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倒轉60分鐘--台北人的泰北追憶 (V)
2017/11/25 16:34:32瀏覽2205|回應0|推薦9

上一篇:倒轉60分鐘--台北人的泰北追憶 (IV)

不過,比起讚嘆曼谷的繁華,我更在意其他事。

首先,雖然不常有出國的機會,但亞太地區的大都會,雪梨、上海至少也待過。意外的,如果將這幾座城市的購物中心對照一番,曼谷大概是最豪華的、上海與台北的百貨公司規模差不多,至於雪梨?Queen Victoria Building或是World Square都無法與這幾個城市的購物中心相比。

換句話說,如果只比較台海兩岸、澳大利亞與泰國,國家的人均GDP,似乎與該國最大都市的購物中心規模呈負相關。

是因為人均GDP越低的國家,貧富差距反而越大嗎?可是就算有貧富差距的認知,你還是算不到「布爾喬亞消費水準,曼谷會超越台北」。

那麼,是觀光客消費帶動了物價嗎?的確反映部分現實,但也不是絕對。從Mastercard提供的「全球最佳旅遊城市」報告,2016年這四個城市的觀光人次排名依序為曼谷、台北、上海,雪梨則是敬陪末座。可是如果從觀光客的人均消費來看,依舊可以對應該城市的物價水準 (因此也可以說,雪梨的高額花費,使得來自消費水準較低國家的觀光客不會將雪梨視為觀光首選。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同樣是高物價城市,外國觀光客在東京、新加坡的人均花費,竟然還不如台北)。更何況,觀光客總不能買一台藍寶堅尼開回家吧!

當然,「個人造訪的城市不夠多」是不爭的事實,也許下次有機會可以到東京、首爾看看,來驗證我的觀察是否正確。

此外,我更想了解,消費主義、城鄉差距對泰北學生價值觀產生什麼影響。


曾有志工老師抱怨泰北的學生「不知感恩」 、「愛慕虛榮」。當然,以我在泰北與學生的接觸,我能夠理解那些志工老師為什麼會如此不平。以我任教的班級為例,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學雜費是由善心人士捐助。倘若無法體認到學習的「成本」,學生就會視這種「讀書機會」為理所當然。

事實上,在我的班上也能找到敦厚樸實的學生。人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學生拜金、功利的表現,究竟是學生自我行為偏差,還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

如果沒有那一趟曼谷行,我無法想像泰國的「天龍國」與其他地方的生活落差有多巨大。

雖然是以志工身分外派泰北,平均每個月從台灣領到的津貼不到台幣22K(而其中三分之一的津貼還是「調適津貼」,回國才會發放。)可是在物質條件不佳的泰北山區,台灣提供的金額已足以過上小資生活──就算三餐老是在外(如果想再省一點,學校有提供三餐)、放長假的還會跑到清邁、清萊去玩,每個月還是能存下一筆錢 。

可是如果我想在曼谷過白領、布爾喬亞的生活,那我在泰北半年的生活支出,還不夠我在曼谷活一個月──當我離開曼谷時檢視我的存摺,才知道這是「多麼痛的領悟」。


財富、生活條件都是比較出來的。

經歷泰北、泰南的生活落差,總不免使我想起年前上映的電影,在泰國工作異鄉人的故事「再見瓦城」。

片中柯震東飾演的男主角希望存到一百萬泰銖後回緬甸,因為緬甸的收入低,男主角在泰國的藍領薪資以緬甸的標準看,就是高薪。

女主角卻希望到曼谷、到台灣。就算在台灣也是打工(而且還沒考慮仲介剝削的情形),在泰國工廠工作的薪水,放在台灣,就是低薪。

男女主角對於財富、生活的認知不同,也就注定了兩人的故事終將是悲劇。


電影是電影,那麼,現實生活呢?

倘若學生都是來自泰緬的窮鄉僻壤,而且絕大多數將在此地終老,那麼大家也不至於對物質主義有什麼肖想。可是外地學生進來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家庭背景的差距這時候逐漸顯現出來。

平常我不會過問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畢竟弱勢學生的相關援助都有單位負責。也因此,一直到我替學生申請獎學金的時候才曉得,班上有錢同學一個月的生活費,可能超過在地學生一個月的家庭收入。問題是,泰北的山區哪來這麼多地方可以花錢啊!

而傳播媒體也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過去資訊傳播不發達,因此鄉村也就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可是網路、手機普及後,都市的五光十色傳遞到學生手中也就更加容易。他們可以一面看著曼谷、中國的流行節目,一面透過社群網站交流當季的消費情報。

當學生可以輕易從同儕或傳媒接觸到外界訊息,一邊是收入遠低於22K台幣的鄉下聚落,一邊是消費力勝過台北的都市中心,你真以為憑藉著「品格教育」,就能讓學生抵抗「磁吸效應」、戰勝物質主義的誘惑?


唉,囉哩八嗦講了一長串,我還是寧願那些學生只是地理太差。畢竟比起人生,學科的問題實在是簡單多了。

未完待續.......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shbird&aid=10918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