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羈絆?或目送?
2010/03/24 04:23:53瀏覽785|回應1|推薦0

這篇文章主要是來抒發我PO了《死亡:一個兩仟萬台幣的醫療過程》之後的感想。

艾曼達在《Lessons of a $618,616 Death》這篇文章的最後,這麼地寫著:

當我回顧一切,我熱切為丈夫尋求醫療的回憶中是參雜著悲傷的。我應該早一點放棄嗎?提早接受安寧醫療是否會好一些?因為,就在當時,我從來不相信泰倫斯會就此死亡,所以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也因此,我未曾讓我們倆有機會來好好地道別。

我相信,如果泰倫斯事先知道整個過程需要如此高額的醫療費用的話,他一定會拒絕接受治療,因為相同的經費可以幫助將近25萬名開發中國家的孩童接種疫苗。這絕對是泰倫斯的想法。

可是,當我問自己是否會做相同的決定時,我的答案是:一定會。因為我不能不這樣做!

在文章的最後,艾曼達特別強調,在泰倫斯相較於類似病患所多活的17個月裡,他們共築了一些珍貴的回憶,而這似乎就是她要世人了解,除了她不能不這樣來延長丈夫的生命之外的另一個理由。

病患家屬對病患的羈絆所造成的醫療資源耗損,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地龐大。

每個人都知道,無人不死。可是面對死亡時,絕大部分的人卻又表現得那麼驚慌失措,甚至耗盡資源地來奮勇抵抗死亡。

我不知道當我面對死亡時我會如何,至少我每天都在提醒自己一件事:生命中還有甚麼遺憾的呢?如果有的話,該怎麼辦?如果可以了無世俗遺憾地回天家,享受與神同在的永生,我是不會允許我的家人耗盡醫療資源地來延長我的生命的。倒不如將醫療資源用在小孩或年輕病患的身上,因為他們的生命還有待開花結果。

我的母親曾經告訴我,她很怕在醫院裡被插滿管子地死亡。我當時握著她的手說:「我一定會讓妳走得輕鬆,可是妳要相信有永生,並且我們母子會在那裡相聚。」 我的母親自少婦時期便在關帝廟裡進出,從「鑾生」到「董事」到今天的「總管」,已經超過45年了。兩年前她受洗歸於基督。( 當然啦,基督徒火化時,不用囉哩叭唆地選日子也是原因之一,因為我母親特別強調,她的遺體一定要盡快火化,絕對不要讓她的遺體被凍在冰箱裡,苦苦地等待火化。)

我並不忌諱跟長者談論死亡,因為死亡是生命必經的過程,但它絕對不是終點。當我把《道路|真理|生命》系列寫完時,希望就能讓更多的人清楚地看到:真正的生命,在於;而且靈與魂必有最終的安息之地。如果你跟我有一樣的信仰,你就能了解,看著親人逝世,只是目送罷了。對此有興趣的格友,不妨去看看《生命的形態|Microsoft or Google|淺論死亡》這兩篇文章。我覺得龍應台的「目送」寫得真好,讓我把最後一段,也就是她目送父親的那一段,貼上來: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 , 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 。推著他的輪椅散步 , 他的頭低垂到胸口 。有一次 , 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 , 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 , 裙子也沾上了糞便 , 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台北上班 。護士接過他的輪椅 , 我拎起皮包 , 看著輪椅的背影 , 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 , 然後沒入門後 。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

火葬場的爐門前 , 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沈重的抽屜 , 緩緩往前滑行 。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 , 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 。雨絲被風吹斜 , 飄進長廊內 。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 , 深深、深深地凝望 , 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 只不過意味著 ,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 而且 ,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 不必追 。

懂得目送親人的逝去,或許是解決台灣健保財務問題的"方法"之一。在《死亡:一個兩仟萬台幣的醫療過程》這篇文章裡面,我看到親情的羈絆對健保財務健全的衝擊。醫院、藥商、醫療器材廠商就是仰賴病患與病患家屬的羈絆、才能繼續擴充病床、推出昂貴的處方藥以及先進的醫療器材。經濟學裡頭所說的,競爭會帶動價格的下降,這個理論在醫療市場裡是不通的。因為越是競爭,對更新、更貴的醫療設備越的需求就越高,然後隨著越多的掃瞄資料,醫生對病患的身體看得越多,越是有誘因來嘗試更新、更貴的處方藥。新設備的投資折舊、新藥物的研發成本、病歷表上的醫療記錄等等都讓醫療成本,如天書般地讓人看不懂。

