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28 11:23:33瀏覽1777|回應0|推薦4 | |
──《紅樓夢》與蘇州美學 朱嘉雯 (臺灣宜蘭大學人文暨科學教育中心副教授) 《紅樓夢》一書在空間結構的設計上,帶有濃厚的明清時期江南水鄉富貴溫柔的美學風格與人文情懷。其中最突出的環境意象,除了大觀園虛實相映的創造性書寫之外,小說起始即登場的「姑蘇閶門」一帶、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曾翻閱的「金陵城」女子命運簿冊,以及林黛玉當日登舟進京的「揚州城」等地,卻都是實際存在的著名城市。 尤其是蘇州,不僅是林黛玉的故鄉,也是註解《紅樓夢》題旨〈好了歌〉的主人公──甄士隱的出身地,同時更是作者為打開現實人生序幕,所鋪陳的第一座江南城市。《紅樓夢》第一回即寫道:「當日地陷東南,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有城曰閶門者,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所謂「地陷東南」是承接女媧補天的神話系統,而「姑蘇有城曰閶門者」,則已帶領讀者由神話落實到凡塵,曹雪芹筆力萬鈞,氣勢綿延,僅一句話便足以承先啟後,將其故事從雲山霧海、神仙玄幻之事,帶入紅塵中榮華富貴之境。這不僅是一僧一道的敘事理路,同時也是《紅樓夢》作者銜接前後兩段文字的書寫策略。
一、 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金、閶勝景 「有城曰閶門者」即吳中西北的一座城門,它的歷史非常悠遠,曾是春秋時期吳國八大城門之一。另據《楚辭‧屈原‧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可知「閶門」即「天門」之意。彷彿走進這座城門,便即將邁入天堂!事實上此處正是自古以來,以商業繁榮著稱的人間天堂。至遲在明清時期,閶門已是一座內有強固的甕城設計,外圍並且設有橫跨塘街河吊橋的水陸城門,城門外有南濠街、上塘街,以及山塘街;城門以內即為閶門大街,閶門內外這一帶並有京杭大運河之古河道,以及內、外城河,與通往虎丘的山塘河,並中市河等五條大河匯聚於此。上述《紅樓夢》開篇所云:「有城曰閶門者,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便是指的這一水鄉澤國、要衝之區。 蘇州在清代初期已是中國經濟最繁榮,文化最昌盛的城市。文人沈寓於康熙年間指出:「東南財富,姑蘇最重;東南水利,姑蘇最要;東南人士,姑蘇最盛。」[1]而早在晚明時期,著名詩人唐寅已作〈閶門即事〉詩云:「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閶門更擅雄。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五更市賣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道畫難工!」 唐寅當初以為即使畫家也難描摹得出那閶門一帶萬商雲集、十里長街的繁榮盛況,誰知到了清乾隆二十四年,便有著名畫院供奉徐揚,將此處數以萬計、燦若雲霞的列肆招牌、各省會館,描畫得應有盡有。這一幅有名的畫卷,便是《盛世滋生圖》,因為畫卷描繪了姑蘇城的繁華景象,因此又稱為《姑蘇繁華圖》。 清初康熙年間,從閶門到楓橋,海內外各式各樣珍奇貨物都集中在此集散,造成了綿延二十多里的市集,根據劉獻廷在《廣陽雜記》所云:「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2]劉大觀則更進一步指稱:「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3]可見江南各都又以蘇州的商業最為繁榮。據清初《吳縣志》所載:「(蘇州) 四方萬里,海外異域珍奇怪偉、希世難得之寶,罔不畢集,誠宇宙間一大都會也。」[4]這「宇宙第一大都會」在《紅樓夢》第十六回裡也有一段壯麗的鋪陳。