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南奧衝突看西方媒體發動的輿論戰爭
2008/08/18 09:16:06瀏覽580|回應0|推薦1
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 © 俄新社
 

作者:俄新網記者黃軼男

8月8日至12日爆發的南奧塞梯戰爭充分體現了輿論戰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自從心理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嶄露頭角,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和顏色革命浪潮的實踐,心理戰已經成為有完整理論體系支持的現代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受眾大腦為戰場,以受眾意識為爭奪目標的輿論戰爭,從冷戰至今,一刻也不曾停下過。

(一)

在南奧塞梯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格魯吉亞方面除了在軍事上做了充分准備,還為同時發動輿論戰爭做了更充分的准備。如果說和平談判是通過談判桌拿到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那麼輿論戰爭就是要通過媒體達到軍事手段達不到的目的。西方媒體在配合格魯吉亞開展軍事行動,在爭取受眾意識、鋪墊社會輿論方面確實做到了高度的專業水准,為格魯吉亞在政治和外交空間爭取到了相當的回旋余地。

格魯吉亞,確切地說,是西方媒體在第一回合的輿論戰中獲得完勝。順應和利用受眾的心理定勢、根深蒂固的看法和觀念(或是偏見?),用大量信息進行直接灌輸,輔以巧妙的背景和心理暗示,是西方媒體的慣用套路。

在普京執政後,美英媒體把俄羅斯塑造成世界秩序的挑戰和世界和平潛在威脅,所以在衝突爆發的報道中,"俄羅斯侵略格魯吉亞"順理成章地成為美英各大媒體報道的標題。且不說西方大眾對格魯吉亞-南奧塞梯衝突的歷史是否了解,對南奧塞梯位于何方等問題是否清楚,試想,在那個輿論環境和語境氛圍下,可有英文媒體敢于打出"格魯吉亞違反國際協定進攻南奧塞梯"的標題嗎?如果有媒體敢于如此直言,那麼受眾是否會繼續接納這個媒體?到北京的美國游客不吃中餐,頓頓飯還是要往麥當勞跑,人的口味無法改變,由此可見一斑。

這正如同好萊塢影片通常要以壞人陰謀暴露被打敗,英雄得勝抱得美人歸,或者美國精神戰無不勝的大團圓幸福結局一樣,要迎合大眾心理,獲得好感才能獲得信任,獲得信任才能更進一步地傳遞所要暗示的信息。如果《功夫熊貓》的結局是反叛師門的殘豹擊敗熊貓阿波,最後稱霸江湖,觀眾們肯定不答應;雖然根據邏輯和常識判斷,任何一個正常人都知道,阿寶演繹的神化在現實生活中連1%的可能性都沒有。

影片制作商不是要特意跟你講做人的道理,他首先要關心票房價值,如果他突然和你大談道德問題,那麼這表明這是影片增加票房價值的必要因素;同樣,西方媒體的本意也不在于要如何客觀公正,而是要領導社會輿論,新聞報道中傳遞客觀信息,也是為了奪取社會輿論領袖地位採取的必要步驟。但是,一定要先占據道義制高點,一定要自我標榜公正客觀,而且這件事只能說不能做,而且更不能說破,否則就是刻薄。

(二)

BBC在戰爭第二天的新聞節目中把"俄羅斯入侵格魯吉亞"作為頭條新聞報道,說俄軍戰機開始轟炸哥里。電視記者從現場發回報道,只見他身著防彈衣,以隆隆巨響的炸彈爆炸聲作背景,然後記者對著話筒用喊話方式報道說,這里有格魯吉亞的三個軍事基地,駐有上千名格軍士兵,所以招致俄羅斯空軍的轟炸;然後畫面切換到格魯吉亞士兵四散躲避炮火的鏡頭,最後記者用同情的口吻暗示俄羅斯對格魯吉亞的入侵如何如何。報道給人的印象是真實得無以複加。而第二條新聞,才是茨欣瓦利的戰事發展。即便沒有任何新聞學知識的人也應該知道,頭條新聞遠遠比第二乃至第N條新聞重要。

