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個故事】──細觀臺灣的年金亂改
2016/12/28 16:20:00瀏覽1206|回應0|推薦1
 
【三個故事】──細觀臺灣的年金亂改
  
 這三個故事對於遭逢年金亂改的各方,都有深刻啟示。
 
【三個發人省思的故事】(故事取材自網路)
 
第一個故事:
 
清末,法國使臣羅傑斯對中國皇帝說:
“你們的太監制度,將健康人變成殘疾,很不人道!”
 
沒等皇帝回話,貼身太監姚勳搶嘴嗆道----
“這是陛下的恩賜,奴才們心甘情願。
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干涉我大清內政!?”
 
評論:
做了奴隸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隸,還以為自由是病。
 
林語堂先生曾說過:
"中國有一類人,身處社會最底層,權利時時刻刻在受到著侵害;卻有著統治階級的思想,處處為統治階級辯護。
在動物界,能找出這麼弱智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
 
【對年金亂改的啟示】
對於那幫替獨裁統治者齜牙裂嘴的政壇與媒體的奴才們,
要記得:
「人可以無知,卻不可無人性」──法朗哥如是說。
  
   
第二個故事:
 
十八個世紀,德國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宮。
一次,他住進了行宮,登高遠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視線卻被一座磨坊擋住了。
 
皇帝大為掃興。這座磨坊“有礙觀瞻”。
他派人與磨坊主去協商,打算買下這座磨坊,以便拆除。
不想,磨坊主堅決不賣,理由很簡單:
"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來的,
不能敗在我手裡,無論多少錢都不賣!"
 
皇帝大怒,派出衛隊,強行將磨房拆了。
 
倔強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訴訟。
 
讓人驚訝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敗訴。
並判決皇帝;
在原地按原貌重建這座磨坊,並賠償磨坊主的經濟損失。
皇帝服從地執行了法院的判決,重建了這座磨坊。
 
數十年後,威廉一世與磨坊主都相繼去世。
磨坊主的兒子因經營不善而瀕臨破產。
他寫信給當時的皇帝威廉二世,自願將磨坊出賣給他。
 
威廉二世接到這封信後,感慨萬千。
他認為磨坊之事關係到國家的司法獨立和審判公正的形象。
它是一座豐碑, 
成為德國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徵,應當永遠保留。
 
便親筆回信,勸其保留這座磨坊,以傳子孫。
並贈給了他6,000馬克,以償還其所欠債務。
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後,十分感動。
決定不再出售這座磨坊,以銘記這段往事。
 
正如十八世紀中葉英國首相威廉·皮特所說:
“即使是最窮的人,在他的小屋前敢於對抗國王的權威。
屋子可能很破舊,屋頂可能搖搖欲墜;
但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他的千軍萬馬,也不敢跨過這間破房子的門檻。“
 
評論:
人最自由、自主、安全和獨立的時候是在被稱為家的房子裡,
如果連這一棲身之地,都不是自己所有的;
人到哪裡去尋求和確保自己的獨立自主,安全和幸福了?
 
財產權,是其他權利的基礎和保障,也是人類自由和尊嚴的根基。
 
財產權,使個人權利具體化;
從而,在根本上限制了政府對個人權利的侵犯。
 
 【對年金亂改的啟示】
蔡政府對人民財產權的侵奪,
正是對人類最基本人權的最無恥侵犯!
政府不會破產。
即使要破產,也不能賴帳!
即使要打欠條,也不能無恥賴帳!
反抗年金亂改,就是對蔡政府最嚴正的抗暴!
  
 
第三個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柏林牆倒塌之後的德國。
  
1991年9月,統一後的柏林法庭上,舉世矚目的柏林圍牆守衛案將要開庭宣判。
這次接受審判的是4個年輕人,30歲都不到,他們曾經是柏林牆的東德守衛。
 
兩年前一個冬夜裡,剛滿20歲的克利斯和一個好朋友高定,一起偷偷攀爬柏林圍牆企圖逃向自由。 
幾聲槍聲響,一顆子彈由克利斯前胸穿入,高定的腳踝被另一顆子彈擊中。
克利斯很快就斷了氣。  
他不知道,他是這堵牆下最後一個遇難者。
  
那個射殺他的東德衛兵,叫英格·亨堜。 
 
當然他也絕沒想到,短短九個月之後,圍牆被柏林人推倒,而自己最終會站在法庭上,因為殺人罪而接受審判。
 
柏林法庭最終的判決是:
判處開槍射殺克利斯的衛兵英格·亨堜三年半徒刑,不予假釋。
 
他的律師辯稱;
"他們僅僅是執行命令的人,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罪不在己。"
 
法官當庭指出:
“東德的法律要你殺人,
可是,你明明知道這些唾棄暴政而逃亡的人是無辜的,
明知他無辜而殺他,就是有罪。 
作為員警,不執行上級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準是無罪的。
 
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此時此刻,你有把槍口抬高一釐米的主權,這是你應主動承擔的良心義務。”
 
評論: 
在這個世界上,
良知是最高的準則,是不允許用任何藉口來無視的。
自然法永遠高於社會法。
 
【對年金亂改的啟示】
「人不可無良知」,
惡政客的打手們,下手前請三思:
凡作過的必留下痕跡。
報應的來臨,永遠都比你所想的還快!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002&aid=8672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