那是賈璉的乳母趙嬤嬤和王熙鳳談起元妃即將省親,而賈府已展開接駕準備時,曾說道:「阿彌陀佛!原來如此。這樣說,咱們家也要預備接咱們大小姐了。」賈璉道:「這何用說呢!不然,這會子忙的是什麼﹖」鳳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見個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幾歲年紀,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沒見世面了。說起當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書還熱鬧,我偏沒造化趕上。」 趙嬤嬤道:「噯喲喲,那可是千載希逢的!那時候我才記事兒,咱們賈府正在姑蘇揚州一帶監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預備接駕一次,把銀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說起來……。」鳳姐忙接道:「我們王府也預備過一次。那時我爺爺單管各國進貢朝賀的事,凡有的外國人來,都是我們家養活。粵、閩、滇、浙所有的洋船貨物都是我們家的。」[5] 王熙鳳所言盛況,康熙時期的文人沈寓也確實曾經提到:「(蘇州)山海所産之珍奇,外國所通之貨貝,四方往來,千萬里之商賈,駢肩輻輳。」[6]而《紅樓夢》裡的趙嬤嬤是經歷過接駕盛事的老人,根據她的回憶:「那是誰不知道的﹖如今還有個口號兒呢,說『東海少了白玉床,龍王來請江南王』,這說的就是奶奶府上了。還有如今現在江南的甄家,噯喲喲,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若不是我們親眼看見,告訴誰,誰也不信的。別講銀子成了土泥,憑是世上所有的,沒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過』『可惜』四個字竟顧不得了。」 《紅樓夢》裡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據李建華的研究指出其對應的是清初的三大織造府。[7]其中,賈家對應著康熙年間江寧織造曹寅的家族,而王家則是對應了杭州織造孫文成家,前者的理由在於當年的龍袍乃專由江寧織造製作。清人陳坦然於《如我談》中指出,江寧織造府的正堂掛有「黼黻文明」的匾額,「黼黻」是龍袍十二章中的兩種紋案,曹家藉此匾額來彰顯他們家族為皇帝製造龍袍的榮耀身份。而《紅樓夢》第三回寫道賈府正堂「榮禧堂」上的對聯正是「座上珠璣照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其中「黼黻」二字暗指故事裡的賈府與現實中的曹家有關。 此外,孫文成於康熙四十五年出任杭州織造,他任上第一件差事就是預備接駕。據《杭州府志》所載:「織造孫文成啟湧金水門,引水入城內,河廣五尺深八尺,至三橋轉南,又折而東,至織造府前而止,備南巡御舟出入。」而《紅樓夢》第十七回賈府接駕元妃省親時,貴妃便是乘船遊園的:「執拂太監跪請登舟,賈妃乃下輿。只見清流一帶,勢如游龍;兩邊石欄上,皆係水晶玻璃各色風燈,點得如銀花雪浪;上面柳、杏諸樹雖無花葉,然皆用通草、綢、綾、紙、絹依勢作成,粘於枝上的,每一株懸燈數盞;更兼池中荷、荇、鳧、鷺之屬,亦皆係螺、蚌、羽毛之類作就的。諸燈上下爭輝,真係玻璃世界、珠寶乾坤。船上亦係各種精緻盆景諸燈,珠簾繡幙,桂楫蘭橈,自不必說。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燈,明現著『蓼汀花漵』四字。」 至第二年康熙第六度南巡,又至杭州,住在西湖孤山行宮,《粵海關志》詳細記錄了在此之前,孫文成曾任廣州粵海關監督,專門管理各國朝貢事,以及沿海洋船洋商等事務。而《紅樓夢》第十六回寫王熙鳳接著趙嬤嬤的話說道:「我們王府也預備過一次。那時我爺爺單管各國進貢朝賀的事,凡有的外國人來,都是我們家養活。粵、閩、滇、浙所有的洋船貨物都是我們家的。」趙嬤嬤隨即回道:「那是誰不知道的?