西方媒體在格魯吉亞軍隊攻占茨欣瓦利時集體失聲,在俄羅斯出動軍隊增援維和部隊後又大聲鼓噪,說俄羅斯入侵格魯吉亞。西方同事們對如此默契的配合似乎沒有感到不好意思。以《泰晤士報》和《華盛頓郵報》等為首的英文西媒以各種形式推出的標題 ,說來說去只有一個意思:俄羅斯對弱小的鄰居發動侵略。最後大多要引伸一下,說格魯吉亞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帝國情結未了,如果允許坐視俄羅斯對周邊小國肆意動武,那麼長此以往,民將不民,主將不主了雲雲。

《華盛頓郵報》則直接呼籲,美國和盟國應該聯合起來,阻止俄羅斯,反對莫斯科對格魯吉亞的侵略。報紙寫道,如果坐視無助的格魯吉亞和玫瑰革命帶來的脆弱的民主不管,那麼這對前蘇聯和華沙組織成員國是個危險的信號,這些國家不顧俄羅斯的惱怒,走上了民主之路,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說實話,稍稍對國際局勢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格魯吉亞入侵南奧,明明是地緣政治斗爭激化的結果,格魯吉亞這個馬前卒被俄羅斯拿來祭旗,這和"走上民主道路",拯救格魯吉亞玫瑰革命帶來的"脆弱的民主"等高調有什麼關系,實在匪夷所思。

(三)

對于遙遠的南奧塞梯發生的戰爭,在地球另一面的受眾們只能通過媒體來獲得信息。依靠玫瑰革命上台的格魯吉亞現政權,非常清楚通過媒體,操縱社會輿論的重要意義。薩卡什維利頻頻發表電視講話,西方媒體也積極加以放大,採用滾動播出方式進行報道。頻繁反複程度高于商業廣告的洗腦攻勢,對西方社會輿論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而且薩卡什維利每次講話都要站在格魯吉亞和歐盟旗幟前,甚至對格魯吉亞國民的電視講話,也要用英語,好像唯恐西方的同事們找不到英文翻譯一樣。一望可知,這是為了下大力氣向西方社會輿論傳遞"我是自己人,我們有共同價值觀"的信號。

CNN等西媒頻頻為薩卡什維利提供表演舞台,圍繞他組織了大量報道和採訪。薩卡什維利在系列採訪中發出的最強音可以說是下面的一段話:"這就像是1979年入侵阿富汗。這就像是蘇聯坦克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如果今天他們同格魯吉亞所做的能夠得逞,那麼整個世界就處于危險之中。"

利用在邏輯和事實上都非常模糊,不具有可比性的類比,不用什麼事實,很形象地就把俄羅斯置于道義被告的位置上,而他則是占據了道義制高點的英雄,是一個本來愛好和平自由,但是遭到大國侵略的弱小國家的領袖。薩卡什維利還用西方大眾熟知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大談美國應該向"自由"的格魯吉亞提供幫助,說這不僅僅是格魯吉亞的問題,也是美國的問題,因為"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觀"。

英國Sky News在播發南奧塞梯局勢的新聞時,特意把格魯吉亞宣布全國總動員和俄軍開進茨欣瓦利的畫面放在一起作對比,左面是手無寸鐵的格魯吉亞預備役軍人在征兵站做登記手續的鏡頭,右邊就是俄軍坦克列隊行駛的鏡頭,而且左邊用高角度長鏡頭遠景拍攝,右邊的用低角度短鏡頭推近拍攝,刻意強調俄軍龐大的坦克隊伍是如何氣勢洶洶地前來"侵略"格魯吉亞。其用心一望可知。

總而言之,西方媒體就是通過角色預定,把地緣政治衝突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面上,事先安排一個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然後把事件描繪為好萊塢電影式的鬼神之爭,最後引導受眾得出一個結論:俄羅斯毫無疑問就是那個惡魔。

西方國家的政界和外交界人士也紛紛發表"挺薩"宣言,西方媒體和官方的表態真的做到了一唱一和。從這件小事上不難看出: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媒體、政界和工商金融資本的默契程度之高,勾結之深,三者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之複雜,超出常人想象。此外考慮到國際資本和產業資本同西方各國政府的幕後運作,西媒對社會輿論的影響,想不大都不行。在西方媒體強大的信息和心理攻勢面前,差不多整個世界都要圍繞著美國的思路轉。

(四)

