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勇闖天涯 —黃永武的渡海經驗與治學精神
2014/03/05 17:17:59瀏覽2639|回應0|推薦2

朱嘉雯

2012年8月2日 0:51

發表於 國立成功大學「成大八十‧人文風華:成大文學家國際學術研討會」

關鍵詞:  黃永武、治學散文、叢考、類稿、敦煌學、唐代情詩

 

摘要:

 

散 文家黃永武,自1981年至1985年間編成《敦煌寶藏》,這段期間他依循敦煌史料,以及考古出土的石刻、古墓與廢墟所發掘的片圖隻字,撰述出二十五篇學 術性散文。文章主題環繞詩歌、小說、戲劇、民俗、藝術等面相,將古典文獻中的「叢考」、「類稿」一類文章,發揮得淋漓盡致。黃永武教授以學問為散文的基 石,下筆處情深心細,筆端自然流露歷史的深厚度與哲理思維的雋永,用詞遣字於古風中帶有強烈的新意,比一般感性敘事文體,更添知性與理性之美。其寫作題材 曲盡蟲鳥木石、繩瓶枕椅,透過治學嚴謹的點化,使其文章如同歷史萬花筒般,顯映出繽紛多彩的各類型文化專題。在他的治學散文中,敦煌學的發揮尤為紛繁多 元,尤其是根據敦煌出土資料著重分析唐人情詩,並以此與《全唐詩》中的名家作品對照比較,進而考證出許多著名詩人的佚詩,於唐詩研究提出了重要貢獻。

 

一、亂離中的渡海與詩人之夢

 

     散文家黃永武,於民國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偕二哥逃往香港。到香港 時,發現父親已早一步由港入台了。二十天後,中共政權宣布拉下鐵幕,對所有出走的人,一律格殺。

黃 永武兄弟聯絡在台的永平大哥,當時 大哥 在台南《中華日報副刊》任編輯,因辦讀者讀書會,被誤解為共黨外圍組織,遭解職正失業在家,此時聽到兩位弟弟又 抵香港, 根本無力支付船票費用。在台灣著急的父兄,別無他法,只能去買一張愛國獎劵,卻不意中了兩萬元大獎!就撥了三千元給黃永武兄弟,讓他們買船票還 兼攜帶一批毛毯衣料來台轉售。黃永武 兄弟倆就在民國四十年三月,搭乘四川輪抵基隆港。上岸後,自清晨坐火車,至黃昏才到台南,在台灣 第一個落腳處,便 是   台南 四維路的《中華日報》 宿舍。[1]

此後大哥屢屢購買獎劵,卻再也沒中過獎,宿舍又不能久住,便遷往忠義路三巷,並繼續失 業,黃永武帶來的毛毯衣料 便陸續送入當鋪去補貼生活費用而告罄。大哥黃永平只好在忠義路開起古都小吃店,黃永武便在小吃店中過著端碗抹桌的跑堂生涯,直 到四十年九月,黃永武已在戰亂逃難中,前後失學了一年半。失學跑堂的生活,讓黃永武心裡不踏實,於是決定插班進入台南一中夜間補校讀初三。他白天去市政府 抄寫三七五減租的地籍卡片,半工半讀,維持生活。艱苦中特別珍惜這得來不易的讀書機會,黃永武變了一個人,由著迷連環圖畫的小孩,一變而為用功讀書的少 年。每逢星期日,就去台南圖書館,借讀不少課外書,竟立志想做詩人了。

        民國四十一年,黃永武考入台南師範學校,開始寫作投稿。畢業後,在南師附小教書,並出版了《呢喃集》及《心期》。至民國四十七年考大學,恰逢教育部長張其 昀宣布文理不分組,文組也要考物理、化學;理組也要考歷史、地理。當然對一位師範畢業生而言,準備起來,倍加辛勞。黃永武回憶道:「當時我們在師範院校沒 有上英文課,基於對文學的愛好,我的志願全部只填中文系。」[2]這空前絕後的一次文理不分組聯考,將黃永武送進了東吳大學中文系,當年二十多位同學一同 入學,最後畢業時僅剩七人,黃永武便是其間最為樂在中文的佼佼者。

