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跟著總裁去旅行(4)─馬武窟溪
2015/07/29 16:51:34瀏覽806|回應0|推薦12

 

 

在台東縣東河鄉的馬武窟溪,另一名稱為「台東耶馬溪」,主流全長30.6公里,沿途都是奇岩怪石,尤其以曲流最為發達,其中在北溪河段最常見到,河道曲折,造就多處曲流頸,並有曲流頸被河蝕切斷而成的河道。

 

 

 

曲流產生的原因非常簡單,當溪流兩岸地質硬度不同時,水流會自然流向地質較軟的一側,中國地理上最大的曲流,莫過於因黃河改道成形成的河套平原;在東富公路上俯瞰馬武窟溪,不就是縮小版的「河套」?

 

一般來說,曲流大多發生在溪河的上游、海拔較高的地段,但馬武窟溪的曲流,卻是在接近下游處,距出海口僅約4公里,甚為罕見,因此這裡也成了戶外地質教學的最佳地點之一。

 

一般的旅行行程,導遊是不會帶遊客看這種景點,其實它也不能稱為景點;不過3H集團的大地能量之旅,除了有深度的文化探索,還會選擇特殊地理環境的景點,讓參與的股東會員們,能夠真正的「觀山、觀水、觀天下;觀事、觀物、觀自在」。

 

馬武窟溪由北溪和南溪兩大支流於泰源部落匯流而成,北溪源自堵開埔山東南麓之東西向稜線,南溪源自都蘭山北麓,兩溪流貫泰源盆地,是東部海岸山脈第二長河流。

 

同好們若要前往,可由海岸公路接東富公路,首先可在舊東河橋處停留朝出海口望去,即可看到壯觀的新東河橋。東河新、舊兩條橋樑橫跨馬武窟溪,造型各具特色,展現建築藝術之美,在藍天和碧綠的泰源幽谷映襯下,有如絕美的山水畫。

 

 

建造於1930年的舊東河橋,本名「吉困橋」,它原本是由日本工程師所設計的一座吊橋,當時是連結東河部落和泰源盆地,以及通往新港的唯一道路,後因颱風損毀,而於1953年重建。

 

由於橋的兩岸岩性不同,北岸為堅硬的石灰岩構成,南岸則是鬆軟的堆積層,河道中有巨大的石灰岩體。因此橋的北半段可設計為圓拱型,跨越河中及北岸的石灰岩,而南半段僅能設計成水架型。同一座橋有兩種不同工法,在台灣非常少見。

 

過了舊東河橋後,會經過登仙橋,這裡是台灣獼猴的棲地,這些獼猴被觀光客慣壞了,看到有人接近就會索討食物,甚至會搶奪遊客的提袋;不過在這裡也可以看到獼猴的生活型態,當天就拍攝到母猴正在哺乳的畫面,相當溫馨。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ddytang&aid=267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