如今還有個口號兒呢,說『東海少了白玉床,龍王來請江南王』,這說的就是奶奶府上了。」因此王家的創作原型可能就是杭州織造孫家。 至於蘇州織造是否也為曹雪芹寫入《紅樓夢》,李建華舉出:康熙五十四年,蘇州織造李煦上皇帝奏摺中云:「聞臣妹曹寅之妻李氏」,頗似《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所說:「自榮公死後,長子賈代善襲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勳史侯家的小姐為妻。」是故賈母史太君之原型或許就是李煦之妹曹寅之妻的李氏。而蘇州織造、江寧織造與杭州織造合稱為「江南三織造」。如此看來,曹雪芹的家族及其親戚都曾經長期擔任江南三織造的職務。三處織造,彼此聯絡有親,一損俱損,一榮皆榮,家族利益盤根錯節,形成了聲勢顯赫的貴族集團。 當時生活最為閒適雅致的貴族首推蘇州人士,子弟們癡迷於崑曲,時興蓄養優伶、組建家班。蘇州織造府行宮內便有眾多觀劇場所。由吳中文化所孕育的崑曲美學,在富裕的經濟環境支撐下,日臻完美,乃至盛極一時!而蘇州織造李煦、杭州織造孫文成皆與曹家連絡有親,李煦且兼任兩淮鹽政,曹雪芹著《紅樓夢》寫道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便是科舉中第的探花,後欽點為巡鹽御史。可知他舅祖家在蘇州織造府裡的繁華歲月和興衰想際遇對曹雪芹的創作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 蘇州好,戲曲協宮商──賈薔的風雅差事
事實上,徐揚的《姑蘇繁華圖》即為乾隆二十四年,聖駕第二次南巡後,他有感於「治化昌明,超軼三代,幅員之廣,生齒之繁,亙古未有」,因此繪成這幅畫卷,與《紅樓夢》裡趙嬤嬤回顧賈家在姑蘇揚州預備接駕,以及江南甄家接駕四次等榮景相互輝映,更足以體現清初蘇州市井的繁華實與接駕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 在《紅樓夢》裡,預備迎接元春省親的一應事務,幾乎都與蘇州文物、文化有關,例如:十二名小戲子並教席、行頭、樂器等,俱來自蘇州。還有十二個小尼姑,那為首的妙玉更是一位蘇州名媛,她所使用的名貴茶具,說明了她獨樹一格的審美品味,乃至大觀園荇葉渚上撐畫舫的駕娘,連同幾艘棠木舫與篙槳……等,無一來不是來自蘇州。 而接駕期間的戲曲演出也確實曾經是李煦的重要表現。康熙四十四年皇帝第五次南巡,當時聖駕在蘇州連駐六天,蘇州織造李煦便是每天進宴演戲的。根據《康熙朝漢文朱批奏摺彙編》的紀載,李煦「尋得幾個女孩子,要教一班戲送進,以博得皇上一笑。」[9]此外依據《故宮退食錄》所載:康熙皇帝也確實對弦樂的彈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曾召見南府教習朱四美,垂詢:「琵琶內共有幾調?每調名色原是怎麼起的?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這樣名色知道不知道?還有沉垂、黃鸝等調,都問明白。將朱四美的回話叫個明白些的著一寫來。」[10] 與此同時,江南三織造都曾選送樂器製作高手進京。康熙六度南巡,每一回住在蘇州的時候,總是天天開宴演戲,徐揚所繪製的圖錄中便有一大戶人家延請優伶在樓臺獻藝。這是一幅堂會的情景:一名體態輕盈、窈窕多姿的女子正在樓臺正中的紅毯上歌舞,旁邊有樂師二人,一彈奏琵琶,一人吹著管笛,爲女郎伴奏。當時雖然在市街上已有許多著名的戲園,然而家境富裕的人家仍喜愛招請有名的戲班來家中唱堂會。《紅樓夢》的九十三回臨安伯打發人來請賈政與賈赦去看戲,賈政推託之後,便由賈赦帶著寶玉去應酬。一時開了戲,也有崑腔,也有高腔,也有弋腔、梆子腔,做得熱鬧!過了晌午,便擺開桌子吃酒。又看了一回,賈赦欲起身,臨安伯親自過來款留。 富貴門第在自家聽戲,畢竟是較為愜意,因此許多貴冑書香之家,聘請名班在家裡舉辦堂會,應是當年最時髦的雅聚。因此,當皇帝南巡之際,蘇州文化界便比照堂會的形式,聘請家班和名班演出,以博得皇上一笑。