    時逾半世紀,黃永武在今年最新力作《好句在天涯》裡,說道:「我到了退休,才領會讀中文系是一生最佳的選擇。中文系的好朋友在書裡,最歡迎晚年的寂寞,寂 寞時也就和這些好朋友天天品詩論文,寫作也全靠寂寞開花。中文系的經典大抵是老年哲學,不到晚年領會不了的。到此刻正好將生活經驗及廣泛知識用來參悟人世 百態,印證出人生的妙諦。」[3]

 

二、每天清晨寫作的習慣,數十年來未曾中斷 

 

    進入中文系之後,黃永武很自然地往文學境域直奔而去,辭章不分新舊,詩歌無論中西,皆為他所喜愛。自大學以至研究所,一路開拓征服,愈是看到文學版圖的廣袤洸洋,愈是意識到自己腳下行程的迂迴紓緩,他便更加確定了這是一條值得終身追尋的道路。

    中文系的學科領域分為考據、義理、辭章三大領域,每一領域中又有無數學問,使人鑽研既深,便解開久矇的耳目,讓自身的學識成為睿智中最堅實的存在。黃永武 將這三大領域比喻為通往文學大門的三種交通工具:「遇到訓詁聲韻的考據之學,我就得步行,步步踏實,不容蹈虛;遇到群經釋道的義理之學,我就得划舟,涵泳 江海,不容急躁;遇到寫詩作文的辭章之學,我就得飛航,凌空超絕,不容憑藉。」[4]從三十四歲完成學位,到五十二歲卸下行政工作,黃永武在這二十年裡, 工作過量,光陰是競,他備集《杜詩詳註》,考據《敦煌寶藏》,詳釋域外考古,直到七十歲起埋首於《易經》……。然而這一生最重大的豐收,更在書寫。

    三國時代的經學家虞翻,號稱文武全才,既可統兵打仗,又能著書立說。

他 曾在戰鼓戎馬之中註譯《易經》。而中國近代的政治軍事學家曾國藩,亦是在十萬貔貅之間,掌握零星的時間寫文章。黃永武雖長期為行政事務所壓抑,然內心所盤 鬱的辭情與文采,更如連綿不盡的接軌車馬,直欲一展筆力,奔馳在文學的大道上。他不甘於利用零碎的時間寫作,便將每天清晨四點到八點鐘,頭腦最為清醒的時 刻,賦予了文學創作。[5]一日之計在於晨,黃永武因有別於許多作家的熬夜習慣,故而他所累積的作品,不僅不是疲憊狀態下的產物,反而處處充滿了清晨靈光 奕奕的神氣。

數十年如一日,將心中最喜愛的角落,以晨曦的光輝潤澤養育。黃永武從二十歲起陸續有《呢喃集》、《心期》、《字句鍛鍊法》、 《讀書與賞詩》、《載愛飛行》、《珍珠船》、《抒情詩葉》,到一系列《愛廬小品》,分為:靈性、生活、勵志、讀書等四冊,以及《詩香谷》二集、《愛廬談文 學》、《愛廬談心事》、《生活美學》,與《黃永武隨筆》……等等,並於1980年獲得第五屆國家文藝獎,於1993年又獲散文類國家文藝獎。

黃 永武每篇文章的寫作,不僅歷經草稿到謄清稿的階段,更在草稿之前,已有一份醞釀稿,那是他隨時隨地將各種生活感懷,片段式地記錄於紙端。這些醞釀稿成為他 日後刪裁修飾成文的基礎題材,也是支持他繼續寫作的強大動能來源。有時寫到感動處,淚水滾落到草稿上,便與墨水混溶。定稿發表之後,也還是未觸即發,泣血 漣如,說明了唯有文字的力量,能觸動心靈最深處的壘塊。

 

三、叢考類稿的顯揚

黃 永武自1981年至1985年間編成《敦煌寶藏》一百四十冊,期間依循敦煌史料,以及考古出土的石刻、古墓與廢墟所發掘的片圖隻字,撰述出二十五篇學術性 散文。內容舉凡王昭君、西施等著名美人的歷史面貌,八仙過海、三十六禽與十二生肖的解謎,《西遊記》人物形象溯源,唐代的具象詩、突厥文與偽詩、怪字,以 及漢代特技表演和唐詩中的酒壺……等等,主題環繞詩歌、小說、戲劇、民俗、藝術等,將古典文獻中的「叢考」、「類稿」一類文章,發揮得淋漓盡致!

