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07 12:02:51瀏覽756|回應0|推薦2 | |
*********************************** 古代希臘三個最偉大的哲學家,一般稱為「希臘三哲人」,他們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其中亞里斯多德最有名的一句話是:「人是理性的動物」,就像孔子的《論語》,被中國哲學解釋了兩千年,亞里斯多德的“理性”也被西方哲學反覆操作了兩千年。 我不想介入這場“理性主義的爭論”,但是我又需要“理性”這個概念,來表達我的想法,我想,日常生活交易行為的理性應該就夠了。這指的是任何人可運用的基本理性,不用太複雜的理性,就是「一件商品三十元,你要買,你給對方一百元,那你應該拿走這件商品,並且對方再給你七十元」的這種理性,叫做“基本的交易理性”。 運用“基本的交易理性”這種思考方式,有多少人會認真的相信絕對命定論呢?相信自己的每個想法、每個動作、每個行為、每個結果,都是預先被決定的?我猜,我只是說我猜:應該很少人認真的相信吧 絕對命定論的問題根源在於「“人”不是稻子!」 在於稻子不會反問自己「會不會更好」,但是人會不斷的追問。 這就是說,“絕對命定論”不是科學問題,而是哲學問題。我們不可能用嚴格的科學理性去判斷“絕對命定論”的真假。 這就是說,“絕對命定論”是不是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這就是說,最重要的是“絕對命定論”可以給我們什麼好處? 所以,關鍵不在於理論價值,不在於它是不是一個對的理論,而在於工具價值,在於它是不是一個好用的工具。 所有問題總結為:怎樣的動機使人相信絕對命定論是真的? 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生命都只能發生一次,每個生命的每個特定時間點,都只能發生一件事,這是生命的必然事實,至少到現在為止,沒有人可以改變這個狀態。 這種「只能發生一次」的生命中,只有一件事可以百分百確定,那就是只憑借意志的念力,不採取有效的行為,絕對不可能達成足以影響生命進程的重要目標。說的白話一些,光是「我想」、或是「我要」,卻欠缺與人接觸的真實行為,就什麼也想不了、什麼也要不到。在結果發生之前,所有人只能藉由過往經驗的參考、藉由外在知識的輔助、藉由合情合理的推論,在生命過程中不斷的修正,才有辦法持續的往前走。 但是,我怎麼知道這樣走、會走到哪裡去? 沒有人可以百分百達成自己預期的目標、達成自己預期的想法。最後的結果,可能比原先預期要更多、也可能是令人絕望的少,甚至就像顏元說的「一粒莫獲」,這些都是每一個結果可能呈現的樣態。於是,每一個腳步踏出之前,都充滿疑惑和恐懼。 *********************************** 。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