依據姚廷遴《歷年錄》所載: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時,曾在蘇州詢問工部衙門:「這裡有唱戲的麼?」工部曰:「有。」於是當晚傳進三班,由皇帝親自點戲,接連演出《前訪》、《後訪》、《借茶》……等二十齣戲,直演到半夜。[11]於是我們由《紅樓夢》中賈薔所承辦的一樁風雅差事中,依稀可以想見當年接駕官員在娛樂活動上的安排與設計,正反映了當日蘇州文人風雅的娛樂生活面貌。 三、妙撥絲、擅說書──太太們愛聽蘇州評彈 《紅樓夢》裡許多回家庭宴會的場景都寫到太太、姑娘們慣聽「蘇州評彈」。小說第五十四回元宵家宴中,一時歇了戲,便有婆子帶了兩個門下常走的女先兒進來,先放兩張杌子在那一邊,命她們坐了,將弦子、琵琶遞過去,隨即女先兒開始說《鳳求鸞》。才一起頭,賈母連忙止住:「不用說,我已猜著了……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這幾年我老了,他們姊妹們住得遠,我偶然悶了,說幾句聽聽,她們一來,就忙叫歇了。」女先兒明白了賈府家規之後,回道:「老祖宗不聽這書,或者彈一套曲子聽聽罷。」賈母便說道:「你們兩個對一套《將軍令》罷。」二人聽說,忙和弦按調撥弄起來……。 蘇州評彈是結合評話與彈詞的綜合曲藝,明清之際流行於江南,而且是以蘇州吳語來演說故事和表演唱曲。相較於男藝人大談歷史興亡、家國盛衰與俠義公案等題材,所形成的「評話」與「評書」這一類說唱藝術。蘇州彈詞的故事題材則多集中在家庭倫常與愛情故事方面,而且以二人雙檔合作演出的形式最為常見。其中一人撥彈三弦,另一人演奏琵琶,演唱聲調纖細而婉約,唱曲以江南戲曲及民間小調為主,例如:紫竹調、茉莉花、銀鈕絲、知心客、道情調、吳江歌、梨膏糖、湘江浪、楊柳青……等。 評彈起源於明代蘇州,據《吳縣志》紀載:「明、清兩朝盛行彈詞、評話,二者絕然不同,而總名皆曰說書,發源於吳中。」演員在表演之初,先說一段故事,內容包括時代背景的烘托,與主要人物的刻畫。講到精采處,往往加油添醋、引發笑料,帶動聽眾熱烈歡欣的氣氛,同時還有大量音樂的表演,更重要的是演員們的手部動作及面部表情都極盡模仿書中角色的歡喜悲哀,使得聽眾在感官上留下了深刻而具體的印象。 清初乾隆時期畫家徐揚,以皇帝南巡為背景繪製《姑蘇繁華圖》,其中便記錄了當時戲館與演出場所林立的情景。展開圖卷,我們可以看到斜橋臨河的廳堂內,正有二人相對而坐,其中一人彈奏三弦,另一人伴奏,手持樂器恰似琵琶,可知蘇州人以三弦和琵琶來從事曲藝說書,在當時確已成百姓人家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項娛樂形式。 此外,閱聽評彈的觀眾,多半以結過婚的成熟婦女為主,蓋因評彈內容常涉及男女私情,所以《紅樓夢》裡賈母不願意讓家中的孫兒孫女們聽見《鳳求鸞》一類的故事。至小說第六十二回寫道賈寶玉與薛寶琴、邢袖烟、平兒等人,同一天過壽,家中雖然備有彈詞上壽,然因家教嚴格,因此這些少男少女們也不敢在沒有長輩陪同的情況下,聆聽蘇州評彈。薛姨媽說道:「我老天拔地,又不合你們的群兒,我倒覺拘的慌!不如我到廳上隨便躺躺去倒好。我又吃不下什麼去,又不大吃酒,這裡讓給妳們,倒便宜。」因此大家送薛姨媽到議事廳上,眾姊妹回屋裡坐定後,隨即有兩個女先兒進來準備演出彈詞,藉以上壽,然而姑娘們卻連忙說道:「我們沒人要聽那些野話,你廳上去說給姨太太解悶兒去吧!」一面又將各色吃食挑選了一些,命人給薛姨媽送去。足見「蘇州評彈」確實是太太奶奶們專享的說唱藝術。
四、沙飛船上宴遊樂──蘇州駕娘
論起蘇州一地的戲曲文化,亦與民俗信仰有關,而直到晚明,當地尚無陸上戲館,虎丘山塘一帶,人們往往在「沙飛船」上,觀賞酬神宴客的戲碼。《清人逸事》記載:「款神宴客,侑以優人,則於虎丘山塘演之。其船名卷梢,觀者別雇沙飛、牛舌等小舟環伺其旁。小如瓜皮往來渡客者,則曰蕩河船。」[12]而清代官修《浙江通志》也具體說明,沙飛船是船頂可以架戲樓的一種樓船,它的材質十分講究,往往是選擇上好的榆樹或樟木來搭建船體,船鉉則以優良的杉木構成。為了演出及觀賞的需要,船艙一般都較深廣,頂棚加長,亦為其特色。行進間,穩定度高。每到廟會期間,許多人雇用沙飛船演出各劇種的折子戲,屆時岸邊水上幾乎人山人海,水洩不通,「個個仰首踞足望之」。