古人把這類的文筆,叫做「叢考」或「類稿」,並替這類文章,懸起一個極高的標竿:「識足以徹千古之蔀,辨足以息萬喙之爭,富足以會古今之通,明足以察真偽之溷。」而且想要寫得成功,博學、精心、卓識、果力,缺一樣都辦不到。[6]

    黃永武的治學散文筆調感性與理性兼具,而博學的根柢實為其文學的基礎。「以專家材料,寫通俗文字」,成為這一系列散文的寫作原則。書名取為《珍珠船》即援 引吳錫麒替趙翼書作序時所云:「每伸一解,則吻縱濤波;或下一籤,則意窮冥漠!」趙翼於乾隆三十六年自黔西罷官之後,著筆撰寫讀書札記,逾十餘年後始刊 行。書前小引自云:「以其為循陔時所輯」,「循陔」即奉養萱堂,家居之餘所輯考的筆記叢書,故名之曰《陔餘叢考》。[7]黃永武引此典故說明了以趣味性為 旨歸的考證文章,務使讀者領略作者治學的興味,在永遠對「探賾窮道」的讀書生涯,保持新鮮好奇的興趣,因而著力經營學人散文的知性之美。

事 實上,宋代以後筆記雜著盛行,而《陔餘叢考》乃屬於考據學類型文集,即以提問為始,舉例相關資料以歸納縱論之。內容以詩文、史事等專題抒發為主。因趙翼長 於文史,因此他的考訂往往具有獨到的見解。所提出的問題與看法,亦能突破傳統論說的束縛,且不為時人意見所左右。梁啟超因而指出趙翼為文:「用歸納法比較 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中國的筆記雜著由來已久,宋代以後尤為發達。就性質而言,有記事與考訂兩類。前者以雜記事實為主,多為正史補充資料,如:宋代 陸游《老學庵筆記》、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等。

至於考訂型專著,則是在形式上提出問題,並列舉文獻史料以為證,或有結論,或無結論,都 可以提供後人進一步探討,並發學人之深省。如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清代顧炎武《日知錄》等。趙翼的《陔餘叢考》屬於考訂型叢考類稿。文章性質與學者治 學屬性相契,因而可使欲尋求知識的讀者得到有益的啟發。黃永武以趙翼的叢考類稿為典範,從事當代學人散文的治學考據書寫,其間所提出的問題與觀點,均能突 破傳統論述與觀點視角的侷限,最終發展成不為世人與時人所左右的嶄新結論。在撥開歷史層層迷霧,還原古人古事的面貌上,其寫作成就實已超越王應麟、趙翼等 人的類稿學,進而為台灣當代散文書寫豎立起學院文風的新標竿。

 

四、沈浸沙漠大書房,探索敦煌寶藏

黃 永武教授以學問為散文的基石,下筆處情深心細,筆端自然流露深厚的歷史省思與哲理思維,成為獨樹一幟的行文風貌。用詞遣字古風中帶有強烈的新意,比一般感 性敘事文體,更添知性與理性之美。作者往往以信筆拈來便將古典詩詞與中國文化中鮮為人知的精妙之處,古今中外的奇聞逸事,融會在深入淺出文學世界裡,流露 出豐富雅致的情韻。其寫作題材曲盡蟲鳥木石、繩瓶枕椅,透過治學嚴謹的點化,使其文章如同歷史萬花筒般顯映出色彩繽紛的各式紋樣。在他的學術散文中,敦煌 學的發揮尤為紛繁多變。敦煌這條古代「絲路」必經的重要之地,那懸崖上多如蜂巢的洞窟,呈現出卷秩浩繁、舉世界聞名的重要史料。其中千佛洞的莫高窟便藏有 兩、三萬卷古書,以及大量的壁畫和二千多尊塑像,是中國龐大、珍貴的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建於西元366年,從北魏到元朝,前後歷時約一千年,它的藝術價值歷來不甚受重視。直到1879年,匈牙利學者到西北考查地質後,才發現並 予以公開。其後英國斯坦因、法國柏希和均來偷盜文物,使敦煌文獻散軼各地。而莫高窟石室的收藏以唐朝豐富的民間文學作品,如:俗講、小說、詞曲、佛經、道 書等等為大宗。敦煌史料因而成為研究文學史、宗教史的珍貴資料,現今多收藏於巴黎、倫敦等地。然而這些寶藏的出土,仍需歸功於當初無名人士的悉心保存。而 今這些寶藏經過了保養、修護和複製,世人可從巴黎和倫敦等地購得顯微膠片,對於珍貴的文化遺產研究亦是很大的貢獻。「敦煌學」一詞更於1925年由日本學 者石濱純太郎(1888~1968年)所創,其中包含宗教、文學、語言、藝術、考古、科技、建築等專業學科,並以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獻及文物為研究主體。 例如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剛經》(868年),即現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今藏於大英圖書館。 

