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民的力量大呢?還是政治人物的魅力強?
2011/05/17 11:29:49瀏覽919|回應0|推薦1

新黨自始壯大不起來,許多人都歸因於新黨沒有有魅力的政治領袖,這就是台灣雖然實行的是民主政治,卻對人民的選擇沒有信心,總想用強人政治的觀點,來思考台灣民主政治的未來,連自己都不相信台灣能實行民主政治,又怎能奢望台灣的政治會有未來,又怎能信誓旦旦的說台灣與中國的將來會是統一或台灣獨立呢?

中華民國是在整個中國,唯一實施直接民選總統的地方,總統是靠有投票權的公民一票一票選出的,不管你是多有魅力,多麼強勢的政黨領袖,面對人民的選票,也只能謙卑的低頭,人民不是認同候選人的魅力,也不是靠著候選人的強勢作為,是靠著人民對政治人物的認同。人民認同他的理念,認同他的道德修養,認同他的為民服務的精神,心干情願的將這一票投給這樣的人,如果多數的人投票給他,他就能當選了。上一次總統選舉,馬總統獲得七百多萬票的支持,並不是真的有這麼多人支持他,也不是真的有這麼多的人認同他及他代表的國民黨,那是因為沒有人比他更好了,在沒有選擇之下不得不的選擇罷了。

也因為如此,本來不支持他的會罵他、嘲諷他,就算是投票給他的也會對他失望,原本投票給他的人,期望馬總統在當選之後能有所作為,當選之後還真的是一如之前的看法,給了你如此大的機會,馬總統還是沒有很大的作為,無法得到多數人的認同,面臨下一次的連任,有很大的失敗的壓力,唯一能成功連任的希望,是寄望在對手的不被認同上,而不是馬總統被人民肯定與接受上,人民還是可能在2012年要面對心理的掙扎,勉強將這一票投給這個無法選擇的選擇。許多人認為這是馬總統的軟弱無能,如果馬總統顯露出強勢作為的風格,有強人領導的架勢,能聲嘶力竭的喊一些口號,就如陳水扁先生一樣,在任何場合都是咄咄逼人,支持的人就會多一些,我不認為是這樣,這樣做的話,可能是順了姑情卻逆了嫂意,是得還是失不得而知。

我個人認為,馬總統的問題是沒有一個中心思想,身為國民黨主席,忘記了三民主義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沒有思想,就沒有真正的信仰,沒有真正的信仰,當然就沒有目標及方向,也就對各種主張都沒有信心,於是各種主張,就可以乘虛而入,使我們一會兒相信這個,一會兒相信那個,今天主張這樣,明天主張那樣,本來不成問題的,因為無信心,便發生問題了。本來該勇往直前的,卻停下來觀望,結果是什麼都不對,什麼都不好,各種主張都作一些,卻是互相矛盾、對立同時進行不誤,又各行其是,更自暴其短。馬總統身為國家領導人,也忘記了國父孫中山的博愛精神,任由國民黨同志黨同伐異,不僅是將各黨各派看成都有分別,都分敵我,甚至存在著黨內有黨,派中有派的情形,連同志都可以是一夕之間成為敵人,那對於別黨的人,豈不殺的眼紅?也任由人民之間藍綠對立,互相罵來罵去,互相打來打去,彼此之間互不相讓,不斷的上演各種語言暴力的戲碼,難道這些人不是我們的同胞嗎?不是同一族、同一國的人民嗎?

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作為一個領導者,不能沒有大愛的精神,不能用我們自小時起,了解的那種有分別的愛來治理國家,有分別的愛是容易的,比如愛自己的親人、好朋友、同志等等,但是跟自己沒有關係的、或是看他不順眼的,甚至是有過嫌隙的,曾經傷害過你的人,也要能恆久忍耐去愛他、幫助他,勸化他!總是要用大愛的精神,去化解對立,去勸導各方不要用恨的方式對人攻擊,就像父母一樣,不能在一個家裡有偏愛去製造出仇恨,如果以身作則帶頭示範,並從自己的黨開始要求,慢慢的,現在大家看到的政治亂象就減少了,也不致於讓大家都厭惡政治,討厭政黨,更是厭煩這些政治人物!

新黨自認為是三民主義的信徒,卻不能將博愛的精神付諸實踐,甚至愛恨分明更甚於其他各黨,是無法得到人民的認同的。我父親40年前說過:「我們有理想、有方向、有信仰,沒有積極的行動便是假信仰,假信仰的表現是得過且過,缺乏主動精神,敷衍了事,思想便流於形式。思想不能積極地變為行動,他的本身便沒有價值,征服人心靠力量,不是單靠思想,是靠信仰,不是靠說詞。國父、耶穌、默哈默德、釋迦摩尼都是如此,心中確有所信,靠著信仰及行動,思想才能產生力量,這個信仰的力量才是大的。只是假信仰,實行變成了少數人的事,大多數人處於被動,再由這些被動的人來實行,就沒有傳染性,沒有生氣,不能產生力量,因為自己無信仰,便無誠意,不誠便不能夠感動人、說服人、不能影響別人,反讓別人看出其虛假,發生懷疑。我們看宗教,心中缺乏虔誠,宗教便也流於形式,便沒有影響力了!」一旦我們將信仰付諸行動,人民就明顯的感受到新黨不同於其他政黨的地方,就算新黨沒有有魅力的強人,人民同樣能認同新黨的博愛精神,這一票支持新黨,新黨就有了力量,這就是人民的力量,也是民主政治的真諦!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clco&aid=52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