[13] 《紅樓夢》第四十回也出現眾人登上木船嬉遊的場景。第四十回寫劉姥姥進賈府,可喜天氣晴朗,李紈帶著家人開了綴錦閣抬高几。關門上鎖之後,突然想起:「恐怕老太太高興,索性把舡上划子、篙槳、遮陽幔子都搬了下來預備著。」接著又命小廝去傳駕娘,讓她們到舡塢裡撐出兩艘船來。 此後,賈母領著劉姥姥和眾人遠遠地望見荇葉渚上有船,便說道:「他們既預備下船,咱們就坐一回。」飯後,眾人來到荇葉渚。那姑蘇選來的幾個駕娘早把兩隻棠木舫撐來,當鳳姐兒上船時,她一時興起,也要學姑蘇駕娘一般立在船頭上撐船。賈母在艙內忙說道:「這不是玩的!雖不是河裡,也有好深的!你快給我進來!」 蘇州水域發達,人們長期慣於在水上遊樂,包括看戲、宴飲、賞玩風光、取樂說笑等,因此在《紅樓夢》裡寫道賈府眾人所乘之船,連駕娘一併都是從姑蘇買來的。這些駕娘自幼習於撐船,技巧看似簡單,其實鳳姐兒小看了這一門技藝,她輕鬆地笑道:「怕什麼!老祖宗只管放心。」說著便一篙點開。到了池當中,船小人多,鳳姐只覺得船身一直亂晃,慌忙間趕緊把篙子遞與駕娘,自己卻蹲了下來。看來,駕船也不是件輕易可以嘗試的事。更何況還得讓船上的乘客一派優閒地遊賞風光,吃吃喝喝,甚至於忘情地觀賞樓船上正在演出的崑曲折子戲。 果然賈府裡,蘇州來的駕娘手藝非凡,我們看賈寶玉和林黛玉雙雙在船上愜意地討論李商隱的詩,便可知這船行駛得多麼穩便了。寶玉看著破敗的荷葉說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天天逛,哪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卻說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聽了也歡喜,說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閒話之間,不知不覺地,木船已穩穩地划到了花漵的蘿港之下,李商隱詩中的「殘荷」與眼前一片衰草殘菱的景象,更增添了此刻濃濃的詩意與秋情。 事實上,賈寶玉真說對了!賈府當初從蘇州購買的棠木船,主要用途之一就是整理蓼汀花漵一帶的枯荷與蓮梗。《紅樓夢》第十七回,賈政帶著寶玉和眾清客正要進港洞時,隨即想起有船無船的問題。當時賈珍回答道:「采蓮船共四隻,座船一隻,如今尚未造成。」賈政笑道:「可惜不得入了。」賈珍道:「從山上盤道亦可以進去。」於是賈珍在前導引,大家攀藤撫樹過去。只見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蕩蕩,曲折縈迂。池邊兩行垂柳,雜著桃杏,遮天蔽日,真無一些塵土。可知當時賈府一共訂購了四艘采蓮船,和一艘座船,並且正在趕工中,所以此時眾人只得循著池邊一路欣賞水景,一邊攀藤撫樹而過。 至小說第五十八回,寶玉病後,在清明節那天,因為天氣甚好,便拄著杖、靸著鞋,步出怡紅院外逛逛。一路上瞥見眾婆子料理各司各業,皆在忙碌中,有的在修竹,有的在歍樹,也有人忙於栽花,也有人種豆……,特別是走到池邊又瞧見有駕娘們行著船,正在夾泥、種藕,而香菱、湘雲、寶琴,以及她們的丫鬟們都坐在山石上,瞧著駕娘們取樂。 其實這些賈府買來的駕娘,並不僅僅是負責撐船一項工作,小說第五十六回「時寶釵小惠全大體」,曾指出:日夜在園中照看、當差,關門閉戶,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們出入,抬轎子,撐船,拉冰床。一應粗糙活計,都是她們的差使。可知船娘們一年四季為園子裡的姑娘們撐船、拉冰床,確實做了許多粗活兒,尤其是大雪天裡拉冰床,那是在冰上滑行的冬季活動。冰床雖名為交通工具,實際上乘船的富家少爺、姑娘們確實心曠神怡地置酒案於拖床上,一邊飲酒,一邊賞景,享受著陶然愜意的滑行樂趣。而駕娘們乃以駱駝毛擰成的拉繩,以防止凍手,她們的鞋也與眾不同,是皮向內、毛朝外的特製棉鞋。冰床皆以木材製成,長五尺,寬約三尺,可同時乘坐三至四人。在木床與冰面接觸的地方,以鐵條鑲嵌,可減少冰床的摩擦。拉冰床的駕娘們一人在前牽繩,其餘在旁以慣性和速度的原理,借冰之力拖床在冰上滑行,牽繩急行數步之後,拉船的駕娘們便飛身躍坐床沿,此時冰床仍行走如飛,使乘坐冰床者陶然其中。 