 在內灣與台3線路口的餐廳慶功宴。 不知是否內疚的關係,司機竟然沒一起來用餐。 07:52 返回龍潭,解散。 結果,回家後,寶貞姐姐的登山鞋竟忘了拿下車...於是,馬上打電話給司機,周盛松也通知老K,拜託幫忙把鞋子弄回來...因為寶貞姐姐說沒有登山鞋就不爬山了,事情有點大條... 霞喀羅吊橋全景 霞喀羅事件: (摘錄) 霞喀羅(Syakaro)一詞,在泰雅族語是「烏心石」的意思,因為這片頭前溪的上游流域盛產這種材質堅硬的樹木,約在250年前有一支泰雅族人從尖石鄉遷入當地,便以此為棲身之地,並用來為部族命名。 而世居於新竹縣五峰鄉霞喀羅溪兩岸的泰雅族霞喀羅群,素以剽悍聞名。族人屢次到外族的領地出草,與賽夏族及墾製樟腦的漢人結下深仇,也曾經用武力抗拒清、日兩代的統治者。 從1913年到1926年間,霞喀羅群遭受日警多次的剿討,族人傷亡嚴重,而倖存者遠避於山中進行長期抗戰,此一前後長達12年的抗日活動,被稱為霞喀羅事件。霞喀羅事件,是台灣總督府推行五年理蕃事業中,最早期的武力衝突,也造成泰雅族抗日軍,在廣闊的山林戰場上,流離失所,留下了斑斑血跡。 事件之後,日警對於仍避居在深山中的泰雅族人,採取強制性遷社行動,拆散部落人口,分批遷到苗栗縣南庄鄉風美、鹿湖及石壁一帶,也就是別族的陌生領地上,不讓族人遷回霞喀羅溪原居地,以削弱其抵抗的能力。 白石駐在所的解說牌 霞喀羅古道縱走之活動照片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