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07 08:07:13瀏覽7336|回應1|推薦11 | |
這篇算得上是來八卦縣後的代表作,「送肉粽」。 端午又還沒到,寫啥「送肉粽」?這套稿的由來,不敢說是千辛萬苦,苦的是江委員健男兄,但發想過程,仍有些東西可以讓大家瞧瞧。 派駐新據點,總是得先靠親朋友好給些點子;四月初回雪山那端吃惜別宴,同事旺旺說,網路有封信在談驚悚的鹿港「送肉粽」,提供我參考。 八卦縣的景點中,就以鹿港知名度最高,五年級生曾經崇拜的黑衣歌手羅大佑,成名曲就「鹿港小鎮」,印象裡這是個寺廟雲集之地;在八卦縣跑新聞,先把鹿港搞熟是一途,「一提到鹿港,讀者較有印象,新聞價值也較高」,所以決定要讓這篇新聞成為進到八卦縣的首部曲。 網路信內容有提到,「送肉粽」就是送吊死鬼出海的一種習俗,在假日的傍晚,鹿港可以全鎮淨空,聽來有點詭異;但這到底有沒有新聞價值呢?寫出來會不會被人家笑?我決定先做個民調看看。 我先問跑過鹿港的同事,當中也有人接到這封信,幾乎都說,鹿港的習俗太多啦,要寫寫不完。 但我再問幾名在八卦縣待很久、但不住鹿港的朋友,好幾人都說沒聽過「送肉粽」,其中有兩人與新聞界淵源深,他們都說,「有新聞價值」。民調至此,結果告訴我,可以做。 某日約了還未謀面的鎮長王惠美,途中臨時接獲要配合彰工火力發電廠新聞,索性請鎮長先幫忙安排採訪相關人士,有空再談「送肉粽」;沒想到這位帥氣的五年級女鎮長非常幫忙,兩件事都幫我搞定。 她先找來一名資深法師,跟我講解「送肉粽」的緣由,再通知台電人員,派車送我到連本地人都很難找得到的彰濱工業區最靠海的那端,現場採訪。 當晚完忙彰工火力發電廠的新聞,接著撰寫法師談鹿港「送肉粽」,總覺得少了現場,但法師說,他最近一次「送肉粽」是一年多前,我問他,網路上寫得這樣,難道鹿港最近都沒有「送肉粽」嗎?他講了句實話,鹿港人並不喜歡「送肉粽」,這和節慶習俗不同,因為是有人吊死才辦,總是不好的事。 所以這則稿第一次發出時,只有網路講述的內容,以及這位法師回顧過去「送肉粽」時的情景。 這篇送了一次全國版,被留稿;我有個學生住鹿港,我問她知否「送肉粽」,她的反應是,「媽媽不會讓我去看。」她也介紹另一位對地方民俗很了解的老師,不過還沒採訪前,又接到鎮長介紹的法師來電,「五月二日晚上海埔那邊有送肉粽!」 由於晚上要看稿,而且一個外地人進到人家庄子裡,拿相機拍來拍去,恐怕不好(技術差也是啦),央請當天休假的江委員健男兄上陣,他廿年前就跑過鹿港,今初再回當地,依舊是鹿港通,他二話不說接下此任務,早兩天就打聽好整個過程,連喪家的背景都弄得一清二楚,當天下午先採訪了一回,晚間更跟著「送肉粽」隊伍,半走半跑超過五公里,於是有了這篇精彩的現場報導。 前輩常告訴我們,地方跑久最怕「看山不是山」,還好這兩年東調西調,到哪裡都覺得很新奇;對於地方很熟悉的記者先進們,如果想從已知事物中翻箱倒櫃,弄出新鮮話題,其實不妨多想想,「這些事外地人有無興趣?」就如同江委員親自走一趟,這則新聞加上內勤規劃配合學者說法,攻佔社會版半版。 見報當天傍晚坐火車北返,途中接獲劉善人電話,要我代向江委員轉達,主任非常稱讚這篇報導,除了江委員現場採訪很辛苦、文筆一流,也對於當初發想這篇報導的我,誇讚一番。 寫下這篇心得,濃縮幾個重點,線索要有人提供──宜蘭旺旺兄以及鎮長介紹的法師都是功臣;採訪前民調──因為這些人都是讀者,他們說好,就有報導價值;現場深入──,再過不到三年就可退休的江委員拚了老命採訪到深夜;這三大原因,促成了這篇可讀性高的鄉野傳奇報導。 以下是這篇電子信全文 在鹿港聽到『送肉粽』 趕快閃~亂恐怖的 下面發表經驗的人就是遇到鹿港的民俗 "送肉粽"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