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提及:「太液池之五龍亭,中海之水雲榭前,寒冬冰凍,以木作床,下鑲鋼條,一人在前引繩,可坐四人,行冰如飛,名曰拖床。」[14]而事實上,拉冰床這項遊樂習俗可能源自滿州的征戰部隊。清初,努爾哈赤擁有一支擅於滑冰,且配有冰橇裝備的一千六百人健銳營冰上部隊。至《紅樓夢》,則由女性來從事大觀園中拉冰床的工作,這些蘇州駕娘們一年四季的工作算是相當辛苦,而今一旦大觀園裡多出了一些生計來,例如:瀟湘館的整片竹林便交給了管理打掃竹子的老祝媽,稻香村的菜蔬稻稗便授予了原本種莊稼的老田媽,那蘅蕪苑的香料香草、怡紅院的春夏玫瑰,以及薔薇、寶相、金銀藤……,都交與了茗煙的母親老葉媽,她們這些額外所得最好是取出一部分來,分給那些抬轎、撐船、拉冰床的僕役們,這樣一來,既不顯得主人小器,又能分配公允,可知這批蘇州駕娘後來也得到了額外的補貼。 五、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在明清之際,蘇州人的撐船行業除了提供水上運輸、娛樂與采蓮等經濟活動之外,還有一項功能便是作為婚禮迎娶之用,因此又稱為「迎船」。《紅樓夢》第五回「金陵十二釵判詞」中,關於探春遠嫁的畫面即是乘船:「兩個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題詠詩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此處形容探春遠嫁海隅,將來難得再有返鄉之期。 船隻在當時作為主要的運輸工具,包括嫁娶之用,蓋因當地水域縱橫交錯,南來北往的交通船隻經常載滿了各式貨物與許多乘客,輕快地穿梭運行在市河航道上。而當地人們往往挑選大方氣派的船隊來做為嫁娶迎親之用。迎船最大的用途是在婚禮之日,作為男方家庭派往迎接新娘與嫁妝的運輸工具。這時候,人們會將船隻裝飾得華麗多彩!當船隻行經河里之間,船上發出鑼鼓喧闐的響聲,並且一路燃放喜慶鞭炮!鎮上老少俱來觀看,他們會看到船上盛滿了豐厚的妝奩陪嫁物品,像是:花團錦簇的緞面絲綢錦被、黃銅包角的實木衣箱、子孫桶、定勝糕等寄託子孫綿延、事業興旺之物層層堆疊,顯示出女方家族的財力雄厚! 此時,船頭也插著高高的竹枝,已取得節節高升的好口彩。而船艙裡則擺放了條椅,兩邊對坐著南方迎親隊伍的小伙子們,與女方送親隊伍的妙齡少女們,彼此說說笑笑、嘻嘻鬧鬧地蕩漾在樂隊音響與鞭炮聲中。然而探春的乘船雖然顯示了江南的婚俗,卻也語重心長地表達了喜慶之中愈見悲涼的女性心情。同時,探春之遠嫁海疆,所乘坐的船隻應該還是巨大的海船。面對這樣的航行事業,賈府其實並不陌生。《紅樓夢》第十六回趙嬤嬤曾回憶道:「咱們賈府正在姑蘇揚州一帶監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預備接駕一次,把銀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鳳姐忙接道:「我們王府也預備過一次。……粵、閩、滇、浙所有的洋船貨物都是我們家的。」 除了監造海舫和管理洋船貨物之外,當時人們長途旅行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之一,也是走水路,乘船乃是當時人們最便利而且速捷的移動方式。《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寫道邢夫人的兄嫂帶了女兒岫煙進京來投靠邢夫人,可巧鳳姐的兄長王仁也正進京,兩家親戚竟然在路上相逢了!一齊行到半路,正要將船停泊靠岸時,又遇見李紈的寡嬸,帶著兩個女兒——李紋和李綺,也上京來。大家在船上敘起情誼來,都是親戚,因此三家一路同行。不久之後,又有薛蟠的從弟薛蝌,因當年父親在京時,已將胞妹薛寶琴許配給都中的梅翰林之子,此刻正要進京嫁妹,聽說王仁進京,他也隨後帶了妹子趕來。所以今日會齊了,都往賈府來訪投親戚。 看來乘船走水路往返各鄉城,不僅是生活所必需,而且已經使人連結到詩情畫意的層面上。