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30 08:27:09瀏覽346|回應0|推薦3 | |
上周六,前往台中觀賞杜蘭朵公主。回到家,看到電視正好在播電音三太子。這幾年,台灣一直在國際化與本土化互相衝突。看完杜蘭朵公主後,我只有一個疑問,台灣沒辦法做嗎? 還是我們的人民和創意者,已經被本土化過度綁架了? 看到對岸的交響樂團和音樂家的創作,不斷地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可是號稱民主自由,有創造力的台灣,卻完全沒有。或許有人說台灣的藝術產業有法蘭瓷、硫璃工坊、雲門舞集...等等藝術品牌,也是在國際上知名。可是這些品牌都是走出台灣的本土框架,迎向世界。國內的樂團演奏屬於台灣的音樂,似乎永遠只有天黑黑、雨夜花。從來沒有看過台灣創作的音樂,可以躍上國際舞台。對岸的電影風起雲湧,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呢? 我記得有很久一段時間,台灣的電影不是曲高和寡,就是沒有劇情可言的電影。不然就是一堆本土記錄片,不斷地強迫觀眾接受導演或工作者的觀點。說實在,無米樂這部紀錄片,倒過來想就是一堆走不出本土框架的人事吧。台灣的電影界很早以前,就是M型化。請藝文界的人士告訴我們,到底是怎麼回事。不要再來那套,政府對文創產業的補助太少那種藉口。所謂自助而人助,自己都做不好,還希望人家投資。況且,在台灣,只要是天天巴望政府以政策護航補助的產業,最後都是符不起的阿斗,汽車工業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所以是沒有能力走到全世界,還是不敢走到全世界?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