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新台語歌(一):三腔牌的形成與式微
2012/01/03 19:58:25瀏覽1087|回應0|推薦5

透過流行歌,我們可以去理解某個時代、某個階層的某種文化,那是對某種環境的認識、分析以及註解的方法。

早期臺灣歌謠(我用「歌謠」二字即是當時有「民間歌謠」之意)在鄧雨賢等人那個時代,如「望春風」「補破網」等,還是純正臺灣腔(我得過鄧雨賢歌詞獎,還被編成歌,可惜我只看過譜,沒聽過歌,但譜我又看不懂)。

後來的洪一峰、文夏等人帶日本腔進來,之所以帶進來也很正常,因為台灣是日本殖民地,學習日本文化也比學西洋文化有地利之便,所以臺灣人接受日本文化的程度也相對較高。但外省人因為八年抗戰大多仇日,加上國民政府接受美援,所以大多傾西(即國語曲風)。而傾日與傾西也就成為後來臺灣流行歌曲文化的兩股勢力,市場壁雷分明。

而在主流意識上,兩股文化衝突其實是存在的,如金鐘獎、金曲獎早期就很很少頒給台語掛,後來經過抗議,才改成國語歌手和方言歌手(又分男女臺語、客語、原住語)。但幾位「演歌派」歌手還是不被疼,每年入圍都是當花瓶,還有從缺的,後來幾位歌手(如蔡小虎)就憤而宣布不再參賽,覺得頻頻被羞辱。就演歌派的歌藝和長期投入來說,以「從缺」來處理,相對某些國語歌手客串台歌就一片得獎,我覺得確實存在相當偏見。

到了「新台語歌」即江蕙、洪榮宏等人,更將日本腔「進化」成三腔牌(滄桑腔、江湖腔、哭腔),究其原因,因為他們從小在那卡西走唱,自然感染了那份氣質。而當時臺灣正處在加工廠時代,消費者以底層農工為主,所以這種頗應合農工苦悶情緒的唱腔(尤其業餘當他們拿起麥克風大聲嘶吼時,想想那種發洩作用!)自然成為主流!(而鳳飛飛當然也是加工廠時代的產物)

但隨著知識程度的提高,與社會型態轉型,這樣的加工廠時代產物自然會式微,譬如林強的新曲風便代表新生代台語歌的崛起,可惜林強退得太早!!洪榮宏和江蕙等人也早就知道應該轉型(票房自然會反應一切),但洪的型已經沒辦法改變了(家學淵源太深厚吧,但他弟弟洪敬堯卻是周華建BAND的鼓手,對比真大),江蕙則找改找國語歌製作人來製片,並改掉嚴重的三腔牌(其實還是有,但大概戒了五六成),又率先找來原本唱西洋歌曲的施文彬合唱「傷心酒店」一炮復紅,終於保住天后地位至今不衰,還因為得過太多次金曲獎,而宣布不再參賽。施文彬之後的秀蘭馬雅以RB唱台語、辦桌以民歌風詮釋、謝金燕的電音、黃妃ㄋㄞ甜卻「架勢」十足的「氣口」、大小芭比的美少女風、黃思婷的佛教心靈音樂……,三腔牌於是正式式微。

近日歌唱選秀節目大行其道,一些頻道於是採台語歌比賽,並以出唱片為獎勵之一,爭取一些基本收視率和參賽者,傳統台語歌因而有再次抬頭之勢(但氣勢終究不如昔日),因而出道者有翁立友、黃文星等金曲歌王,但原則上,他們的唱腔已經不再那麼三腔牌了。

所以台語歌的演進,其實也正代表著底層臺灣人生活與心態型態的轉變。現在,除了「豪記」、「雅鸝」唱片還堅持傳統台語歌固守剩餘的傳統台語市場外,其餘的幾乎都轉型為「臺灣國語」了,從這裡也可見出,臺灣確實已經國際化、都會化、商業化了。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598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