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1/13 11:57:11瀏覽480|回應0|推薦2 | |
除非時光倒流,除非回到「原點」,讓既成事實重新發生,才有辦法知道『當初如果……,那麼現在……』,才有辦法驗證『你我的生命是否能夠有所不同』!當生命遭受挫折,人都會追溯過去的原因,從絕對命定論來看,最重要的原因是“生錯時間”,也就是“生不逢時”。 就像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中,塔米娜從某個不確定的時點之後,生命無法自拔的陷入環環相扣的因果鎖鍊、被過去完全的控制: 「她無意把過去譜成詩篇,她只想尋回失落的過去。驅使她這麼做的,並非美學上的欲望,而是一股生命的欲望。 塔米娜在木筏上飄流,她向後望,一逕向後望。她存在的意義之總和,不過就是她在木筏上放眼所及的一切,一切遙遙飄蕩在她身後的事物。她的過去漸漸萎縮、變形、融解,她的身影也開始縮小,輪廓慢慢消失。」﹝《笑忘書》,頁98﹞ 這種不可逆轉的生命情境,這種『當初如果……,那麼現在……』的追悔,這種對過去的眷戀與執著,成為許多人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整個生命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就被這個沉重的質點牢牢的釘住。 因為生命是個連續體,不可能硬生生切掉其中一段生命,一旦那樣做,整個生命的後續發展,就變成完全的不可理解,這使得過去的事無論多麼錐心刺骨、難以承受,都只能毫無條件的概括承受。就像在《無知》中,約瑟夫對自己過去所作所為的憤怒: 「他動手把日記本撕成碎片。動作顯然過度誇張,沒什麼幫助;但他感受到一股欲望,他想要盡情發洩心底的憎惡;他想要把這個毛頭小子化為烏有,免得哪一天〈誰知道會不會出現在噩夢裡〉他和他給搞混了,害他為了他而遭人譏笑嘲罵,害他為了他說的話、他做的事,成為代罪羔羊!」﹝《無知》,頁92﹞ 「只此一次」的悔恨,是奠基在絕對命定論的基礎上,是奠基在生命無法改變的基礎上。如果生命的“意義”會改變,就像我正在電腦上打的文章可以修改,可以改變前後段落的先後順序,甚至輕輕更動幾個字、就讓整篇文章的意義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那麼,天大的悔恨也會自然的煙消雲散。
***********************************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