黃永武教授便於1981年起編輯《敦煌寶藏》, 於1985年12月編成,共一百四十冊,為世界各大學圖書館所珍藏。其後,陸續有《敦煌遺書最新目錄》及《敦煌的唐詩》等著作分別於1986與1987年 出版,後者並被譯為日文,收入日本《講座敦煌》系列。敦煌的名畫珍本,分藏在法國巴黎的國家圖書館、紀梅博物館、英國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以及蘇俄列寧格 勒的亞洲民族研究所,日本大谷大學、龍谷大學及書道博物館,美國、東德、丹麥也有少量的收藏,而劫後的餘卷,則分藏於北平與臺北。黃永武曾在〈沙漠大書坊 ——敦煌〉一文中指出:「最可惜的,自然是這個大書坊在清末一再遭劫,……吾人今日所亟需做的,就是將分散各地的敦煌資料,攝影留真,彙編在一起,標明書 名,編成索引,展開有計畫的研究。」[8]

 

五、唐人詩情的解析與考據 

黃 永武根據上述資料著重分析了敦煌出土的唐詩,並以此與《全唐詩》中的名家作品對照比較,進而考證出某些詩歌的作者姓名。其中有一頁長篇情歌即敘述遠在一千 二百多年前,荒漠絕塞的敦煌,相思情深的詩人留下了斑斑血淚的詩卷。這是寫成於吐蕃人攻佔敦煌期間,詩人兼大唐戰士而被蕃軍拘俘于流沙萬里的飄零心情。詩 中飽含國仇情淚,至今仍使讀者心生震撼。這張敦煌遺留的詩卷,現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東方稿本部。卷中大部分詩篇,都未收錄於《全唐詩》,若非敦煌石窟的重 現,紫塞黃沙之間如此癡情絕作便要永遠失傳。     黃永武結合《敦煌寶藏》的出土史料,以及歷年來對唐詩的鑽研心得,為讀者介紹了多篇敦煌的唐詩,例如詩卷中的〈晚秋〉七首,即為情韻綿渺、愁思婉轉的情 詩。詩人在寫作中呼喊妻子,儘管我們無從得知詩人的妻子是否曾讀到這些相思的詩篇,「但這一段心事,一直像孤石般堅立在塞外,經歷了十二個世紀的風雨狂 沙,還鮮活地發出呼喚的聲音,可是唱情歌、等情書的男女主人,早已化作灰燼。」[9]

詩人被覊留在蕃營裏,寒來暑往,已近一年:「縲紲戎庭 恨有餘,不知君意復何如。一介恥無蘇子節,數回羞寄李陵書。」被囚禁的期間,心裡時有餘恨,不知道妻子將如何看待自己。堂堂漢子,若無蘇武不屈的節操,多 麽可恥!幾次想寄回家書,卻害怕妻子把自己看成是投降的李陵。「春來漸覺沒心情,愁見豺狼夜叫聲。君但遠聽腸應斷,況僕覊縲在此城。」鄉園阻隔在萬重山 外,即使春天將近,有何心情迎春?在愁恨中聽夜晚豺狼可怖地咆哮,刺人心耳!