一般人想跟醫院議價,簡直是天方夜譚。統一地讓健保局來跟醫院議價,才是可行之路。所以我全力支持健保局採用年終獎金來鼓勵員工對醫院的費用砍殺!從泰倫斯的案例就知道,目前健保局是唯一能迫使醫療市場價格合理化的議價使者!讓健保局公佈它對各醫院診所的砍價明細,刻不容緩!敢作敢當,不是嗎?這是最直接的啦!否則,誰知道健保局是否有故意縱容某幾家醫院診所、或是縱容藥商、或是縱容器材商之嫌疑呢?

雖然我全力支持健保局採用年終獎金來鼓勵員工跟醫院討價還價,可是比照「財政部所屬國營金融保險事業機構待遇標準」等有關規定,每年編列正式員額薪資總額四個月以上的獎金,這就太公務員的心態了。讓健保局公佈每年它對各醫院診所的砍價明細與總和,再來決定該年度的獎金,這才有意思!並且公佈個人績效前十名來獲得名貴獎品,然後安排這些殺價精英來進行 JoinNet 線上演講,那就更有趣啦!

不過,也有人批評,健保局在輿論與民代的壓力下,試圖填補藥價的黑洞,其解決之道不是著力於防止藥物的濫用與浪費,而是不斷地壓縮藥價與藥價差,間接地就降低了藥物品質,壓縮了藥事人力預算,影響了用藥安全。我認為,這樣的批評就太理想了些,也太華人式的鄉愿了。我認為培訓健保局員工,透過收集、分類、比較、推論的專業殺價能力就是主要重點,他們可不是醫生。用藥安全原本就是醫師的專業,醫院只要有行政人員願意仗義執言,並且勇於跟健保局討價還價就好啦!事情沒那麼複雜,買賣就是要議價,只是醫院不習慣被客戶價格砍殺罷了!

醫療費用完全控制在醫療服務的供應者,不是病患!只有醫生能判斷需不需要對病患提供何等的醫療服務。可是醫院的收入跟病患的人數以及醫療服務的內容直接相關,如果醫療是商業行為,我們不能期望醫院節制自己獲利的慾念,這就像是要小孩進入糖果屋不吃糖一樣的困難。

根據健保資料,每增加一個病床,健保的支出就至少增加二百五十萬元,也就是說,雖然十幾年來健保預算增加極有限,但是因為多出了二、三萬張病床,健保局卻比健保開辦之初,每年必須多支出六、七百億元的住院費。如今台灣病床、人口比已是美國的兩倍。表面上看似是對全民健康的投資,然而,病床一多,醫療浮濫的可能性就高,就像台灣的門診一樣,不必要住院的病人佔據多數的病床(這種病人比較不需要消耗資源,故利潤高,風險低),反而真正需要住院的急、重症病人卻等不到病床。這些年來,國內醫院增加,醫護人力被稀釋的結果,醫療品質反而下降。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要來說明健保局對醫院的議價有多困難!因為健保局無法管制醫院如何招收病患。

除了仰賴健保局的專業議價能力之外,病患家屬的羈絆目送,也是影響全民健保是否能經營得下去的主因。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tmc&aid=3880527

 回應文章

CCLin
The Bucket List.
2010/03/26 11:50
自從看過 The Bucket List. (臺灣譯名叫做一路玩到掛) 之後。
覺得要像傑克尼柯遜這麼有錢,可以帶摩根佛里曼進行最後的生命之旅,應該沒有幾個人有辦法。
但讓我感動的是,他們面對生命最終這件事的態度。
儘管摩根佛里曼的太太就像艾曼達一樣,或者就像大多數的人一樣。
我也曾想,當我接近終了時,我自己有辦法決定是苟延殘喘、不得好死或是壽終正寢呢?
Dolphin Moon(franktmc) 於 2010-03-26 15:54 回覆:

一路玩到掛,是浪漫了些。

我只是覺得,對死亡的爭戰,不應該只是純粹為了延長個人的生命罷了。如果是為了某種未完成的使命,那就或許值得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