和遠離歐洲的美國、唯美國馬首是瞻的英國和他們"新歐洲"的東歐小兄弟不同,在傳統的歐洲大陸國家,媒體顯得相對慎重。

奧地利《標准報》寫道,無論南奧塞梯的局勢如何複雜,衝突區軍事局勢加劇只符合格魯吉亞的利益。在戰略層面上,俄羅斯竭力要在南奧地區維持現狀,所以8日衝突加劇的軍事行動是由格魯吉亞方面發起的。

意大利《新聞報》注意到,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每次發表電視講話,都要有格魯吉亞國旗和歐盟旗幟布置的背景。報紙認為這是誇大手法,格魯吉亞不是歐盟成員國,但是如果沒有美國的同意,薩卡什維利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從這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美國對格魯吉亞的影響。

剛剛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達成南奧衝突解決六點原則的法國總統薩科齊,出席了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會上有記者問他如何評論薩卡什維利使用歐盟旗幟,發表電視講話這件事。薩科齊看起來有些尷尬,但又不便于直接批評薩卡什維利的做法,只好回答說:我可以確認,格魯吉亞不是歐盟成員國。隨後沉默少許,又聳了聳肩,補充說:我無法禁止格魯吉亞總統使用歐盟旗幟。對格魯吉亞方面的無奈之情,溢于言表。

(五)

散布虛假新聞,是格魯吉亞在這次心理戰中使用的主要手段。上至總統,下至軍隊指揮官,有意識地散布聳人聽聞的假新聞,真正做到了說謊說到自己都相信的地步。在短短的四天時間里,格魯吉亞方面制造的虛假新聞層出不窮,最典型的包括:薩卡什維利親眼看到俄羅斯軍隊攻占茨欣瓦利,造成大量和平居民傷亡;俄羅斯要求格魯吉亞"政權更迭";俄軍轟炸了通往土耳其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俄羅斯空軍空襲了第比利斯機場在內的民用目標等等。而英美等西方媒體也以謠言為根據,大肆渲染俄羅斯如何侵略格魯吉亞的"事實"。此外,移花接木的手段也被廣泛使用:格魯吉亞電視台曾播出南奧塞梯平民傷亡的畫面,經過對圖片的技術處理,抹去了站在畫面左側的三名格魯吉亞士兵,只留下畫面中的死者和站在旁邊哭泣的一名婦女,配上的解說是俄軍入侵造成南奧塞梯大量和平居民死亡。

格魯吉亞散布的虛假新聞中還包括統計數字。顯然格方認為,盡管這些數字明顯有悖軍事常識,但只要能夠騙過大眾一時,達到宣傳效果就可以。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羅斯空軍的損失數量:格魯吉亞8日宣布,格軍擊落了1架俄羅斯戰斗機,等到了9日又宣布說,已經擊落了10架俄軍戰斗機,打死數百俄軍官兵。幸好戰爭在第四天就結束了,否則如果戰爭再持續幾天,俄羅斯戰機的損失數量恐怕要數以百計,人員損失要以數千計了。

格魯吉亞媒體還報道說,俄羅斯夜間出動了50架轟炸機,空襲第比利斯機場。第二天俄軍副總參謀長諾戈維岑在記者例會上被問及此事,諾戈維岑不無譏諷地反問:他們在夜間是怎麼數出來的,得出是50架飛機的結論?這種報道本身就明顯地違反軍事常識,俄軍在這次戰爭中避免地毯式轟炸,沒有打擊格魯吉亞平民目標,相反使用了高科技武器,進行精確打擊,而且重點是摧毀格軍雷達站等軍事通訊聯絡設施,似乎沒有必要在夜間出動50架飛機去轟炸第比利斯等民用目標。

戈培爾曾經說過,真相並不重要,聽眾永遠倒向強者,所以只要給出事實,提出簡明有力的理由,沒有加工的痕跡,就能引起感情和本性的共鳴,而不是理性的共鳴。由此可見,在這場戰爭中,西媒和格魯吉亞媒體完全是遵循這個原則行事的。

(六)

在戰局呈現出一面倒的趨勢之後,在公布了格軍造成重大破壞的事實面前,在俄羅斯強大的外交和輿論壓力之下,西方媒體盡管仍然堅決支持薩卡什維利,也不得不承認格魯吉亞這次犯下了錯誤--不是薩卡什維利打仗不對,而是他打得不好。這就像魯迅所描述的二花臉--從前公子威風的時候他做幫凶,等到公子落難的時候,他大抵要一面指出公子的缺點,一面對台下的看客說道:你看這家伙,這次可要倒霉哩!這次西方媒體就使出這末一手了。

