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27 21:12:49瀏覽502|回應0|推薦0 | |
理查費曼 (Richard Feynman) 天生有洞察事物實相的能力,非常透徹地看到物理世界的本質,並且在科學上以圖形方式 (費曼圖) 說明粒子的物理性質。在看過他的 傳記、許多 軼聞 以及 BBC 的紀錄片 No Ordinary Genius,瞭解其為人與生活後,我認為他是一個『覺者』;也就是能夠徹底瞭解世界運行的原理,並悟得人生本義,通達所有事理的人。『佛陀』是釋迦摩尼的稱號,是當時印度語 Buddha 的譯音,翻譯成中文就是覺者 (假如用台語念佛陀兩字,就會覺得與 Buddha 很接近)。佛陀在兩千多年前的世界,沒有現代科技基礎,卻也能洞悉生命的本質,並且提出許多教誨,教人如何看清實相,了悟 菩提 (菩提就是 察覺實情)。 像費曼這樣的覺者,在面對愛因斯坦等大人物演講,居然會 緊張得發抖 (當時的研究生費曼可能還沒得悟)。但當他開始訴說他所熱愛的物理學,專注地投入研究,就忘記緊張,並獲得大師們的肯定。他的對應方法是:『只要我專心思考物理,腦中就無雜念,就不會緊張。因此開始報告後,我根本不知道聽眾是誰。我只是在說明物理,簡單極了。』(別鬧了,費曼先生) 由費曼的例子,我們知道任何人都會緊張,但是緊張是可以克服的,費曼非常自然地展現這個事實。當費曼在專注物理思考後,腦中就可以除去雜念,其實與佛陀教大家以數息打坐的方法,進入『定心』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緊張可能是動物所共同演化出來的特質,在早期弱肉強食的生物圈裡,逃避被吃掉的能力,是延續物種繁衍很重要的因素。 一隻緊張的老鼠先祖,可能比一隻不太緊張的長毛象,更能逃避獵食者的吞噬。而一旦被吃掉,獵食者就會把各種巨分子消化掉,成為單位小分子,引為自用;被吃掉的生物無法再繁衍自己的遺傳物質,在演化上消失。因此,緊張是來自被毀滅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造成各種生理上的反應,例如發抖、流汗、肌肉緊張等,而荷爾蒙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這種特質延續至今,似乎沒有減弱的趨向。 因此,緊張與恐懼的本意是有利於生物,但也會給生物帶來很多困擾,例如有些生物在面對恐懼時,反而會緊張得跑不動。人類的恐懼感因此是與生俱來,這種基因深埋在細胞中,可能由一大群相關基因,共同操弄著你的緊張與恐懼。短期內顯然無法自細胞核中,移除那些製造恐懼感的基因,所以我們只能面對、接納,體認其乃生物本性;且在面對恐懼時,不要提醒自己說『我在恐懼了』,這樣只會使恐懼『增幅』以致一發不可收拾。更糟的是,多數生物對恐懼的反應就是逃避,不敢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當我們抓一隻小白鼠時,大多拉著他的長尾巴,小白鼠害怕往前衝,我們就越好抓;若有一天,這隻小白鼠突然開竅,不再逃避,反過來看看誰在抓我,並且回頭來咬手指,抓的人一定鬆手。其實古人早有許多對策,例如英諺『fight or flee』就是至理名言;遇到強敵,若不能逃跑,就面對戰鬥。因此,最好的態度,就是面對恐懼,冷靜分析問題,找出生路。 日常生活中的焦慮與緊張是難免的,但若光只是憂心嘆氣、自怨自艾,沒有任何對應行動,這種因循與逃避所造成的後果,將十分嚴重。因為逃避而無法解決問題,使人更不想去面對,如此來回增幅造成惡性循環,使得問題有如黑洞一般,吸掉你所有能量與時間。有一個簡單方法可能逃出此種漩渦。首先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坐下 (關掉音樂、拿下耳機),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一條一條寫出你的大小問題,任何會使你擔心的事都要寫出;然後對各條事件編號,最嚴重的列為第一條,全部整理好之後,可依照號碼重新謄抄一次。經常是,在條列與排序過程中,你的焦慮已經去除大半 (雖然問題還在那裡);因為大部分人並非真有什麼大問題,都是許多小問題的交互作用,產生模糊而混雜的不安感,然後以上述的增幅循環坐大,加上不敢面對這個模糊的恐懼,使得『敵人』看來更恐怖而難以解決。再來,先把容易解決的問題找出,寫出對治辦法 (以及執行時間) 後放在一旁 (例如:電腦壞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