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戀戀基隆河﹣瑞芳到暖暖獨木舟巡航
2009/01/30 20:52:42瀏覽1895|回應0|推薦3

緣起:

這次戀戀基隆河獨木舟巡航part2 選擇從瑞芳出發,
除是延續基隆河探尋計劃之一,
也帶著歷史尋根的念頭,
曾祖父陳林房(瑞芳鎮誌所載之陳登為其父)在清光緒年間,
於瑞芳對外之水運接駁渡口柑仔瀨,開設瑞芳店,
成為前往山區採金與往返噶瑪蘭中途補給休息處所。
久之,往來者眾,均不約而同或口頭相約,不呼地名,
而呼「去瑞芳」,或「由瑞芳回來」,聚集同行,沿襲成名。
就是後來瑞芳地名的由來。

祖母在宜蘭線火車開通1924那年,
一位礁溪地主的大千金,外嫁出宜蘭縣,嫁至瑞芳,
瑞芳商號已無營運,開店的曾祖父英年早逝,是由曾祖母當家,
只留下曾祖父年少聰穎,手寫毛筆帳冊,腳打算盤的接近神話的傳說,
瑞芳商號舊址,只知在內瑞芳的渡船口附近,
主要是從艋舺一帶運上的貨物,是在渡船口上岸,
百年過去,老人家的淍零,正確的地址已不可考,
但瑞芳及基隆河曾有航運的傳奇,還是留傳下來。

用現在的觀點,基隆河瑞芳一帶,那有可能通航?
根據道光元年﹝1821﹞姚瑩的《臺北道里記》:
「暖暖,迎日東行二里許……三里至碇內……更東行二里楓仔瀨,
復過溪南岸,仍東行三里,至鯽魚坑,過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狹窄。
土人白蘭,始開鑿之,奇其事,以為神使云。二里至三貂嶺下。」
瑞芳到暖暖這段基隆河雙岸路線,早年是淡蘭古道的某一路線。

根據《台北廳志》:
基隆川,自基隆堡瑞芳莊至芝蘭堡關渡約三十二公里,
可通行載重十石至二十石之紅頭船。
可見當時船運,是可通航,但是用吃水較淺的小船轉運。

由以上的史料來看,乾隆年間從艋舺沿基隆河北上,
河岸逐漸有錫口、南港、水返腳、八堵等聚落形成,水運終點在瑞芳一地。



昔日基隆河河運是可到瑞芳一帶,
後因基隆河因上游瑞芳礦區金礦、煤礦之挖掘,
林地面積日減,水源未能涵蓄,
以致山洪時起泛濫,砂石順流而下,河床因之淤淺。
對照今日是處處險灘,
滄海桑田也,不過於100年時間。

不過近幾年來基隆河中上游的水質。
不像小時候都是黑黑的洗煤炭水,
清徹見底,魚兒悠悠游在其中,倒是好消息。

下水點為瑞芳的介壽橋及瑞芳橋之間,
此地昔名為龍潭渚莊,今日的瑞芳市區,
代表此地有深潭,此地的水位也較深,是小深潭。

此地為鮚(傑)魚坑,代表昔日為盛產香魚出名,
只是香魚要生活在清徹水源中,因水質變遷惡化,香魚早就絕跡在此,
目前溪哥,鯽魚等,數量不少,有魚就有釣客,
釣魚客是最貼近基隆河的人,
幾次巡航基隆河,釣客是唯一見到人跡,
其他的人,就完全不會到基隆河來活動,
也許是台灣社會中獨特的水火無情習俗,不敢親近水所致。

激流,瑞芳到暖暖處處激流,
操漿破白浪,忙著找下險灘角度,

全程享受下激流的刺激,
想像自己為激流勇士,其實是落湯雞,
這不是輕鬆巡航啊。

平流處就放漿順水漂,休息一下。
看看美景,今天陽光普照,

河面被陽光照成灑滿金光,加上背襯白白芒花的大河景,
這是水上看世界的美啊。

碇內一帶,是平水區,就划到岸邊用餐,補充體力,
最重要的是倒水,把獨木舟內的水倒出來,
一過激流,水就倒進來,變成一個大浴缸。

為helios 2拍個照,很盡責在激流上,平穩巡航,好舟。

碇內抽水站前河流,是典型曲流地形,
靠抽水站那邊是凹岸,稱切割坡或基蝕坡,
較陡峭、水深、受侵蝕後退,形成一個大深潭子,
河面與道路接近,每次颱風來時,此地最容易淹水,
才有碇內抽水站的設置在此。

曲流地形之凸岸稱滑走坡,較緩、水淺、受堆積前進,
因搬移作用,鵝卵石偏佈河岸,
遠處是碇內的高聳住宅大樓,是水岸住宅,
可觀河流的美,但也常飽受淹水之痛苦。

基隆河河中的魚類繁多,從20公分到小魚苗都有,
白鷺鷥為最常見,為優勢鳥類,
在碇內抽水站前的深潭,
幸運看到魚鷹捕魚實況,

當時看見一隻低空盤旋黑鳶,
迅速翻身垂直衝入水下捕魚,
只聽到撲一聲的入水衝擊的聲音,
水面激出一團水花,
魚鷹如去比奧運跳水比賽,
鐵定是金牌冠軍。


起飛後還會在空中抖一抖,甩一甩身上的水,從容不迫,有王者之範。
一瞬間,腳捉到一隻動來動去的大魚,
仔細看後,發現魚鷹嘴巴咬一隻,腳捉一隻,太利害!

魚有多大呢?估記20公分以上的大魚。
再來一張,可以看到魚頭的特寫照。

看見活生生魚鷹補魚畫面,幸運的一天。
當時在想會不會水太淺,魚鷹會撞到河床,變成腦震盪?

時光交錯在基隆河的一刻,
遠方最上層是62快速道路,有輛卡車呼嘯而過,
中層鐵路橋上,莒光號搭載旅客到目的地,
水面上helios 2悠閒的划啊划,
不同交通工具相逢在基隆河上,
各用自己方式,寫出自己的故事。

暖暖壼穴段前的激流,落差約1公尺高,
不看還好,一看就有點怕怕,但沒退路情形,
連忙跟釣客說:借過,獨木舟要划下去,請將釣竿收回去,
衝啊,好刺激。

河中的河階石上,發現元治上周在前面激流遺失的槳,
卡在壼穴上,這隻槳有神性哦,撿起來,準備物歸原主,
太神奇,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吧。

暖江橋下,可以看到V型的峽谷地形,
因為基隆河從瑞芳、四腳亭過來時,碰到呈塊狀較硬的暖暖砂岩層,
溪水切蝕的速度較慢,所以就形成了兩邊較陡峭的峽谷地形。

壺穴產生在硬岩、急流、漩渦及水量大的地方,
暖暖多雨,基隆河又穿過暖暖塊狀砂岩層,
形成了單一壺穴、聯合壺穴及複式壺穴(大壼穴中有小壺穴)的小地形。

世界級的壼穴地形,就在基隆河暖暖段,
只是各級政府都不重視,不要說基本保護,
連個基本指示牌及解說牌都沒有
還把快速道路蓋在其上,廢混凝土就地棄置,太可惜啊。

壺穴之美,在於多變的柔美曲線,沒有一個壼穴形狀是相同,
因為是無盡歲月加上水流神工鬼斧所雕琢出來,
大家路過暖暖時,請暫留腳步,欣賞壼穴。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eman588&aid=2603126
 引用者清單(1)  
2009/01/30 21:00 【御宅族阿廣的雜記~(゚∀゚)】 認識台灣》雞籠‧雨港-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