而風流蘊藉的水月情懷,還可見諸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雲在這卷棚底下欣賞水與月,二人遂在兩個湘妃竹墩上坐下。當時天上一輪皓月,池中也有一輪水月,上下爭輝,兩人猶如置身于晶宮鮫室之內。這時微風一過,粼粼然池面興起皺碧鋪紋,真令人神清氣淨!湘雲突然想起來,笑道:「怎得這會子坐上船吃酒倒好。這要是我家裡這樣,我就立刻坐船了。」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說得好,『事若求全何所樂』。據我說,這也罷了,偏要坐船起來。」 雖然林黛玉說此時不一定要乘船,然而我們最不該忘懷的還是小說第三回林黛玉進京時,作者花了篇幅書寫黛玉乘船的因由:「那女學生黛玉身體方癒,原不忍棄父而往;無奈她外祖母致意務去,且兼如海說:『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何反云不往﹖』黛玉聽了,方洒淚拜別,遂同奶娘及榮府中幾個老婦人登舟而去。」她的老師賈雨村則另有一隻船,帶兩個小童,依附黛玉而行。此處細膩地說明了乘船時,主僕、男女有別的禮教矩度。 蘇州位於太湖平原,其間湖蕩棋布,河港阡陌,水域寬廣,是故向來被稱為江南水鄉。在蘇州生活的人們,交通往來素與水道密不可分,根據《吳縣志》的記載:「吳為水國陂澤、碁置川渠絡、利足於注溉運輸、舟楫四達,豈非富庶之資耶?」[15] 而早在明代,詩人唐寅已在〈姑蘇雜〉一詩中描述了蘇州的富庶繁華和奢侈風流:「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門五月一嘗新。市河到處堪搖櫓,街巷通宵不絕人。四百萬糧充歲辦,供輸何處似吳民!」可知蘇州的繁華街市與搖櫓運輸之間的關聯是密不可分的。 [1] 沈寓,《治蘇》,《清經世文編》卷二三。見蘇州歷史博物館編,《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2]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中華書局標點本,1985年第2次印刷。 [3] 見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六《城北錄》。 [4] 詹一先主編,《吳縣志》卷二三《物產》,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5] 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里仁書局,1984年4月5日。 [6] 同註1。 [7] 李建華,《紅樓夢絲綢密碼》,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年11月。 [8] 《聖駕五幸江南恭錄》,上海書店。 [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朱批奏折彙編》第一冊,第9頁。 [10] 懋勤殿舊藏《聖祖谕旨》,轉引自朱家溍《故宮退食錄》,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44-545頁。 [11] 姚廷遴,《歷年紀》,收錄於《清代日記匯抄》,上海人民出版社。 [12] 《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小橫香室主人》,臺灣:中華書局,1959年。 [13] 《浙江通志稿》,浙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方志出版社。 [14]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古籍出版社。 [15] 曹允源、李根源纂,《民國吳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卷二十,輿地考,225頁。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