梅德韋傑夫和薩科齊達成六點原則後,西方媒體的風向發生了轉變:不清楚這次薩卡什維利踩到底線,會不會被後台老板Pass,繼續他搖旗吶喊是否合時宜還有待商榷,所以暫時把立論角度變一下,不再用指頭點著俄羅斯胸口訓話,而是轉而批評起格魯吉亞來了。同樣是曾經呼籲美國保衛"玫瑰革命帶來的脆弱的格魯吉亞民主"的《華盛頓郵報》現在報道:盡管西方政府公開宣布支持薩卡什維利,西方的一些外交官們私下里說,格魯吉亞的領導人,或者是軍方,上周開始進攻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造成平民中的大量傷亡,犯下了嚴重的錯誤。《金融時報》則表示,西方應該讓格魯吉亞回到和平斡旋的軌道上來,不要拒絕同俄羅斯的合作。西方,首先是美國,要對在南奧塞梯開始的戰爭負部分責任,以後西方不要輕易做出無法兌現的諾言。《金融時報》甚至認為,格魯吉亞不大可能恢複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控制,所以西方應當承認這兩個地區獨立。

14日的《華盛頓郵報》又寫道,布什的聲明和舉動表明,美國的能力是如此有限,美國既沒有資源,也沒有願望同俄羅斯在其邊境發生軍事衝突。《洛杉磯時報》和《紐約時報》也從這個角度作了報道說,美國政府高官透露,美國曾警告格魯吉亞,不要同俄羅斯發生軍事衝突。《紐約時報》在詢問了眾多白宮、國務院和國防部的高官們之後,得出結論,美國"從沒有打算支持格魯吉亞採取軍事行動",而7月9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出訪第比利斯,在小型晚宴上賴斯曾提醒薩卡什維利,不要同俄羅斯發生軍事衝突,因為他不可能獲勝。

這段報道的描述完全是事實,但是,看來《紐約時報》沒有讓賴斯女士把話講完:俄羅斯著名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米哈伊爾·列昂季耶夫透露,現在有十分把握的証據表明,賴斯當時在晚宴上還對薩卡什維利說,格魯吉亞應該在12月北約峰會上爭取加入北約合作伙伴計劃,否則明年美國總統換屆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道路將難以預測。薩卡什維利把賴斯的話當成了美國暗示可以放手一搏的信號,這就是格魯吉亞此次圖窮匕首見的直接起因之一。

(七)

這是不是說明西方媒體認識到自己一向標榜的公正和客觀出現偏差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因為他自認為他是天下最最公正和最最客觀的,他的標准就是全球標准,所以他使出二花臉這末一手來,也恰恰是公正和客觀的表現。同樣的一個報道,英美等西方媒體來做叫做新聞,別人來做就叫做宣傳;同樣是表達觀點,西方媒體就一貫客觀公正,別人講出來就叫做洗腦;格魯吉亞關閉所有俄羅斯電視頻道,屏蔽所有帶有俄羅斯域名的網站叫做"保衛玫瑰革命帶來的脆弱的格魯吉亞民主",別人採取同樣的行動就叫做鉗制新聞自由。而且如果有誰敢于發出不同于西方的聲音,那就不符合"普世價值"了,長此以往,必定民將不民,主將不主了。

當年美國《時代》周刊的攝影記者堪稱是全球一流的專業水准,周刊新聞編輯手上就常備兩套赫魯曉夫的照片:一套是正面形象的,另一套則是形象惡劣的,以供隨時按照文字需要,配上不同形象的照片。本質上西方媒體這種一正一反、渲染暗示的手法至今沒變,只是更加隱蔽,更加冠冕堂皇罷了。換句話說,幫凶幫得更凶,幫閒幫得更閒了。

索爾仁尼琴說,一個堡壘從內部加固的時候,不能指望獲得外部的贊揚。這句話正是對美英媒體做法的最好注解。

引自:http://big5.rusnews.cn/xinwentoushi/20080815/42235909.html

( 在地生活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