此外,這張詩卷中間部分還抄錄了許多唐詩的名作,詩篇下面偶有 作者署名,如:〈高興歌〉署「江州刺史劉長卿」,這首七言古詩很長,卻不見於今本《劉長卿集》,據黃永武的判斷,應是一首久已失傳的佳作。劉長卿詩後面又 抄錄了〈娥眉怨〉、〈畫屏怨〉、〈綵書怨〉、〈珠簾怨〉、〈別望怨〉、〈錦詞怨〉、〈清夜怨〉、〈閨情怨〉、〈閨情〉等,都是寫蕩子戍邊,閨婦思夫的情 歌,與陷蕃詩人的感觸產生強烈的共鳴,因此詩人將這些作品聯抄,同時也表達出他對閨情詩的獨鍾。黃永武認為:「這些閨情相思的作品,都沒署作者的名字,聯 在劉長卿之後,容易被誤認是劉長卿所作。其實像『日暮裁縫罷,深嫌氣力微』的那首〈閨情怨〉,經我考查是開元年間進士王諲所作,在《全唐詩》二冊1471 頁。又另一首『自別隔炎涼,君衣忘短長』的閨情詩,經我考查是孟浩然所作,可見這些情歌是由不同的作者創造的。」[10]     在〈閨情〉之後,是一首署名劉希夷的〈白頭老翁〉,這首詩因「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寫得太好,「據說引起大詩人宋之問的嫉妬,要求將這兩 句的著作權讓渡給他,劉不肯答應,竟遭到宋之問僕人們用土囊壓死的厄運。」在劉希夷〈白頭老翁〉之後,又出現了九首纒綿悱惻的情詩,尤其是以男女互答的形 式,為中國詩史上所罕少見。黃永武據以說明:「這九首詩也是舉國失傳,而僅存於敦煌地方的情詩,前面七首題目是『思佳人率然成詠』,作者當然是男性。」同 時「『奴』在唐人口裡裏,是男女通用的。『奴』是儂的聲轉,都是指我。」[11]黃永武說明這首詩表達了從詩人的眼中望見對方精神恍惚,滿臉憔悴,啼哭多 時,連眼眶四周都枯凹,這全是為了詩人自己。因而形成以第一人稱與愛人對話的特殊詩歌形式。

六、發現李白詩文筆法的祕密

在 一連串思念情人,哭成淚海的情詩之後,接著竟出現了女子確切的回音!黃永武指出:「奇妙的是接著為女郎〈奉答〉二首,前面七首男子信誓旦旦的情歌,終於有 了確切的回音,天涯雖遙,心心相印,何等令人興奮。」女郎回答的情歌是:「縱使千金與萬金,不如人意與人心。欲知賤妾相思處,碧海清江解未深。」千金萬金 誠然可貴,仍不如情人情深意濃的可貴。你如果想知道我的相思深到甚麽程度,即使碧海、清江也未能相比。接著又有「紅粧夜夜不曾乾,衣帶朝朝漸覺寬。形容衹 今銷瘦盡,君來莫作去時看。」紅粧上的淚痕,夜夜不曾乾,衣帶隨日子消磨而漸漸寬。女子自稱如今形貌已十分銷瘦,當你回家時,恐不能再能見到當初分別時的 青春美麗。

據黃永武的考察,這些情詩包括〈奉答〉二首,極有可能是劉希夷的作品:「這九首情詩,沒有題作者姓名,不過,既聯在劉希夷〈白頭 老翁詩〉之後,有可能一并是劉希夷作的。劉希夷的生平資料不多,《唐詩紀事》引唐新語的話,說他好為宮體詩,詞旨悲苦,《唐才子傳》中則說他『特善閨幃之 作』,詞情哀怨,《全唐詩小傳》中說他『善為從軍閨情詩』,那麽他正是擅長於寫征人思婦題材的詩人。現今留存劉希夷的三十五首詩裡,就有『代閨人春日』, 『代秦女贈行人』,這種喜歡喬扮女聲,為女性設想,代替女郎作贈答詩的手法,和本卷中代女郎〈奉答〉正相似,更增強了這九首情歌是同出其手的可能性。劉希 夷的詩文集原本共有十卷,其中詩集有四卷,元代時辛文房還見到有流傳的本子,現今《全唐詩》裡只剩下一卷了,七言絕句部分已全部失傳,這張敦煌卷子中重見 的了九首男女互答情詩,可能都是他早已失傳的作品。」[12]而這些唐代著名詩人逸失的作品,不僅情意懇摯,許多名句如:「衣帶朝朝漸覺寬」等,也替宋代 詞人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尋到了真正出典處,黃永武據此推斷,這些敦煌的情歌確實豐富了中國情詩的寶藏。

黃永武在唐詩的研究與解析上, 著力甚深。他出入於敦煌本和今傳本之間,以為敦煌本看來雖不如今傳本押韻段落勻整,今本每段六句,敦煌本則為四句、八句、六句。然而他也因此發現了大詩人 李白在寫作技巧上的一項祕密:「李白轉韻古詩中,常寓有一個少人為知的秘密,那就是在轉換韻腳時,下一段的第一句末,即須先押新轉入的韻腳,以迎接將來的 新韻,這種技巧,今人或叫做『逗韻』,但在今本中,卻失去了這種音律上的技巧。看今本轉入寒韻時的第一句『持此願投贈』的贈字,卻不是後面將押的『寒 韻』,這是後人竄改李詩時,不曾注意到李白暗藏的秘密。」[13]因此,黃永武在提出敦煌本的價值與功用之餘,更重要的是點出了李白詩中所暗藏的詩文筆 法。此外,黃教授也指出敦煌本中的錯字訛句,如:元稹詩敦煌本作「感恩求友十」,又如:崔顥度巴峽(今作寄盧八象)中「是日風波濟」,是故「學問貴在通達 不泥,迷信新出古抄的本子,而抹煞舊材料舊詮釋,也未必聰明。」此足以提醒後學者,作學問務使能立能破,以客觀合理的見解,突破學術研究的侷限。

 

七、走訪名山勝水、通都大邑,好句在天涯

 

    黃 永武在年少時期,曾因戰亂流離而跋涉於各省山川之間,這些童年的記憶在別人眼中可能盡是辛酸悲歎的往事,卻在作家心底積澱成日後源源不絕的文章題材。「生 不逢時對愛文學的人來說,未必是壞事,可能是上天特設的獎額。」[14]小說家兼詩人大荒從黃山歸來,對於黃山上「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十個大字的題 署人姓名已被挖去,感到耿耿難忘。黃永武因此寫了一篇〈黃山的大字〉一文登於《聯副》,解答了許多人的疑問。原來他的父親曾於民國三十三年夏天登過黃山, 當時這每字六米見方的大字題署者仍在,為唐式遵司令。此事伴隨著與父親長年同住的幸福回憶,在下筆之際,如潮水般自然湧現於作家心頭。

    多年後,黃永武選擇加拿大溫哥華島,作為退休後乘桴浮海的桃花源。這時居家附近乃遍地野花,鹿、浣熊、兔、鵪鶉……等都是來訪的常客。2002年冬季某一 天,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作家親眼見到了純白色的鹿,黃永武立刻想起敦煌詩卷裡的〈鬥百草詞〉有仙翁鬥草,以這種白色的幽靈鹿作為神藥的詩句。此外,他也曾 在遊覽大峽谷時,看見印地安人馴養騾子以為救難工具,當時因體悟這種動物天性中的倫理秩序,而對於俗語云「騾子脾氣」有了新的認識。[15]

觸 類旁通,使得生命具有隨時容納新知的創造力,在每天不離樹木花草昆蟲禽鳥的適性生活中,黃永武自稱秉持孔子進太廟的精神,隨時問學,以開闊的心胸接納異國 這部豐富的大書。他在洛磯山脈巨石巍巍之間,感受文章的雄偉峻絕之氣;到阿拉斯加冰原探索文章凜靜不躁之氣;從大峽谷俯察的角度,體會文章盤空排盪之 氣……。遠航所見的雄渾古秘與新鮮質樸,在在觸動文心,使他提筆時百靈奔赴,鼓氣壯勢,最終都化為英辭麗藻。在散文藝術中追求真、新、美、趣,黃永武以廣 博的遊歷,將天下山川民風存影於心中。「讀異國這本大書,隨時歡迎真正能悸動心靈的感覺,細至一言、一語、一景物、一受啟發,留心觀賞,準備好肩頭的古錦 囊,一一收割那好句在天涯。」[16]

 

八、向上延伸,向下挪移,散文家的生命記憶

 

    黃永武自年少歲月起,便與父親相依為命。四十多年父子情深的共同生活體驗,使作家的生命承載了父親一生精彩的回憶。「我的生命因與父親久住,髣髴比出生之 日向上延伸了三十年。」那延伸至清代的久遠記憶,加上童年時期因戰亂而流離於廣大山川、各種見聞,便是作家黃永武文心的寶庫與寫作的資產。而上天所設的獎 額還不止於此,原來他在七十歲以後,仍以開放的心靈走進幼子的電腦與動漫世界,愉悅地吸收著只屬於青少年創造力,這使得他的生涯「髣髴比該活的時代又向下 挪移了三十歲。」[17]對於父親、幼子的眷戀,是他熱忱擁抱生命的源頭。黃永武於此出發,敞開襟懷探索大自然與人世間最幽微細緻的部分,使其文學作品如 涓涓長流的江河,引領讀者航向自由與開闊的人生意境。

黃永武旅居美加的退休生活仍與文學創作緊相繫聯,2009年由九歌出版的《我看外星 人》一書,作家從神話、星座談到幽浮,黃永武的散文書寫永遠使讀者感受一新!2001年7月又出版了《山居功課》,在炎夏溽暑之中,這部書彷彿自遠方青巒 之間飄來的一朵白雲,令人頗有清涼醒心之感。《山居功課》典故出自明代文人楊東明的筆記,全書分「雕香刻翠」、「麗情慧性」,與「感花惜鳥」三部分,文章 標題古雅寫意,書中〈有心聽無心〉、〈只見來船是順風〉、〈秋天就在腳下〉、〈狗亦有道〉等,篇篇引人幽思,文章風格溫潤如玉,不禁使人聯想起黃永武早年 以中國古典詩詞為根柢,曾寫下的《中國詩學》四冊、《愛廬小品》「生活」、「靈性」、「讀書」、「勵志」等四帙,以及《生活美學》包含「天趣」、「諧 趣」、「理趣」、「情趣」等四編,在深厚蘊積的詩詞理論與文本分析等基礎之上,揮灑成篇篇富於感性與理趣的現代小品文。

此外,由《珍珠 船》、《字句鍛鍊法》與《敦煌的唐詩》等評論性的著作,以及《抒情詩葉》、《詩林散步》等援引詩詞典故而寫就的散文,更使我們見識到黃永武的文學創作如同 做學問,條例嚴謹,結構緊致,使讀者彷彿進入《文苑英華》、《古今圖書集成》等古代文學總集的世界裡,在春花、秋雨的美感情韻底下,含藏了曆象、方輿、博 物、經濟、理學等百千典故,將讀者領入古典文獻之洋,復又沈浸在詩詞章句的暖流裡。黃永武近期的作品則大抵以專欄小品集結成書,從《生活美學》到《山居功 課》,題材範圍逐漸擴大,作者以個人情懷、生活雜感以及海天遊蹤等題材,與讀者聽雨談心,亦將詩詞學問化為留有餘裕的心靈湧泉,使我們感受到文章寫作終須 以「自由」與「自發」為其滋養,方能得其逸態,以無窮聯想而進入忘機得趣的理境。   黃永武的散文寫作,往往以白話文銜接文言典故,行文務求典麗,但從不詰屈,例如他在《山居功課》裡寫道:「古來真正的高士,匿影空山,韜光海上,大體 上是死也不肯回鄉的。」又如:「月輪映水是面對美人,竹影掃階是來了故友,萱草含情憶起了兒時,榴花照眼回到了江南。」[18]作家擁有古典的頭腦與浪漫 的衷腸。在滔滔濁世裡,雅正清音難尋,載道襟懷與遺世獨立的孤高快慰,恐怕只有在韞靈含光的《山居功課》裡映現。在這資訊迅速更迭的時代,黃永武「立言不 為一時」的著述理想使人無限景仰!畢竟這才是人生與為學最艱難而無止盡的功課。

                                                                                                                            

[1] 本文所述關於黃永武民國39年底的渡海經歷,源自筆者2012年4月18日於臺北市紀州庵專訪黃永武教授,所作口述資料整理。

[2] 本文所述黃永武於民國47年考上東吳大學中文系的前後經歷,源自筆者2012年4月18日於臺北市紀州庵專訪黃永武教授,所作口述資料整理。

[3] 黃永武,《好句在天涯—我怎樣寫散文》,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

[4] 同註3。

[5] 本文關於黃永武每日清晨的寫作習慣,以及寫作過程包含:醞釀稿、草稿乃至謄清稿等三階段的記述,源自筆者2012年4月18日於臺北市紀州庵專訪黃永武教授,所作口述資料整理。

[6] 黃永武,《珍珠船‧序》,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

[7] 參見趙翼,《陔餘叢考》,中華書局,1963年4月。

[8] 黃永武,〈沙漠大書坊——敦煌〉,《珍珠船》,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

[9] 黃永武,《敦煌的唐詩》,臺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

[10] 同註9。

[11] 同註9。

[12] 同註9。

[13] 同註9。

[14] 同註3。

[15] 關於黃永武退休後旅居加拿大的經歷見聞,整理自2012年4月18日專訪的口述資料。

[16] 同註3。

[17] 同註3。

[18] 黃永武,《山居功課》,九歌出版社,2001年。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guedu&aid=11523075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6 03:56 【udn】 這裡更便宜!3入 暖流 永遠 映畫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